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为什么不会说人话

2014-06-24 11:45曹林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情绪稳定习惯性悟空

曹林

9月25日14时30分许,昆明市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已造成学生六人死亡、二十六人受伤,其中两人重伤。悲剧让几个家庭陷入撕心裂肺的痛,也让公众感到悲伤。云南当地一份党报的报道引发了舆论争议,《云南日报》一则题为《省长到医院看望明通小学踩踏事故受伤学生时要求:提供最好医疗服务,全面加强校安管理》的报道中写道:

“领导走进小儿科病房,逐一仔细察看并询问每一位孩子的伤情。一夜过去,不少孩子恢复了欢声笑语,有的已经在病床上挤在一起玩游戏了。看到这一幕,领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悲剧撕痛人心,家长悲痛欲绝,教训非常惨痛,暴露出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可记者却习惯性地把目光聚集到领导身上,以领导为中心、拿受难者作背景写出一篇“领导关切关怀”的报道,让关心踩踏事故的公众非常反感。习惯性地“领导高度重视”,习惯性地“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作出批示”,习惯性地“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习惯性地“亲切看望受伤者”,甚至习惯性地“现场欢声笑语”,这哪里是灾难报道,分明是展示某些领导光辉形象的赞歌。

这样的报道公众已经见惯不怪,记者对其更是已经熟识得深入骨髓,如果不这样写,不以领导为中心,记者就不会写灾难报道了。完全不遵守灾难报道的新闻规律,不理睬公众对灾难新闻的关注点,而想着“宣传”灾难发生后领导是多么重视,以这种“高度重视”去维稳和引导,这,就是正能量了吗?错,这虽然在记者看来是“正面报道”,却让公众无比反感,传递的其实是损耗党报和政府形象、伤害人心的负能量。

这种总把灾难报道写成“领导亲切关怀”的官话套话,不仅仅是话语的问题,背后还是“以领导为中心”的僵化宣传思维使然。网友根据这种思维编了一个官方灾难话语叙述的套路:花果山发生水灾,唐僧问:“死了多少猴子?”悟空:“二十六个洞穴都淹了。”唐僧说:“问你死了多少猴子?”悟空:“有五千棵桃树被淹。”唐僧又问:“到底死了多少猴子啊?”悟空:“已经将活的猴子安全转移了。”唐僧急了:“我问你到底死了多少猴子?”悟空忙拭眼泪:“十六位领导正迅速、立即、有序、果断、全力以赴地组织救援。”

这个段子惟妙惟肖地嘲讽了那种灾难宣传腔调。这种腔调不仅是以领导为中心,还有很多配套的词。比如有一家电视台报道上述新闻时进行现场连线,外景记者在详细介绍了六个孩子的遇难情况后,结尾时习惯性地来了一句:“遇难者家属情绪稳定。”这句“家属情绪稳定”激起了公众的不满,很多网友追问这家电视台:情绪稳定是你们新闻报道的标配吗?不说这句你们能死吗?

作这样的报道时,记者能不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果你是遇难者家人,你会“情绪稳定”吗?如果你是观众,你是关心领导在灾难中的行踪,还是关心事件的真相和悲剧的根源?作为记录真相的记者,屁股坐错了地方,不是与公众将心比心,而总是比政府和官员的心,设政府的“地”处官员的“身”,坐在官员的位置居高临下,自然就形成了现在这种不近人情、不通人性、不说人话的报道。

在这种以领导为中心的语境下,甚至连描述“笑”都带着浓厚的官本位色彩,有网友总结得很生动:领导总是“幽默地说”、“诙谐地说”、“极为风趣地说”,群众总是“憨厚地说”、“激动地说”、“兴奋地说”,听完领导极为风趣的话,都是“满屋子哈哈大笑”。充满套话的话语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维。

官方一再强调新闻报道要改作风、转文风,要接地气,而这类总写成“领导亲切关怀”的灾难报道的文风就很坏:因为不接地气所以不说人话,因为不处公众的“地”不设“受灾者”的“身”,就不会站在受众角度尊重新闻规律写报道。

【原载2014年9月30日《晶报·笔阵》】

猜你喜欢
情绪稳定习惯性悟空
神回复
清代悟空戏考述
“帅”悟空来也
哲理漫画
老年习惯性便秘该如何治疗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悟空”之道
悟空已被玩坏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