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的建立

2014-06-25 23:22张琦
艺术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大众传媒

张琦

摘 要: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在当今的文化竞争中不仅是一种商品的输出,同时也是国家价值观的体现。于是乎,我们看到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和航空母舰一样出现在全球各地宣扬着美国的主流价值观;阿巴斯的作品如樱桃般滋润着内外交困的伊朗民众的心灵,基耶斯洛夫斯基代表着波兰民族向世界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崛起,一批中国形象也出现在全球各地的影视作品中。这些形象的出现,各有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原因,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进程中国家实力崛起的侧影,文化碰撞中一朵朵飞溅的浪花。而近年来,韩国电影逆势崛起为亚洲电影迅速跻身于世界电影的新兴行列,其中不乏中国形象的出现。本文以近年来影响力较大的几部韩国电影为例,旨在探讨影像背后的深层含义、文化认同以及价值冲突。

关键词:大众传媒;韩国电影;中国形象;亚洲电影

1 复杂的形象与影像

自新世纪以来,经由林权泽的《醉画仙》、姜帝圭的《太极旗飘扬》、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罗宏镇的《黄海》到崔东勋的《盗贼同盟》,韩国电影逆势飘红,在本土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而且屡屡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也将影片中的中国形象带到了全世界。

2 《太极旗飘扬》——三八线的后遗症

作为一部以韩朝内战为背景的商业大片,《太极旗飘扬》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韩国电影之一。在片中,兄弟二人同时加入南韩军队同北韩作战,但是到了最后,已经加入北韩军队并成为战斗英雄的哥哥为了保护弟弟,居然又将枪口对准了自己人。这部影片大大的加入了政治因素,在片中凡是出现对于北韩的称呼,统统代之以“共产狗”。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创伤——当年在中苏支持下的朝鲜和美国势力范围之内的韩国至今依然处在分裂中,在三八线附近囤积重兵,虎视眈眈,小规模的擦枪走火时有发生。今天的韩国民众,依然认为中国、朝鲜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共产主义就是暴力、独裁、专制、没有人道,充满着蔑视、战争和冲突。这是对中国形象和共产形象很大程度上的误读,却没有办法得到纠正与共识。而这也说明了电影、传媒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工具,远远要比一般的商品更加直接、有力。

3 《春去春又来》——东方文化的共识

这是被誉为“亚洲最具潜力”导演金基德的扛鼎之作。在片中,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成为东方文化、中国形象的书写者。书法、雕刻、佛经、佛像,一切都是这么静谧而从容,充满了传统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佛家意境。片中的老和尚一生清苦修炼,恪守佛道,最后以火化的形式圆寂,与自己所向往的境界融为了一体。而当年的小和尚在经历了情感的波折、成长的阵痛之后,也明白了生命的含义。从文化的角度上讲,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共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早在唐朝时期,两国就有了不断的外交、文化的交流。书法、佛学以及儒家、道家思想同样对两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春去春又来》中中国形象的出现相对于《太极旗飘扬》来讲,抛开了政治形态上的差异,展现了中韩共同的文化起源和民族认同。

4 《黄海》——两个世界的对比

罗宏镇执导的这部电影主要场景在韩国首尔的江南区以及中国东北的延边。江南区是首尔的富人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体现了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光辉过去以及现在领先于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而东北的延边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人民大多野蛮、没有受过教育,又与朝鲜一江之隔,在电影里成了与江南区截然对立的两个世界。在影片中的第一场戏就是一群穷途末路的中国难民因为各种原因偷渡到韩国,主人公也在其中准备偷渡韩国寻找自己失散的妻子。而影片也似乎想告诉观众,这里的差距其实就是中韩、朝韩两国的差异。很多人认为片中对于中国形象进行了刻意的嘲讽甚至是丑化。

很多人只能安慰自己,聊以自慰——这是一部黑帮犯罪题材的电影,如果不是选择了延边这样一个边陲小城,一群人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各个跨国公司总部的门口直接开砍显然不合适,再则,这部电影拍摄于多年以前,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通过这部电影,观众还是能够看得出在韩国大多数国民的眼中,中国形象依然停留在类似于延边等边陲小城的野蛮、闭塞和落后,而他们不断地偷渡正说明了韩国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发达国家的优越感。这是一种广泛的共识,中国汉唐时期的光辉与强盛在他们的脑海中相当模糊,当代中国在开发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也缺乏渠道去接触。从骨子里讲,这一点韩国与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尊敬强者、蔑视弱者。

5 《醉画仙》——历史的误读

《醉画仙》中,韩国第一影帝崔岷植出演了天才畫家的一生。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画家一生的颠沛流离被赋予了浓重的时代色彩,甚至加入了直接的历史背景。在片中,年轻的袁世凯率领的清兵介入朝鲜内政,帮助朝鲜王室击退日军,但是这件历史事件在里面被定性为一场入侵战争,反而是原本作为侵略者的日军全身而退。片中的袁世凯率领清兵在朝鲜烧杀抢劫,无恶不作,甚至血淋淋地展示了清兵在屠城后将政治犯的头颅悬挂在冬日的野地里,任由死者家属前来认领或者野狗吞食的场景。而里面出现的清兵,一个个面目狰狞,穷凶极恶,跟中国电影中出现的二战时日军形象差不多。这一历史的误读在韩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像今天的日本孩子在谈到二战时对于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时只有两个简单的概念:第一我们战败了,第二我们赔偿了。同样,在当代韩国的教育体系以及国民认知中,对于中韩两国的历史,并没有什么亲近与信任的概念。

6 结语

结合以上几部电影,我们不难看出,韩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原因,也有当今时代的背景,一方面是当代中韩关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有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但是归根结底,是韩国社会从上层精英到普通民众对于当代中国的认识错误、更是对于中国快速崛起的心理堤防,充分体现出了韩国国民的劣根性——尊重强者,蔑视弱者。在他们的传统认知中,与其说没有看到中国成为一个大国、强国,倒不如说是不愿意承认中国成为一个大国、强国。韩国民族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排他性、民族单一性,也有着惊人的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当年为了向韩国政府施压迫使韩国政府实行本土电影保护政策,对抗好莱坞电影的文化入侵和本土繁殖,两百多名韩国电影人剃发在青瓦台前静坐,迫使韩国政府重新坐下来跟美国谈判。而在短短的十年之内,韩国电影又迅速崛起,时至今日,无论是在排片率、票房占比等各项核心指标上,韩国国产电影已经完胜好莱坞电影,立于不败之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大众传媒
论大众传媒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