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的“身份”知多少

2014-06-24 21:26杨美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杨桃喻体比喻

杨美芳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说:“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者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根据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的不同,常见的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其中,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好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像……似的”等喻词连接。在这些喻词中,用得最多的,要数“像”“好像”了(后文将用了“像”“好像”的句子统称为“像字句”,且用“A像B”表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到第十二册(后文中简称“人教版《语文》”)总共有353篇课文,其中180多篇里用到了“像字句”。低段稍微少点,越往高段越多,比如:第七册共32篇课文,20篇里出现了“像字句”;第九册共28篇课文,18篇里出现了“像字句”;第十一册里共28篇课文,19篇里出现了“像字句”。

这些“像字句”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比喻句。比如:《清澈的湖水》里七个“像字句”中只有三个是比喻句,《秦兵马俑》里七个“像字句”都不是比喻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三个“像字句”也都不是比喻句。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分不清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比喻句。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出现了“乱扣帽子”的现象——将所有“像字句”都扣上“比喻”的帽子。究竟怎样判断一个“像字句”是不是比喻句呢?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里写道:“要用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约有两个重要点必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倘缺第一个要点,譬喻当然不能成立;若缺第二个要点,修辞学上也不能成为譬喻。”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说:“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些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

刘大为先生说:“比喻利用的是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关系。”(《修辞学习》2004年第2期)

陈昌宁先生说:“相似点被称为比喻的灵魂,是比喻存在的基础。”“相似点是沟通本体、喻体的桥梁。”(《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这样理解:比喻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而且这两个事物必须是“性质不同”的或者说“整体上极其不相同”的;二是这两个事物之间至少有一点极其相似,而不是相同、相异或者差不多。这是我们判断“像字句”是不是比喻句的“试金石”。

下面,我们就用这块“试金石”来分析人教版《语文》中的“像字句”(限于篇幅,每一类只选择两三个例句):

一、表示比喻

1. 那边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第三册《27 清澈的湖水》

2. 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第九册《16珍珠鸟》

例1里将“山石”比作“正要跳起的青蛙”,其中“山石”与“青蛙”是不同类型的事物,而且它们之间有相似点,那就是:这里的山石,其形状与青蛙相似,且具有青蛙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作者通过比喻,赋予山石生命、生机,把不动的山石写得鲜活可爱。

例2里雏鸟的“整个身子”与“蓬松的球儿”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蓬松的球儿”不仅圆圆的,而且软软的,很柔和,摸起来很舒服,看起来很养眼,整体非常可爱。雏鸟的“整个身子”究竟怎么样,作者没有明说,只告诉读者“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由此读者可以想象雏鸟的体态之可爱:圆圆的身子、柔柔的绒毛、娇小玲珑的样子……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似,而不是相同或者相异。所以说,这里用了比喻。

二、表示比较

比较是一种逻辑方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本应“各行其道”,互不干涉的。可是,在语言实践中,尤其是在“像字句”中,它们经常“身份不明”。

刘大为先生说:“比较是一种逻辑方法,比喻却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严格地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它们并不在一个可以相提并论的层面上。任何一个比喻都包含了一个比较,没有比较,本体、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关系就无从确定。” (《修辞学习》2004年第2期)

将刘先生的这一观点与前文所讲的判断比喻的“试金石”结合起来,可以看出表示比较和比喻的“像字句”有共同特点: 都有“两个事物”。如果这“两个事物”属于同类,则为比较。如果这“两个事物”属于“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或者“是性质不同的”,且有相似点,则为比喻。如果这“两个事物”属于“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或者“是性质不同的”,但是没有相似点,作者把二者搁在一起是为了突出其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则为比较。例如:

3. 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第三册《6 我选我》

4.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第六册《11 画杨桃》

5.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第九册《15 落花生》

例3中“我”和“他”是同类,都是具体的人,且两人有共同特点:爱劳动,爱集体;例4中眼前的杨桃和平时看到的杨桃都是具体的杨桃,只是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呈现的状态不同而已。因此这两个“像字句”里都没有比喻。例5中,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属于“性质不同的”事物,作者拿它们进行比较,目的是要突出它们的差异,而不是突出它们的相似点。因此,这个“像字句”里也只有比较,没有比喻。

三、表示猜测、推断

在某些“像字句”中,“像”“好像”并不是比况动词,也不联系“两个事物”,而是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猜测、推断,通常可以用“似乎”来替代(这类“像字句”中多用“好像”,较少用“像”)。例如:endprint

6. 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第三册《27 清澈的湖水》

7. 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第八册《27 鱼游到了纸上》

8.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欧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第十一册《23 最后一头战象》

例6中,“好像”后面的“在寻找什么”是作者对前面的“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之结果的猜测、推断;例7中“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不一定真要跟金鱼比美;例8中嘎羧是不是真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它不会说话,谁也不清楚,只是根据它的表现推想而已。将这里的“好像”“像”更换成“似乎”,照样说得通顺。而且这样的句子中根本不存在“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更别说什么“相似点”了,因此都不是比喻。

四、表示想象、联想

某些“像字句”中的 “好像”与前面所述表示猜测、推断的一样,并不是比况动词,而是副词,表示从这一事物联想或者是想象到另一事物,通常也可以用“似乎”来替代。例如:

9. 大家好像看到,奥林匹克旗帜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第三册《11 我们成功了》

10. 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第九册《28 毛主席在花山》

11.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十一册《26 月光曲》

例9整个句子中,“看到奥林匹克旗帜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是用来陈述“大家”的,“好像”用来修饰“看到”,表示“奥林匹克旗帜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这一情景在当时并不是事实,而是作者由北京人民欢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之情想象出来的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情景。例10中的“好像”,表示课文中“一位老人”由看见毛主席很在行地推碾子联想到曾经见过的人。例11中,一个“好像”展示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能够让人浮想联翩。课文中皮鞋匠听着贝多芬演奏的钢琴曲,脑海里浮现出美丽的画面:“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将这三句话中的“好像”换成“似乎”同样说得通顺。

五、表示举例

某些“像字句”中的“像”表示举例,大体相当于“例如”“比如”等。在这些句子中,将“像”及紧跟其后的宾语去掉,一般情况下对整个句子的表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例如:

12.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子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第三册《2 黄山奇石》

13.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第八册《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14. 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第九册《1 窃读记》

例12中的“像”表示列举例子,换成“例如”也行。这里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只是黄山奇石中的三种,后面紧跟省略号,表示这样的奇石举不胜举。如果去掉“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基本意思。例13中的“像”同样表示举例,“多灾多难的祸河”有很多,黄河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条而已,如果去掉“像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例14中“我”只是特例,去掉“像我这样”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基本意思。

六、表示说明

有些“像字句”中,“好像”后面的内容是对句中其他内容的解释说明,并不表示比喻。例如:

15.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第八册《2 桂林山水》

16. 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第十二册《13 一夜的工作》

17.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第十册《15 金色的鱼钩》

例15中,“桂林的山真险”是这句话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里的山究竟有多险呢?作者先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两个词语进行描述,这似乎还不够“险”,又用“好像”引出“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加以说明,这就更加清楚了——从悬崖峭壁上“栽倒下来”,那是什么结果?够危险吧。例16中,“花生米并不多”是这个句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可以数得清颗数”是对“花生米并不多”的补充说明,极言其“不多”。紧接着用“好像”引出“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对前面的现象进行解释。例17中,“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是对“摸了摸嘴”这一动作的解释,本意是让动作、情态、语言协调一致,只是多了这个“好像”就让读者品味出这是在“演戏”。

七、表示感觉

有些“像字句”中的“像”“好像”不表示比喻,而表示一种感觉,一种意念,而且结合前后文,读者不难判断出这种“感觉”往往是“错觉”。例如:

18. 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第四册《15 画风》

19.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第四册《27 语言两则》

20.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第六册《4 珍珠泉》

例18中,《画风》一文所说的三个小朋友所画的“画中的景物”肯定是不能动的,无论那阵风有多大。但是作者说它们“好像都在动”,很明显是一种错觉,是一种意念,而不是事实。例19是《揠苗助长》里的一句话,故事主人公盼望禾苗快些长大,天天去看,却“发现”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肯定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典型的错觉,因此作者用“好像”,而不用“肯定”“的确”之类的词语。例20中的“水”肯定没有“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这只是作者的感觉,而且是错觉。

综上所述可知,在“像字句”中,“像”“好像”的表意很灵活,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见到“像”字就确定为比喻。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杨桃喻体比喻
这类人吃杨桃很危险
杨桃:树上结满“小星星”
比喻最爱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什么是比喻
美国人更喜欢绿色杨桃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第一次吃杨桃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