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
理科教师建立的错题集往往被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经验和法宝,其实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学生错题的归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做一位有心人,同样能达到“减负增效”之目的。
一、教师设计错题集的意义
以错题归类提高课堂效益。错题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弱项甚至 “盲区”,更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最直观反映。因此教师都应该做一位有心人,通过对错题的收集归类和分析研究,在教学特别是复习过程中才能调整好“准星”,减少低效或无效的劳动,充分提高课堂效益。
以错因分析强化教学反思。面对每一道错题,教师首先应反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尤其是对类型相似、错误率高的题目,更有必要通过细致的分析反思,寻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巩固训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学生考试“失足”的成因,思考弥补缺憾和改进教学的方法,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大有裨益。
以错题积累促进专业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通过错题统计归类,发现教学问题,不断自我矫正;通过错题整理解析,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增强解题析题的能力,提高选题讲题的精准度,使自己的教科研素养和专业知识功底更厚实。
当然,教学反思既可以反思不足,也可以由错误率较低的题目反思教学亮点,让总结经验与反思问题相辅相成,在日积月累中缩短专业成长的“路程”。
二、教师设计错题集的示例
检测期次:2013年11月高三年级地理综合测试(一)。
检测原题:第20题(2013年江苏高考原题)。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课标要求:梯田是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中地形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的结果。课标对此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这包含两方面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并分析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了解各因素是从哪些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则要求在分析某个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时,不仅能指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外观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条件,还能进一步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错答统计:第20题正确答案为C。学生答题错误率达46.5%(其中错选A的为28%;错选B的为8.5%;错选D的为10.5%)。
错因分析:试题呈现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主要考查内容为新地理名词术语的区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等。这道题是对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学习能力的考查。错误率较高原因在于: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透彻,不少学生掌握了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以及地形坡度和高度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而对“修建梯田一般适合在坡度较小的地区”这一知识点理解不透、掌握不深,因此部分学生错选B;②不能灵活运用基本概念进行严密推理,难以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各种梯田的利弊,欠缺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因此错选A或D就不奇怪。③学生读图、析图、用图技能不足,对地形剖面图能研读,但未能有效掌握正确的审题、解题策略和技巧,图文互变和推理演绎能力有待训练提高。
原题解析:第20题考查有关梯田知识,这一试题与教材中“坡度平缓的地方可以修筑梯田”和水稻梯田图片等课本知识相联系,看似熟悉,但辅以地形图和主题鲜明的地理图像,让学生独立观测、分析和决策,显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本题解决关键点在于读图,首先要比较四种梯田的异同(图1):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田面是水平的,坡式梯田和反坡梯田的田面是倾斜的;隔坡梯田的田埂是可以种植的斜坡,其它梯田的田埂都不能直接用于种植;水平梯田的田面呈水平,在缓坡地上修成较大面积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出现在整体坡度较均匀且坡度较缓的地区,顺坡向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而成的梯田;反坡梯田出现在坡度较陡,并且相邻坡向不同的地区。
本题解决难点除了读图,还需要研究地形图,可以把甲区域绘制成剖面图(见图3),进行图文结合、图文转换,这样,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但这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想到的,题目本身也并没有要求绘制剖面图,这种能力要求高于读图。
■
教学反思:“农业区位因素”一节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拓展延伸,仅局限于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坡度。坡度太大不易耕作,也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二是高度。随高度的变化而导致水热条件的改变,影响农作物的类型。而对“修建梯田一般适合在坡度较小地区”的知识点到即止,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未能联系实际生活范例,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遗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学生总体掌握较好,教学时将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及等高线特征等知识紧密结合,且把等高线特征与所反映的地形编成口诀,使学生在乐中学;通过做典型题和画示意图,使学生在练中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加强学生读图、析图和绘图技能训练,突破教学难点,这是课堂的成功之处。
拓展训练:
题1:某山区为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先是增施肥料,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第1题选C。
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但对调节大气温度、增大空气湿度和增加日照时数没有影响。所以第2题选B。
题2: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 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植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据此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问题是: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解析:本组题创设试题情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文字信息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首先要获取题干中有用信息“边防站的海拔为4 900米”,推断海拔高、气温低,但光照条件好且温差大。所以盖简易阳光房目的是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气温条件、热量条件。所以第1题选A。抓住“在房中搭架,架上盆栽”,运用“海拔高的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小”等知识,确定地温低是影响蔬菜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第2题选C。(也可用排除法验证所选答案的正确性)
伯兰特·罗素说:“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错题集有助于看清学生知识理解的“浅水区”和自身课堂教学的“浑水区”,让师生在“错误”中进步,在“析错”中成长,在“错题”归类结集中感受到个人专业发展的幸福。▲endprint
理科教师建立的错题集往往被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经验和法宝,其实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学生错题的归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做一位有心人,同样能达到“减负增效”之目的。
一、教师设计错题集的意义
以错题归类提高课堂效益。错题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弱项甚至 “盲区”,更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最直观反映。因此教师都应该做一位有心人,通过对错题的收集归类和分析研究,在教学特别是复习过程中才能调整好“准星”,减少低效或无效的劳动,充分提高课堂效益。
以错因分析强化教学反思。面对每一道错题,教师首先应反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尤其是对类型相似、错误率高的题目,更有必要通过细致的分析反思,寻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巩固训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学生考试“失足”的成因,思考弥补缺憾和改进教学的方法,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大有裨益。
以错题积累促进专业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通过错题统计归类,发现教学问题,不断自我矫正;通过错题整理解析,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增强解题析题的能力,提高选题讲题的精准度,使自己的教科研素养和专业知识功底更厚实。
当然,教学反思既可以反思不足,也可以由错误率较低的题目反思教学亮点,让总结经验与反思问题相辅相成,在日积月累中缩短专业成长的“路程”。
二、教师设计错题集的示例
检测期次:2013年11月高三年级地理综合测试(一)。
检测原题:第20题(2013年江苏高考原题)。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课标要求:梯田是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中地形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的结果。课标对此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这包含两方面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并分析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了解各因素是从哪些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则要求在分析某个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时,不仅能指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外观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条件,还能进一步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错答统计:第20题正确答案为C。学生答题错误率达46.5%(其中错选A的为28%;错选B的为8.5%;错选D的为10.5%)。
错因分析:试题呈现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主要考查内容为新地理名词术语的区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等。这道题是对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学习能力的考查。错误率较高原因在于: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透彻,不少学生掌握了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以及地形坡度和高度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而对“修建梯田一般适合在坡度较小的地区”这一知识点理解不透、掌握不深,因此部分学生错选B;②不能灵活运用基本概念进行严密推理,难以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各种梯田的利弊,欠缺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因此错选A或D就不奇怪。③学生读图、析图、用图技能不足,对地形剖面图能研读,但未能有效掌握正确的审题、解题策略和技巧,图文互变和推理演绎能力有待训练提高。
原题解析:第20题考查有关梯田知识,这一试题与教材中“坡度平缓的地方可以修筑梯田”和水稻梯田图片等课本知识相联系,看似熟悉,但辅以地形图和主题鲜明的地理图像,让学生独立观测、分析和决策,显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本题解决关键点在于读图,首先要比较四种梯田的异同(图1):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田面是水平的,坡式梯田和反坡梯田的田面是倾斜的;隔坡梯田的田埂是可以种植的斜坡,其它梯田的田埂都不能直接用于种植;水平梯田的田面呈水平,在缓坡地上修成较大面积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出现在整体坡度较均匀且坡度较缓的地区,顺坡向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而成的梯田;反坡梯田出现在坡度较陡,并且相邻坡向不同的地区。
本题解决难点除了读图,还需要研究地形图,可以把甲区域绘制成剖面图(见图3),进行图文结合、图文转换,这样,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但这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想到的,题目本身也并没有要求绘制剖面图,这种能力要求高于读图。
■
教学反思:“农业区位因素”一节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拓展延伸,仅局限于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坡度。坡度太大不易耕作,也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二是高度。随高度的变化而导致水热条件的改变,影响农作物的类型。而对“修建梯田一般适合在坡度较小地区”的知识点到即止,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未能联系实际生活范例,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遗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学生总体掌握较好,教学时将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及等高线特征等知识紧密结合,且把等高线特征与所反映的地形编成口诀,使学生在乐中学;通过做典型题和画示意图,使学生在练中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加强学生读图、析图和绘图技能训练,突破教学难点,这是课堂的成功之处。
拓展训练:
题1:某山区为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先是增施肥料,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第1题选C。
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但对调节大气温度、增大空气湿度和增加日照时数没有影响。所以第2题选B。
题2: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 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植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据此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问题是: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解析:本组题创设试题情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文字信息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首先要获取题干中有用信息“边防站的海拔为4 900米”,推断海拔高、气温低,但光照条件好且温差大。所以盖简易阳光房目的是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气温条件、热量条件。所以第1题选A。抓住“在房中搭架,架上盆栽”,运用“海拔高的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小”等知识,确定地温低是影响蔬菜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第2题选C。(也可用排除法验证所选答案的正确性)
伯兰特·罗素说:“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错题集有助于看清学生知识理解的“浅水区”和自身课堂教学的“浑水区”,让师生在“错误”中进步,在“析错”中成长,在“错题”归类结集中感受到个人专业发展的幸福。▲endprint
理科教师建立的错题集往往被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经验和法宝,其实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学生错题的归类整理和分析研究,做一位有心人,同样能达到“减负增效”之目的。
一、教师设计错题集的意义
以错题归类提高课堂效益。错题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弱项甚至 “盲区”,更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最直观反映。因此教师都应该做一位有心人,通过对错题的收集归类和分析研究,在教学特别是复习过程中才能调整好“准星”,减少低效或无效的劳动,充分提高课堂效益。
以错因分析强化教学反思。面对每一道错题,教师首先应反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尤其是对类型相似、错误率高的题目,更有必要通过细致的分析反思,寻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巩固训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学生考试“失足”的成因,思考弥补缺憾和改进教学的方法,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大有裨益。
以错题积累促进专业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通过错题统计归类,发现教学问题,不断自我矫正;通过错题整理解析,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增强解题析题的能力,提高选题讲题的精准度,使自己的教科研素养和专业知识功底更厚实。
当然,教学反思既可以反思不足,也可以由错误率较低的题目反思教学亮点,让总结经验与反思问题相辅相成,在日积月累中缩短专业成长的“路程”。
二、教师设计错题集的示例
检测期次:2013年11月高三年级地理综合测试(一)。
检测原题:第20题(2013年江苏高考原题)。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课标要求:梯田是对农业生产区位因素中地形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的结果。课标对此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这包含两方面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并分析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了解各因素是从哪些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则要求在分析某个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时,不仅能指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外观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条件,还能进一步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错答统计:第20题正确答案为C。学生答题错误率达46.5%(其中错选A的为28%;错选B的为8.5%;错选D的为10.5%)。
错因分析:试题呈现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主要考查内容为新地理名词术语的区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等。这道题是对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学习能力的考查。错误率较高原因在于: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透彻,不少学生掌握了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条件,以及地形坡度和高度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而对“修建梯田一般适合在坡度较小的地区”这一知识点理解不透、掌握不深,因此部分学生错选B;②不能灵活运用基本概念进行严密推理,难以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各种梯田的利弊,欠缺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因此错选A或D就不奇怪。③学生读图、析图、用图技能不足,对地形剖面图能研读,但未能有效掌握正确的审题、解题策略和技巧,图文互变和推理演绎能力有待训练提高。
原题解析:第20题考查有关梯田知识,这一试题与教材中“坡度平缓的地方可以修筑梯田”和水稻梯田图片等课本知识相联系,看似熟悉,但辅以地形图和主题鲜明的地理图像,让学生独立观测、分析和决策,显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本题解决关键点在于读图,首先要比较四种梯田的异同(图1):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田面是水平的,坡式梯田和反坡梯田的田面是倾斜的;隔坡梯田的田埂是可以种植的斜坡,其它梯田的田埂都不能直接用于种植;水平梯田的田面呈水平,在缓坡地上修成较大面积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出现在整体坡度较均匀且坡度较缓的地区,顺坡向每隔一定间距沿等高线修筑地埂而成的梯田;反坡梯田出现在坡度较陡,并且相邻坡向不同的地区。
本题解决难点除了读图,还需要研究地形图,可以把甲区域绘制成剖面图(见图3),进行图文结合、图文转换,这样,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但这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想到的,题目本身也并没有要求绘制剖面图,这种能力要求高于读图。
■
教学反思:“农业区位因素”一节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拓展延伸,仅局限于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坡度。坡度太大不易耕作,也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二是高度。随高度的变化而导致水热条件的改变,影响农作物的类型。而对“修建梯田一般适合在坡度较小地区”的知识点到即止,没有进一步拓展延伸,未能联系实际生活范例,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遗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学生总体掌握较好,教学时将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及等高线特征等知识紧密结合,且把等高线特征与所反映的地形编成口诀,使学生在乐中学;通过做典型题和画示意图,使学生在练中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加强学生读图、析图和绘图技能训练,突破教学难点,这是课堂的成功之处。
拓展训练:
题1:某山区为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先是增施肥料,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第1题选C。
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但对调节大气温度、增大空气湿度和增加日照时数没有影响。所以第2题选B。
题2: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 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植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据此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问题是:
A.蒸发量大 B.多虫害
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
解析:本组题创设试题情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文字信息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首先要获取题干中有用信息“边防站的海拔为4 900米”,推断海拔高、气温低,但光照条件好且温差大。所以盖简易阳光房目的是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气温条件、热量条件。所以第1题选A。抓住“在房中搭架,架上盆栽”,运用“海拔高的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小”等知识,确定地温低是影响蔬菜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第2题选C。(也可用排除法验证所选答案的正确性)
伯兰特·罗素说:“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错题集有助于看清学生知识理解的“浅水区”和自身课堂教学的“浑水区”,让师生在“错误”中进步,在“析错”中成长,在“错题”归类结集中感受到个人专业发展的幸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