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仅仅是课内的事

2014-06-24 21:26林芬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古寺法布尔深山

林芬

阅读是人终身发展的需要,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在小学三个学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个数量主要是指课外阅读量。教师课内有意识地开展拓展阅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同类拓展

同类拓展,即拓展阅读同主题或同题材的作品。这样的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内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阅读同类题材的作品中产生共鸣,从而把握同类题材作品的共同点。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一个画师考察三个徒弟,看谁在一幅画中画的骆驼最多的故事:大徒弟画了很多骆驼。二徒弟画了很多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赢得了师傅的称赞。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体会小徒弟的创新思维之妙,教师及时补充了《深山藏古寺》这个故事。一个画院要招收一名画师,要求考生以“深山藏古寺”这句古诗为题作画。前三名考生画的内容分别是:深山里树木环抱,中间有一座寺庙;密林深处仅仅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老林里并没有寺庙,只有一幅高高飘扬的经幡。结果,这三名考生都落选了,而被选中的第四幅画只画了一个小和尚挑着两桶水往山上走。因为这幅画画面上虽然没有古寺的痕迹,却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古寺就“藏”在深山里。孩子们沉浸在美妙的故事里,许久才纷纷地发出赞叹声。

此外,在学完《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后,教师让学生拓展阅读《女娲补天》;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后,教师为学生补充了阅读材料《七色花》;学习科普短文《太阳》后,教师增补了《妙不可言的位置》。

这些文章题材相同,内容各异,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了他们的思维火花,而且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二、原著拓展

语文教材上的文章大多是名篇的节选或缩写。教学时,教师适时地将原文或原著推荐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能让他们接受名著的熏陶,提升阅读能力。

教学三年级上册第14课《蜜蜂》时,教师围绕思维训练,重点设计了两个问题: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他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求他们抓住四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感受法布尔严谨的实验态度以及描写小动物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并组织他们交流读后感。这不仅延伸了学生对昆虫的喜爱,而且让他们进一步领略到了法布尔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态度和抓住动物特点细致描写的方法。

此外,学习完《卡罗纳》后,教师带孩子们走进《爱的教育》;学习完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了原著《城南旧事》。通过阅读这些原著,学生立体地走进了文本,提高了文学素养。

三、“补白”拓展

许多文本都留有“空白”,这些空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恰到好处地“补白”——也就是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读物,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意。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文章。教学时,在学生感受到当时天气寒冷,环境相当恶劣,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时,教师出示了一系列与燕子有关的知识,重点强调燕子是捕虫能手,一对燕子每天能捕食8000只左右的昆虫。看了这些背景材料,学生对燕子当时十分危险的处境有了深切的同情,而情感的唤醒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课后,教师让学生拓展阅读了安娜·莫勒的科普绘本《燕子的旅行》。有几个学生还自发地阅读了世界名著《燕子号与亚马逊号》。虽然这本书与“燕子”没有联系,但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说明课内的引导是卓有成效的。这算是一场意外的收获吧!

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现在,自愿捧着书阅读的身影越来越多。我相信,只要把拓展阅读研究持续下去,语文教学一定会出现更多的生机。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寺法布尔深山
深山藏古寺
——写作中的含蓄
深山之“花”为什么这样红
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藏在深山里的歌
法布尔
织金洞:从藏匿深山到扬名世界
蝉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