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福权+鲍国达
一、地理高考综合题特征分析
1.由知识本位走向三维目标
地理高考综合题36题通常以自然地理载体为主考查世界区域,37题主要以人文素材为主考查中国区域。两大题的共同特征就是通过创设各种地理情景与地理信息,要求学生从地理知识本位出发,收集有用的地理信息,通过学生掌握的地理原理与技巧阅读和分析信息,合理组织答案。从表象特征看,试题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实质是全面检索学生的学科特定知识与能力。高中地理学科的特定知识与能力,不仅包含学科的课程知识,而且还涉及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地理原理的对接能力、地理思维的拓展能力、地理结论的术语表达能力等。所以,地理综合题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目标、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地理思维过程、地理价值观的综合考查,即地理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检测。
例题(2013年天津题):a、b两城市均位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坡市)?为什么?请据图1探究并说明。
此题通过两地气候资料,考查学生地理对比能力。学生如果对降水成因不进行多方位分析,就难以得出两城市降水量大小与雨季长短差异的现象,以及纬度位置不同,副热带高气压带或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与强度不一的原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础上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掌握探究的技巧与方法,注重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从地理事象探寻地理过程
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征是高考地理的命题依据之一。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地理环境的演变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重视对地理原理的综合应用、评价特定区域背景下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高考综合题的价值追求。因此,试题设计常常关注学生能否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实现区域对比与区域分析;能否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能否正确评价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的人地关系,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地理高考综合题从事象到过程的考查,主要针对环境问题,它要求学生能全面准确分析各类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为人类更好治理环境埋下伏笔,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产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
例题(2012年山东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结合图2回答以下问题。
■
(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2)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第(1)小题“东水”强调区域对比,结合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分析得出结论;“西沙”本质是考查水土流失,要求学生对水土流失的形成条件及过程有全面的认识;第(2)小题地下水不能补给河水,根本原因是地下水位低于河水水位,实质考查地理发生过程,主要涉及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升,两小题在设问上有一定的关联。
二、地理高考综合题命题启示
1.精设情景,确保试题结构科学化
首先,教师要合理运用问题情景。地理高考综合题多以图表素材切入,因为有效的图表素材往往包含多种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能体现多种地理技巧的运用能力。教师命题过程中应强化地理图表的应用,努力实现地理图表与地理知识的相互转换,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析图能力。创设地理问题情景,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地理高考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地理情景中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也能体现学生测试的公平性。
其次,教师应精心创设情景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设计地理问题,设问必须做到严谨、具体,有明确的指向,设问应关注地理术语的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方式。从设问结构看,命题应重视多个知识点与多重能力的结合,努力增加知识与能力的覆盖率。试题结构能否实现知识的关联,能否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提高,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与答题方式,这是教师命题成败的关键。
2.拓展思维,实现命题形式多元化
(1)图文转化精细化命题。图文转化是一种将地理文字转换成地理图形或图表的命题手段,它是地理知识结构表现的方式之一。在地理教材中,由于地理知识信息的浓缩性、概念阐述的逻辑性、结构层次的系统性,往往使某些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很多地理知识常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命题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生活素材的应用,实现素材的变式。既可增强试题的学科特色,同时也增强试题的亲和力。
例如,笔者以新闻材料为背景进行图文转化精细化命题:2013年10月28日,在江西省都昌县印山附近水域拍摄的龟裂的鄱阳湖湖床。连日来,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快速下降,提前进入枯水期。10月28日早8时,鄱阳湖江西都昌站水位为8.35米,较前一天下降0.15米,为历史同期最低。目前,湖水还在快速下降中。持续的低水位造成江西省都昌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紧张,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来源:江西科技信息网)。根据以上材料,教师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命题,如水面变化的原因、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对航运与水质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笔者认为,设计方向应突出人地关系,同时,材料中的信息以文字为主,缺乏地理学科属性,所以,可以增加如下图片情景(图3)。
■
命题成果参考:①描述湖面的变化特点?(强调描述类试题应怎么回答;变化特点强调时间与空间差异以及变化的速度差异)②阐述湖面变化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阐述类试题怎么解答,强调不利影响,试题设问明确)通过对材料精细化处理与设问的精细化处理,既可增强学科属性,也强化试题逼真度。
(2)图表转化精细化命题。比较地理图表的差异,概括地理图表的特点,这是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重要特点。命题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地理图表的运用,实现地理图表之间的多样转化,教师应明确转化的方式、目的以及教学效果。在图表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高知识与能力的覆盖率,提升学生处理图表的地理技巧。
(3)地理情景迁移精细化命题。创设地理情景,将地理原理蕴藏于情景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题又一重要特征。创设不同的地理情景需要考查的地理原理有所差异,创设情境的手段可以多样。如利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长江中上游植被的破坏对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试题设问的切入点是整体性原理,强调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尺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可把此情景迁移到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尺度进行考查,变换成为:从环境的整体性角度,阐述气温的变化与降水的分布特征对南坡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
可见,经过这样设计可增强知识与能力的覆盖率,学生需要明确自然地带规律、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生产区位条件、水土流失条件等知识,大大提高命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4)设置开放式地理命题。开放式地理试题强调学习的多元化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课程知识与实践生产生活的应用以及知识体系间的横向联系,这对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与独立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开放式地理试题利于拓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地理事物的变化以及探究人类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例如,对我国西北绿洲农业发展的评价,教师可设计如下: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绿洲(地)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实地观测甲、乙两地的气温与风速变化,绘制成图5。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描述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绿洲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成为限制生产活动的首要因素。但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有很多优势条件,同时适当发展绿洲农业对改善自然环境有一定积极作用,学生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获得。如果过度发展绿洲农业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大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的过量使用,导致对河流水文的影响、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次生盐碱化)、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诱发自然灾害等。▲endprint
一、地理高考综合题特征分析
1.由知识本位走向三维目标
地理高考综合题36题通常以自然地理载体为主考查世界区域,37题主要以人文素材为主考查中国区域。两大题的共同特征就是通过创设各种地理情景与地理信息,要求学生从地理知识本位出发,收集有用的地理信息,通过学生掌握的地理原理与技巧阅读和分析信息,合理组织答案。从表象特征看,试题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实质是全面检索学生的学科特定知识与能力。高中地理学科的特定知识与能力,不仅包含学科的课程知识,而且还涉及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地理原理的对接能力、地理思维的拓展能力、地理结论的术语表达能力等。所以,地理综合题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目标、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地理思维过程、地理价值观的综合考查,即地理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检测。
例题(2013年天津题):a、b两城市均位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坡市)?为什么?请据图1探究并说明。
此题通过两地气候资料,考查学生地理对比能力。学生如果对降水成因不进行多方位分析,就难以得出两城市降水量大小与雨季长短差异的现象,以及纬度位置不同,副热带高气压带或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与强度不一的原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础上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掌握探究的技巧与方法,注重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从地理事象探寻地理过程
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征是高考地理的命题依据之一。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地理环境的演变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重视对地理原理的综合应用、评价特定区域背景下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高考综合题的价值追求。因此,试题设计常常关注学生能否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实现区域对比与区域分析;能否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能否正确评价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的人地关系,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地理高考综合题从事象到过程的考查,主要针对环境问题,它要求学生能全面准确分析各类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为人类更好治理环境埋下伏笔,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产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
例题(2012年山东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结合图2回答以下问题。
■
(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2)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第(1)小题“东水”强调区域对比,结合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分析得出结论;“西沙”本质是考查水土流失,要求学生对水土流失的形成条件及过程有全面的认识;第(2)小题地下水不能补给河水,根本原因是地下水位低于河水水位,实质考查地理发生过程,主要涉及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升,两小题在设问上有一定的关联。
二、地理高考综合题命题启示
1.精设情景,确保试题结构科学化
首先,教师要合理运用问题情景。地理高考综合题多以图表素材切入,因为有效的图表素材往往包含多种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能体现多种地理技巧的运用能力。教师命题过程中应强化地理图表的应用,努力实现地理图表与地理知识的相互转换,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析图能力。创设地理问题情景,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地理高考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地理情景中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也能体现学生测试的公平性。
其次,教师应精心创设情景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设计地理问题,设问必须做到严谨、具体,有明确的指向,设问应关注地理术语的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方式。从设问结构看,命题应重视多个知识点与多重能力的结合,努力增加知识与能力的覆盖率。试题结构能否实现知识的关联,能否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提高,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与答题方式,这是教师命题成败的关键。
2.拓展思维,实现命题形式多元化
(1)图文转化精细化命题。图文转化是一种将地理文字转换成地理图形或图表的命题手段,它是地理知识结构表现的方式之一。在地理教材中,由于地理知识信息的浓缩性、概念阐述的逻辑性、结构层次的系统性,往往使某些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很多地理知识常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命题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生活素材的应用,实现素材的变式。既可增强试题的学科特色,同时也增强试题的亲和力。
例如,笔者以新闻材料为背景进行图文转化精细化命题:2013年10月28日,在江西省都昌县印山附近水域拍摄的龟裂的鄱阳湖湖床。连日来,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快速下降,提前进入枯水期。10月28日早8时,鄱阳湖江西都昌站水位为8.35米,较前一天下降0.15米,为历史同期最低。目前,湖水还在快速下降中。持续的低水位造成江西省都昌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紧张,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来源:江西科技信息网)。根据以上材料,教师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命题,如水面变化的原因、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对航运与水质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笔者认为,设计方向应突出人地关系,同时,材料中的信息以文字为主,缺乏地理学科属性,所以,可以增加如下图片情景(图3)。
■
命题成果参考:①描述湖面的变化特点?(强调描述类试题应怎么回答;变化特点强调时间与空间差异以及变化的速度差异)②阐述湖面变化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阐述类试题怎么解答,强调不利影响,试题设问明确)通过对材料精细化处理与设问的精细化处理,既可增强学科属性,也强化试题逼真度。
(2)图表转化精细化命题。比较地理图表的差异,概括地理图表的特点,这是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重要特点。命题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地理图表的运用,实现地理图表之间的多样转化,教师应明确转化的方式、目的以及教学效果。在图表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高知识与能力的覆盖率,提升学生处理图表的地理技巧。
(3)地理情景迁移精细化命题。创设地理情景,将地理原理蕴藏于情景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题又一重要特征。创设不同的地理情景需要考查的地理原理有所差异,创设情境的手段可以多样。如利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长江中上游植被的破坏对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试题设问的切入点是整体性原理,强调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尺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可把此情景迁移到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尺度进行考查,变换成为:从环境的整体性角度,阐述气温的变化与降水的分布特征对南坡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
可见,经过这样设计可增强知识与能力的覆盖率,学生需要明确自然地带规律、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生产区位条件、水土流失条件等知识,大大提高命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4)设置开放式地理命题。开放式地理试题强调学习的多元化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课程知识与实践生产生活的应用以及知识体系间的横向联系,这对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与独立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开放式地理试题利于拓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地理事物的变化以及探究人类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例如,对我国西北绿洲农业发展的评价,教师可设计如下: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绿洲(地)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实地观测甲、乙两地的气温与风速变化,绘制成图5。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描述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绿洲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成为限制生产活动的首要因素。但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有很多优势条件,同时适当发展绿洲农业对改善自然环境有一定积极作用,学生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获得。如果过度发展绿洲农业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大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的过量使用,导致对河流水文的影响、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次生盐碱化)、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诱发自然灾害等。▲endprint
一、地理高考综合题特征分析
1.由知识本位走向三维目标
地理高考综合题36题通常以自然地理载体为主考查世界区域,37题主要以人文素材为主考查中国区域。两大题的共同特征就是通过创设各种地理情景与地理信息,要求学生从地理知识本位出发,收集有用的地理信息,通过学生掌握的地理原理与技巧阅读和分析信息,合理组织答案。从表象特征看,试题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实质是全面检索学生的学科特定知识与能力。高中地理学科的特定知识与能力,不仅包含学科的课程知识,而且还涉及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地理原理的对接能力、地理思维的拓展能力、地理结论的术语表达能力等。所以,地理综合题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目标、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地理思维过程、地理价值观的综合考查,即地理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检测。
例题(2013年天津题):a、b两城市均位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坡市)?为什么?请据图1探究并说明。
此题通过两地气候资料,考查学生地理对比能力。学生如果对降水成因不进行多方位分析,就难以得出两城市降水量大小与雨季长短差异的现象,以及纬度位置不同,副热带高气压带或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与强度不一的原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础上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掌握探究的技巧与方法,注重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从地理事象探寻地理过程
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征是高考地理的命题依据之一。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地理环境的演变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重视对地理原理的综合应用、评价特定区域背景下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高考综合题的价值追求。因此,试题设计常常关注学生能否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实现区域对比与区域分析;能否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能否正确评价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的人地关系,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地理高考综合题从事象到过程的考查,主要针对环境问题,它要求学生能全面准确分析各类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为人类更好治理环境埋下伏笔,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产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
例题(2012年山东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结合图2回答以下问题。
■
(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2)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第(1)小题“东水”强调区域对比,结合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分析得出结论;“西沙”本质是考查水土流失,要求学生对水土流失的形成条件及过程有全面的认识;第(2)小题地下水不能补给河水,根本原因是地下水位低于河水水位,实质考查地理发生过程,主要涉及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升,两小题在设问上有一定的关联。
二、地理高考综合题命题启示
1.精设情景,确保试题结构科学化
首先,教师要合理运用问题情景。地理高考综合题多以图表素材切入,因为有效的图表素材往往包含多种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能体现多种地理技巧的运用能力。教师命题过程中应强化地理图表的应用,努力实现地理图表与地理知识的相互转换,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析图能力。创设地理问题情景,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地理高考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地理情景中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也能体现学生测试的公平性。
其次,教师应精心创设情景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设计地理问题,设问必须做到严谨、具体,有明确的指向,设问应关注地理术语的运用,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方式。从设问结构看,命题应重视多个知识点与多重能力的结合,努力增加知识与能力的覆盖率。试题结构能否实现知识的关联,能否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解题能力的提高,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与答题方式,这是教师命题成败的关键。
2.拓展思维,实现命题形式多元化
(1)图文转化精细化命题。图文转化是一种将地理文字转换成地理图形或图表的命题手段,它是地理知识结构表现的方式之一。在地理教材中,由于地理知识信息的浓缩性、概念阐述的逻辑性、结构层次的系统性,往往使某些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很多地理知识常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命题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生活素材的应用,实现素材的变式。既可增强试题的学科特色,同时也增强试题的亲和力。
例如,笔者以新闻材料为背景进行图文转化精细化命题:2013年10月28日,在江西省都昌县印山附近水域拍摄的龟裂的鄱阳湖湖床。连日来,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快速下降,提前进入枯水期。10月28日早8时,鄱阳湖江西都昌站水位为8.35米,较前一天下降0.15米,为历史同期最低。目前,湖水还在快速下降中。持续的低水位造成江西省都昌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紧张,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来源:江西科技信息网)。根据以上材料,教师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命题,如水面变化的原因、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对航运与水质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笔者认为,设计方向应突出人地关系,同时,材料中的信息以文字为主,缺乏地理学科属性,所以,可以增加如下图片情景(图3)。
■
命题成果参考:①描述湖面的变化特点?(强调描述类试题应怎么回答;变化特点强调时间与空间差异以及变化的速度差异)②阐述湖面变化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阐述类试题怎么解答,强调不利影响,试题设问明确)通过对材料精细化处理与设问的精细化处理,既可增强学科属性,也强化试题逼真度。
(2)图表转化精细化命题。比较地理图表的差异,概括地理图表的特点,这是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重要特点。命题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地理图表的运用,实现地理图表之间的多样转化,教师应明确转化的方式、目的以及教学效果。在图表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高知识与能力的覆盖率,提升学生处理图表的地理技巧。
(3)地理情景迁移精细化命题。创设地理情景,将地理原理蕴藏于情景中对地理知识进行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题又一重要特征。创设不同的地理情景需要考查的地理原理有所差异,创设情境的手段可以多样。如利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长江中上游植被的破坏对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试题设问的切入点是整体性原理,强调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尺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可把此情景迁移到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尺度进行考查,变换成为:从环境的整体性角度,阐述气温的变化与降水的分布特征对南坡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
可见,经过这样设计可增强知识与能力的覆盖率,学生需要明确自然地带规律、全球气候变暖、农业生产区位条件、水土流失条件等知识,大大提高命题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4)设置开放式地理命题。开放式地理试题强调学习的多元化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课程知识与实践生产生活的应用以及知识体系间的横向联系,这对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与独立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开放式地理试题利于拓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地理事物的变化以及探究人类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例如,对我国西北绿洲农业发展的评价,教师可设计如下: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绿洲(地)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实地观测甲、乙两地的气温与风速变化,绘制成图5。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描述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绿洲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成为限制生产活动的首要因素。但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有很多优势条件,同时适当发展绿洲农业对改善自然环境有一定积极作用,学生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获得。如果过度发展绿洲农业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大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的过量使用,导致对河流水文的影响、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次生盐碱化)、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诱发自然灾害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