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男 张智
摘 要:当前,从高校开设的影视精品赏析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数课程都流于形式,缺乏创新与实践。因此,对电视台用人情况进行调研之后发现诸多现实问题,直面影视赏析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误区。在把握就业趋势的前提下对影视精品赏析课程进行理念革新和实践探索,以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影视精品赏析课程;人才培养;实践
1 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促进、深化河北传媒学院影视学院影视编导类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方向,日前对石家庄电视台人才招聘标准及要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电视台对应聘大学生的要求与毕业大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素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详细情况如下。
(1)专业技术与经验是敲门砖。
电话台要求应聘毕业生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不仅要熟悉和了解电视栏目、电视节目的整个制作流程及各个环节的具体特点和要求,还要具备制作电视节目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聘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既要熟练,还要准确。无论是写作能力,还是设备操作和剪辑能力,都要求具备节目播出的水准。另外,还要求应聘学生必须在上学期间有在电视台实训过的经验,或者参与过电视台节目的制作过程。而很多毕业生恰恰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意识到技能的重要性,也没有按照电视台的要求来强化练习,只是知道了如何操作,但操作的技术性和艺术性都非常欠缺。制作技术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实际的操作机会和经验,有的学生连基本的流程都掌握不了,或者掌握的是比较落后的制作流程和理念,根本无法适应电视台的工作要求。作为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在教学上也是照本宣科,没有给学生讲解电视台的操作机制以及对于电视节目的拍摄、制作要求,也是造成学生认识不深、意识薄弱的一部分原因。
(2)大學所学知识与市场脱轨严重。
大部分应聘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电视台工作后都要进行培训,一切从头开始,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用不上。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电视台节目制作的水准要求存在着很大差距。教材、课程安排及内容都远远落后于实际市场需求。电视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制作观念和节目类型也日新月异,如果大学内没有业界的人员担任教师,学生很难接触到最新的动态和前沿技术,无法与市场接轨。这是很多艺术学校存在的问题,而民办类新建学校更是尤为突出。
2 几点建设性意见
在调查过程中,电视台负责人对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以及模式给出了一些颇有建设性的意见,大致总结如下:
(1)细化工种,加强实训。从目前高校的学科建设建制来看,学校的学科划分不够细化,模糊了工种之间的界限。“杂而不精”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在这次调研中,用人单位提出,学生进驻用人单位后,往往不知道怎么操作,不熟悉工作流程,上手慢,上手生。究其原因所在,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一个专业往往下辖着若干个工种,而用人单位一般采用流水线的工作方式,这就造成了,工作中应该会做的事情一旦上手去做,就发现相差很远,工作进度缓慢、漏洞百出,甚至完全摸不到门路。所以只能由用人单位中某个工种的前辈带领学生去做才能完成,结果无形中就造成了用人单位的人员和工作负担,同时也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针对工种不清的情况,建议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能够将学科细化到工种。在基础课程结束后,突出工种的学习,将学生进行分流,针对某一个工种进行专门细致地培养。做到学而精、学而专、学而强,而不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另外,在针对某一个工种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可以请一些用人单位的老前辈做讲座,讲解当前最近的行业动态和技术,时常补充新鲜的血液。
(2)强化理论,加强模仿。通过这次电视台的调研发现,用人单位不仅仅要求实践经验,而且还提出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用人单位指出,学生的创意和灵感对于作品的创作至关重要。而灵感和经验的来源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对理论的学习,和大量观摩影片后对于经典影片的模仿。因此,用人单位提出能够重视理论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灵感的激发,最终能够刺激和鼓励学生的创意,是高校应该着重培养教育学生的重要一课。否则,只懂技术没有创意,今后是不能适应行业中的巨大竞争与长远发展的。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学校能够在低年级中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影视作品的观摩量一定要保证,能够在低年级中形成一种热爱影视的学习氛围。另外,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对于其中的经典场景,经典表现手法进行模仿,通过模仿从中领悟前人经验,而且在模仿中慢慢地认识、总结、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风格和手法。
(3)在影视精品赏析课程中融入人格教育的内容。要培养人格和谐的人,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但大学公共影视课程无疑最适合于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纠正学生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借用一句老话:“看50部有质量的影片,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世界。”[1]因为,“影视教育的长处在于能把空洞的说教、乏味的常理、机械的评说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冷冰冰的理念化作可知可感、可亲可敬的教育行为;具有形式的直观性、表现的生动性、题材的典型性、内容的多样化等突出优点。”[2]这就要求教师在影视作品的赏析中要将一些人生哲理融注在具体的影视作品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又可以对学生的心灵成长产生长远、深刻、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学生的人格趋于完满、完善、完美。
(4)注重教师培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教师是学校之本,教师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针对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用人单位提出教师的培训也应该跟进,尤其是与市场与用人单位的结合。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校能够推选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从制作到包装到发行,都可以让教师参与进来,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帮扶的方式来完成节目的创作,另外,用人单位也希望通过客座教师的方式,将所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经过这次调查研究,深刻体会到学校教学方向与教学理念的重要性,把严肃枯燥的课堂转变成学生掌握新技术、塑造健康身心的新课堂,会极大促进专业化教育的进一步提升。作为影视类专业来说,必须要与实际制作的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进行密切合作,加强交流和资源共享,尤其是学生到电视台实训、请电视台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与电视台联合制作节目等几个方面的具体实施,增强学校建设的专业性、提高学校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业界的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曾亚先,曾加荣.影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J].电影评介,2006(10).
作者简介:刘亚男(1984—),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现任教于河北传媒学院,从事影视理论与创作研究。
张智(1986—),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艺术学硕士,现任教于河北传媒学院,从事影视理论与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