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需求。泥石流广泛发育于占我国陆地面积约2/3的山地,分布广泛,活动频繁,每年爆发数百处以上,直接成灾的泥石流至少数十处,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山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山区工程建设及其安全运行。科学、有效、经济、适时地防治泥石流灾害是国家减灾和山区发展的战略需求。今后,我国泥石流防治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进一步加强山区城镇泥石流监测预警、灾害治理和风险管理,有效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山区城镇这一区域发展中心的安全保障;加强水电、道路、管线、矿山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减灾防灾工作,针对工程安全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减灾技术,制订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减灾标准,更加有效地开展重大工程减灾;进一步加强民众的减灾知识和科学普及,建立和完善灾害群策群防体系,扩大减灾实效和范围;加强泥石流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理论方法的研究,开展泥石流风险分区和风险制图,服务区域发展和工程建设。
存在问题。我国泥石流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已经针对不同危害对象的特点建立了相应的适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泥石流综合防治模式和配套技术;然而,泥石流形成条件、运动规律和成灾机制复杂,泥石流研究历史较短,对其物理性质和基本规律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就使得泥石流防治还处于半经验阶段,不能满足国家减灾的需求。目前,存在于泥石流防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有:泥石流预测预报基本上是基于“雨一地”关系的模型,没有脱离统计预报的范畴,预报精度不高,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较大;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参数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经验性,不同科技人员计算结果差异较大,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泥石流灾害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近期才得到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建立完善的灾害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尽管已经在泥石流滩地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定探索,但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加强泥石流灾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发,充分利用灾害的资源属性。
对策建议。加大对泥石流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注重地震区泥石流形成演化规律的研究。系统集成泥石流减灾技术,不断完善技术指南和技术规范,促进减灾工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泥石流灾害治理,将灾害治理和资源利用相结合,保障可持续发展。针对不同泥石流类型和形成背景条件,选择典型灾害点,开展试验示范工程,树立灾害治理、区域脱贫、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示范样板,在全国推广经验和技术。建立健全灾害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
崔鹏,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与水土保持学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山地分会副主任等,曾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中科院云南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国家站站长。主要从事以泥石流为主的山地灾害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及三等奖3项、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授权1项,先后主持10余项国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