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涛
(东莞理工学院 师范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它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1]。
微格教学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博士和他的同事们首先开发建立的,于20 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目前,在许多师范院校设立了微格教学实训室,这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演练、观摩的实践环境。在教师指导下,师范生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进行分解、简化,进行微格设计和讲课训练,并通过获得的反馈意见不断修正方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我校于2009年开始建设微格教学实训室,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微格教学系统训练教学技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微格教学已经出现了一些缺陷或不足。其中,微格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不足、学生训练机会少、训练目标不明确、训练效果不佳等问题困扰着微格教学的应用和发展。面对师范生就业的新形势,面对教师招聘面试的新情况,面对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一直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由于微格教学设备不足、教学资源有限等原因,造成对微格教学课程的设置非常不合理。在我国,微格教学的开设主要有四种组织形式:(1)作为课程开设;(2)作为教法课程的一部分;(3)作为教学实习的一部分;(4)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开设。而在国外,微格教学的开设主要采用第一种形式。如英国,90% 以上的教师教育院校开设了微格教学课程,安排在四年制的教育学士课程之中,课程教学安排了42 周,每周5 学时,共计210 学时。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开设的微格课程,每周4 学时,开设13 周,共计52学时。美国一些学校将教学实践分级,设计出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实践课程系列,贯穿到教育专业学习的全部时段[2]。目前,我国极少师范院校能将微格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开设,普遍采取后三种教学形式,而纳入到教学法课程中的居多,且微格教学几乎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进行的。如把微格教学纳入教学法课程,课程教学共约48 学时,其中微格教学理论学习与训练一般为12 学时,其中包括理论学习2 ~4 学时,单项技能训练4 ~6 学时,综合技能(模拟课堂教学)训练2 ~4 学时。由于课时量极为有限,而需要训练的技能又多,且还要进行实习前的课堂教学综合训练,显然,这样的训练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因此,课程设置及课时的严重不足局限了微格教学的发展,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只能是空谈。
由于微格教学课程设置固化、训练时间少、训练模式单一等原因,造成学生对微格教学的理论学习和训练过程流于形式,学习和训练效果不尽如人意。调查发现,师范生经历了微格教学活动之后,仍约有30%的学生对微格教学的概念(如它的产生、应用、发展、特点,训练的内容、程序、要求等)模糊不清。约有50%的学生对训练目标不明确,以为微格教学就是师范生实习前的课堂教学模拟训练,训练过程随意性大,学习效率低。约有60%的学生备课不充分,编写的微格教案不够规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真正达到微格训练的目的和效果?师生们普遍认为,必须改革课程结构,合理设置微格教学课程或调整微格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和训练学时,让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常态化。
许多学生认为微格教学只是教学法课程中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就是写教案再到讲台上讲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然后再观看录像,由指导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因此,在微格室,学生只是单纯模仿,重复实践,闭门造车,方法单调,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此外,许多高校缺乏微格教学资源,即可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借鉴的视频资料不足,如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案例、优秀课例、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示范、说课技能训练案例、专家点评或讲座等。因此,要改变现状,必须充分挖掘微格教学系统的网络学习优势:(1)必须千方百计地采集教学视频,丰富教学资料库。(2)必须建立多媒体存储、视频点播、数字化现场直播、微格教学资源发布、微格教学经验交流、微格教学评价为一体的数字化网络系统。(3)完善管理系统,做到管理过程人性化和个性化,除了正常的上课外,微格室应对师范生开放。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和训练,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省时省力,提高微格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所谓分级递进训练就是把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活动分成不同的阶段和层次,贯穿于四年的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各个阶段和层次有所侧重,逐级提升,同时又保持技能培养的连续性,进而使微格教学训练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之成为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一个重要途径,也使之成为师范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 全程性。师范生从第一学年开始参与微格教学活动,把教学技能训练活动贯穿于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始终。这样做,学生能加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加大教学技能训练的力度,真正提高从教技能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 分级递进。分级递进有两个含义:(1)在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结合不同年级所开设的课程的实际,分成不同的训练阶段;(2)把教学技能的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成不同的层次,使各个年级有所侧重,突出某些方面技能的训练,同时使学生技能训练既突出重点,又相互联系,相互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里,我们把微格教学分级递进训练体系分成观摩体会、实践体验、巩固练习、初步应用、综合应用、强化训练六个阶段,它们对应着不同层次的内容、学习和训练目标(详见表1)。
1. 微格教学分级递进训练是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系统观点看问题。教学技能分级递进训练遵循了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和整体观念:(1)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师范类专业的课程群中,如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等课程是有联系的,并不是相互分割的。师范生正是在分级递进的训练中不断地整合相关课程的新知识、新内容,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2)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师范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教育诉求、生活经验等有机联系,并内化为个体独特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体系。(3)在实施分层递进的技能训练中,指导教师与学生也构成了互为依存条件的系统结构。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微格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原有的图式,图式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准备,其中包括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应使训练者明确学习课堂教学技能的目的和意义,了解课堂教学技能在教师教学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各种课堂教学技能的知识结构、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典型的行为要素、特征和教学功能,熟悉每种技能的不同类型、执行程序、注意要点等。这样才能形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知识表征系统,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技能的图式,有利于同化和顺应的实现及知识意义的建构,促进学习的迁移。微格教学分级递进训练有利于教学技能的内化和熟练,在不断地训练中,学生通过多种单项技能的有机组合和综合运用,经过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自我反思,能够逐步获得大量的、更高级的感性认识,不断促进教学技能的内化和熟练,形成较为完善的关于教学技能的认知结构。[3]
近几年来,我们对微格教学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探索,在微格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如为了改变微格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不足、学生训练机会少、训练目标不明确、效率低和效果不佳等问题,我们适当调整了课程结构,并把微格教学内容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中,按“观摩体会→实践体验→巩固练习→初步应用→综合应用→强化训练”等六个环节,构建了一个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微格教学体系。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分级递进的微格教学训练模式
1. 观摩体会。结合《教育学原理》中的教学理论与模式等内容的教学,增设了教学案例分析。除了课内教学,还要求学生课外观看2 ~4 个教学录像,并结合教育理论写学习心得。这样既让学生初步了解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技能,又培养了学习和训练的兴趣。目前,我们共收集了400 多个教学视频(以小学数学、语文为主),内容包括全国名师授课视频(含专家点评)、市级以上课堂教学比赛获奖课例精选、专家讲座、基本技能训练案例、说课录像等。
2. 实践体验。在开设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课程中,补充了微格教学内容。运用微格系统和校园网,组织学生学习微格教学、教学技能等理论知识,分组开展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学习和训练流程[4]如图1 所示。
图1 单项技能学习和训练流程图
3. 巩固练习。在学习和训练了单项技能后,结合《小学教育实践导引》课程,运用微格系统进行综合技能设计和训练,初步掌握片段教学和说课技能。训练流程类似单项技能的流程。
4. 初步应用。在《数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实践中,运用微格系统,模拟课堂教学,为教育实习作准备。要求每人至少训练3 个课例。同时要求每人通过校园网,至少观看10 个优秀教学录像。
5. 综合应用。结合教育实习,在实习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综合技能训练,同时检验和反馈在校期间技能训练的效果,并布置部分学生撰写相关毕业论文。
6. 强化训练。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补充了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内容。结合公办教师招考的模式和要求,强化试讲(片段教学)、说课技能训练,为就业面试做准备。
1. 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经历分级递进的微格教学训练的学生能结合训练的实际,积极参与与教学技能、教学实践相关的研究活动。部分学生能结合学习、训练、实习等的体会撰写毕业论文。目前,共撰写了15 篇和微格教学、教学技能相关的毕业论文,这些论文内容真实,有创新的思维,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对师范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提升了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对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分级递进的微格教学训练效果是明显的。表2 是调查的部分内容和结果(发放问卷40 份,回收39 份,均为有效问卷):
表2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教学技能的满意度调查
3. 提高了就业率。以经历了分级递进的微格教学训练的2009 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为例,据统计,这届学生的就业率达99%,其中在教育领域的(包括公办学校的公职和代课教师、民办学校教师、家教公司和其他社会教育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占毕业人数的73.7%,说明本专业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占了大部分。更让人欣慰的是,这届毕业生考入珠三角(以东莞市为主)公办教师的人数占报考人数的47%,这一比例在同类学校同类专业中是较高的(珠三角公办教师录用人数与报考人数的比例约为1 ︰15)。公办教师招聘考试的模式一般是:笔试(占10% ~30%)+试讲(占20% ~30%)+说课(占30% ~50%,各环节考分的比例每年都调整),其中,和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相关的环节是试讲和说课,占了总分的70%以上。试讲形式主要是片段教学或知识点教学,一般10 ~15 分钟;说课一般也是10 ~15 分钟。试讲和说课都是考查考生的综合教学技能,这恰好是微格教学训练的优势。
分级递进的微格教学训练模式把过去那种零碎的、短期的、无序的微格教学训练转变为整体的、全程的、有序的训练活动。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模式是有效的。这也为今后培养或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
[1]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4-225.
[2]李惠男,王彩霞. 师范生微格教学训练模式现状分析及教改设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74-76.
[3]黄仲佶,赵爱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微格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6-8.
[4]吴东涛.网络环境下的微格教学系统设计[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6):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