张小华
对陈江和的采访从工作人员对他的简要介绍开始——
令人尊敬的爱国侨领,新加坡金鹰集团主席和创始人;
祖籍福建莆田,出生在印尼,17岁开始艰苦创业;
金鹰集团已经发展成为资产超过150亿美元,拥有五万余名员工的全球性大型跨国集团,在中国的投资超过60亿美元;
积极从事慈善事业,从1993年至今已经为中国的公益事业累计捐资3亿元人民币,涉及教育、扶贫、支持奥运、应急救灾等多个领域;
……
在北京会议中心的一间小型会议室内,隔着一个长方形会议桌,陈江和面带微笑地坐在记者对面,正红色的领带映衬得他容光焕发。他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胳膊放在桌面上,左手覆在右手上,身体前倾,仔细聆听记者的每一次提问,再认真地看着记者的眼睛把答案从容地娓娓道来。
“利民、利国、利业”
就在不久前,陈江和刚刚荣获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特别荣誉奖”。他之所以获奖不仅因为“他是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的第一位大额捐资人”,以及“抗击‘非典期间个人捐款最多的一位”,更是对他“利民、利国、利业”的经营理念的肯定。
陈江和创立的金鹰集团业务覆盖林业、制浆和造纸、农产品加工、能源开发等领域。作为一名“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数十年来,陈江和恪守“利民、利国、利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陈江和的经营理念可以说是他数十年来的从商心得,他说做事业成功的关键是要对当地老百姓有利,也要对国家政府有利。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石油行业挣得第一桶金后,陈江和开始思考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问题。当时的一个并不为大家所关注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印尼的原木被大量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加工成夹板再返销到印尼。1立方原木出去,只有0.5立方米夹板回来。即便如此,这些厂家仍然能从中赚取可观的利润。陈江和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能在印尼建一个加工夹板的工厂?这样既可以把加工的附加值赢在国内,又可以支持印尼国家经济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陈江和开始筹建夹板厂。然而,他的朋友们并不认为这是个好生意,大家都不以为然,甚至很多人嘲笑他异想天开。直接出口原木收益快,钱非常好赚,而在当时的印尼,建设一个这样规模的工厂是史无前例的,更何况建工厂、做工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回报率如何都是未知数。
然而,喜欢独辟蹊径的陈江和总是愿意尝试别人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的事情。
陈江和找到了当时的印尼工业部部长申请夹板生产准许证,这位部长当时并不看好这位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能建成一个夹板厂。陈江和信誓旦旦地表示:“建一个夹板厂一般需要两年,我大概需要14个月。”果真,陈江和仅仅用了13个月就建成了一个投资千万美元、用工2000人的工厂。当他向那位部长报告进度时,半信半疑的部长特地让人去当地调查了一番,结果和陈江和所说一致。部长对他称赞有加:“我要向总统报告,让他来剪彩。”
1975年8月7日,印尼总统率领7位部长来为陈江和的新厂剪彩。工厂建好后,其运转能力比陈江和想象得好很多,两三年后就实现了盈利,几年下来,获利颇丰。
陈江和的“三利”经营理念在创业之初就提了出来,这不仅体现在他在印尼国内的生意,还体现在他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上。
做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在同样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尼,陈江和是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家。此前,在印尼林木资源的开发上,金鹰采取了边伐边种的可持续林业管理方法,每采伐一棵树就种植一棵苗。在中国,他也继续倡导“可持续发展”。
陈江和因为做承包商,经常和印尼石油公司的领导去日本考察。他注意到日本能源结构在经历了石油危机后,发生了巨大变化,核电站、燃气电站开始取代烧燃煤和重油的电厂。陈江和第一次接触到“清洁能源”这个概念。然而,极具社会责任意识和商业嗅觉的他马上意识到:经济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尤其珠三角、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社会公众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不可能永无止境地烧媒发电,将来一定要从节能减排方面入手,改变能源结构。
满怀赤子之心的陈江和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和国际网络,牵线搭桥,为祖国引入优质、环保的清洁能源。从2000年至今,他帮助自己的祖籍故乡福建莆田引入清洁环保的液化天然气,并在福建厦门建成了先进的LNG发电厂、还与中石油合作在江苏如东建成了先进的、规模宏大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为推动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支持中国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危机中的机遇
在陈江和的从商生涯中,危机总是与他相伴。而在他看来,危机中有风险更有机会。
陈江和1949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父亲陈金荣是从福建莆田到印尼谋生的华侨,在当地经营一家小店铺,靠卖零配件和汽油为生。陈江和是家中的长子,在他之后,还有7个兄弟。就在陈江和17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彻底打破了陈江和一家平静的生活,生了重病的父亲倒下了。作为长子的陈江和别无选择,不得不放弃学业。中学未毕业的他肩负起了养家的重任,子承父业,从一个小小的机车铺开始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旅途。
陈江和的人生转机出现在一年后的一天。一个陌生人走进机车店,拿着一张纸,询问了很多零件的价格。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陈江和报了很低的价格。没想到,陈江和的低价策略为他赢取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原来,这个人是一家石油公司的采购人员,陈江和由此顺利成为这家石油公司的零件供应商,给石油公司供应机车零件。
1972年,盛产石油的中东国家面对世界石油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大幅提高原油价格,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全球性石油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石油的价格由两块多美元涨到12块。油价的猛涨促使全球石油公司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飙升。陈江和的设备和工程生意也随之水涨船高。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陈江和不想错过,20出头的他一个星期工作7天,一天工作14个小时。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经过几年打拼,陈江和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正是这次危机让26岁的陈江和成为了亿万富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国银行以国家信贷评级有问题为由,不再贷款给印尼。陈江和遭遇从商以来的最大挑战。
此时的陈江和逼迫自己冷静下来,把手头要解决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一一规划,逐个解决。此外,身为“船长”的他说只有自己稳住了,员工们的人心才稳。不过,打心底里说,陈江和也有点发怵,“五万多家庭靠你吃饭,负担很大!”他说要挺过这个难关,该牺牲的就要牺牲。迫不得已,陈江和出售了他在中国常熟的工厂,筹集约6.5亿美元,再把公司储蓄的约2亿美元,全部投入当时他正在建设的浆纸厂,科林奇工厂终于在2001年建成。
这场金融危机的狂风暴雨给陈江和上了非常沉重的一课,要居安思危,分散风险。“过了这个关后,我在中国大力发展投资,也去巴西投资。”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时,陈江和就从容了许多,再没有让公司面临生死抉择。陈江和总结说,“我们不怕做错,但不要重复同样的错,我们要从中学习。”
国泰民安的中国梦
陈江和常说:“我总觉得印尼就是我的养父。当回到中国,血浓于水,我觉得我回到了父母亲的怀抱,中国就是我的生父。”
与陈江和聊天,让记者最为讶异的是他对中国历史与古典文化的了解。从抗日战争聊到国共战役,从新中国成立聊到上世纪60年代的中苏交恶,陈江和都能详细说出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情况。
陈江和说他小时候最喜欢读毛主席的革命史,“要创业要学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陈江和认为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美德值得我们继承,比如勤劳节俭,和气生财。
网上流传有陈江和列出的十条家训,当记者当面向他求证时,他说,家训是有的。“其一就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注:出自《论语》,从政的人,自身要正。自己带头品性端正,没有人敢不正。)中国讲以身作则,你做父亲做领导,跟下面的人说要勤劳,而你本身花天酒地,人家怎么服你。第二个是‘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网上新闻很多,富二代开着跑车撞死人什么的,你不能不教导他,也不能太溺爱他,不教育就等于害他了。”
当记者问陈江和,“是不是当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想要反哺社会”时,他回答道,“不是说你有了多少钱开始考虑做公益。”他抬起胳膊指着大概20平米大的会议室说,“我们是从很底层过来的,小时候我们兄弟八个人睡的房间还没有这个一半大。下面做生意,晚上在上面睡觉,没有冷气,像蒸笼一样。”因此,当他比较富裕时,他觉得可以与天下所有的穷苦人分享一些,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另外,父母的榜样作用也让陈江和从小耳濡目染,“不要去骗人,不要去赌博,能够帮人就帮人,做一点好事。”对于他来说,帮助有需要的人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孤儿院的孩子们拿到礼物时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时,你所拥有的满足感是其他事业成功所不能比的。”
在陈江和小时候,父母就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财物寄回福建老家,那里有他们无法割舍的乡情和亲情。就是这一点一滴的耳濡目染让陈江和从小就有了隐约的“达济天下”的概念。
秉承着“三利”原则,陈江和和他的团队启动了范围广泛的社会责任项目:2003年“非典”期间,陈江和是捐款最多的一位企业家,捐款总额达3000万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建设,他是第一位大额捐资人,累计捐资500万美元;为边远贫穷地区建设学校、提供先进教学设备和设施、建造图书馆;为当地村民提供耕作技能、职业培训和经济资助……诸如此类的“利民,利国”事件不胜枚举。截至目前,陈江和已经为中国的公益事业累计捐资逾3亿元人民币。
在陈江和心里也有一个中国梦。“对于中国梦,我的理解很简单,我们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站起来了,我们中国人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做事,看别的国家的脸色做事,还有就是我们老百姓幸福安康。”陈江和说,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国泰民安。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