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4-06-24 02:42叶滢
地理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评价课程教师

叶滢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新时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而课程教学则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核心环节。高师院校地理教师教育类课程《地理教学论》是以中学地理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学地理系统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各个要素,揭示地理科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求中学地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以培养21世纪中学地理教师必备的地理教学素养为主旨,教学质量对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因此,认真审视当前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推动课程教学范式的转型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教学论》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尚未得到学生普遍重视

目前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本科生较重视对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对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本课程未能像其它专业主干课程一样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足够重视。对课程学习的轻视,会导致学生出现对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的缺乏,对中学地理教育与教学的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对地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缺乏系统而深刻的了解等弊端,这可能会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地理教师职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会出现在其走上教师岗位的一段时间里,适应期过长、地理教师专业成长受到影响等问题。

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地理教学论》和当前的地理课程改革联系紧密,是一门动态发展的课程,然而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多以书本为中心,以致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脱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处于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教师除讲授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外,也应时刻关注社会和地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等,顺应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时应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学手段陈旧单一

课程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手段还比较单一,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层面,没有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乐于合作、勤于动手等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学习上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未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充分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际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本课程的学习。

4.探究意识培养不足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仍然有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学习偏重于知识的积累、结果的掌握而忽视能力、方法、态度的培养、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识策略实施过程,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并将学生置于假想的理想环境之中,脱离现实,因此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也就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对“为什么”、“怎么样”这两方面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思考。

5.忽视价值引导与人文关怀

在对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除了要传授本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也尤其重要,这需要教师更多的价值引导和人文关怀。虽然相比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的直接影响体现得不明显,但其对人的影响却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终生。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学生跟教师也缺少“对话与交流”,容易造成学生主体价值缺失、人文素养单薄,对其今后教师生涯的发展不利。

二、《地理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转变课堂教学范式

基于“教学学术观、教学民主观、教学协作观”的教学理念,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以“认知反思-情境体验-生成发展”为框架来架构课程教学范式。通过专题讲座、问题研讨、名师示范等形式,加强学生在地理教师职业素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认识与反思,激发学生专业发展的动力和热情;通过微格训练、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建立学习共同体、开展情境体验和行动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地理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通过自我评估、展示交流等形式来体现学生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行为的生成和变化。上述三个环节并非线性,而是相互关联并整体体现在课程的各个教学活动之中。课程设置将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加以融会贯通,有创意地设计课程结构框架,丰富课程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个性活力,以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教师人才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具体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地理教师专业理念、地理课程改革等理论知识进行专题研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地理教材分析、地理教学课例研讨、地理课堂模拟实训等实践性内容学习,以学生实践性任务的体验、完成和展示来检验和总结其学习效果;通过教师引领、校友经验交流、名师讲座、在线交流、网上名师工作站的学习等活动来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使学生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体系。

3.深化过程学习体验,实现评价主体多元

制作课程学习过程手册,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进度与主要教学方法;手册中学生听课记录表和学生课堂讨论记录表的填写能使学生记录学习过程及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加深其对所学知识和小组学习的反思和领悟。课程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学习、课堂活动(课堂发言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课外作业(学习过程手册、课程作业、课程论文)、期末考核。在课程评价上既重视课程的总结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课程作业、学习过程手册等评价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同时重视实践性学习内容的形成性评价,做到有实践必有反思评价,发挥其在实践中的诊断、反馈、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小组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特别是把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批判反思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改进。

本课程教学范式的改革将努力唤醒学生潜伏于个体内心深处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观念,逐步形成“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即课堂教学气氛有活力,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协作、对话,师生关系和谐民主,教学相长,同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最终实现“有效果”的课堂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地理教师职业之旅奠定良好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价课程教师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