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地
在茫茫人海之中,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情形下,偶然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值得我们去珍惜。但偶遇也分两种,一种是意想不到的撞见,此偶遇纯粹自然;还有一种就不是偶然遇见,而是制造出来的机遇,如粉丝渴望见到偶像“求偶遇”,如记者烘托领导“炮制偶遇”。尤其是经常见诸媒体的各级领导坐地铁、乘公交、扫马路,体察民情、排忧解难,每次总能被记者偶遇,是天意?是巧合?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领导一不小心就成了偶像,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依我看,这种新闻技法用多了,领导就真成了你我的“呕像”——呕吐对象。
其实这些领导干部“无意”间与媒体记者的“偶遇”,说白了,无非是想宣扬自己的低调、务实、节俭,彰显转作风的成效,但“偶遇”新闻太多,刻意做作的本身却泄露了秘密。事实上,与频频制造的“偶遇”新闻相比,更高调的“摆拍”新闻在国内也不少见,如云南昭通有“PS送锦旗图”,河南嵩县有领导“悬浮”考察照事件,四川会理出现领导“飘浮”视察公路,乐山市更出现用消防水枪营造“领导冒雨视察工作”的场面……不论宣扬的手法怎么变,这些领导给自己造势的意图都没变,沽名钓誉之心尽人皆知。
大家之所以对这样的宣传方式反感,是因为领导和记者合演的这出戏太假,愚民之心太重。与那些“硬造假”相比,这种“软包装”对社会的杀伤力更大。
民众希望看到的正能量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而不是扭扭捏捏秀出来的。社会转型期,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热点难点才是各级政府的执政目标和执政能力显现的关键。只会在政绩注水方面勾画一幅美图,一到年底,环境污染没有不改善的,工作成绩没有不提高的,经济总量没有不增长的,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假象,其实和偶遇的实质相同,都是欺骗。
当然,只要常常怀揣人民公仆理念,偶来一次彩排好的“亲民秀”,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说到“亲民秀”,它在政治语境中并不是个贬义词。政治人物想向民众展示自己的施政理念、执政能力和个人魅力,“表演”是免不了的,如果时机和分寸把握得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国外官员经常搞“亲民秀”,像伦敦市长鲍里斯骑自行车上班,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坐地铁,都是在打亲民牌。人家官员在表演“亲民秀”时,当地民众的第一反应不是质疑,也不是反感,而是“见怪不怪”。为何到了我们这儿,官员做同样的事情,无论是大张旗鼓,还是低调的“偶遇”,却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呢?
有人说了,关键是咱们的领导一年下来,制造“偶遇”的次数太少,表演得又太做作。套用名言:偶遇一次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偶遇。倘若官员能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改进作风、联系群众,与老百姓同吃同住零距离,那还用得着偶遇?倘若领导都能经常公交地铁自行车,田间地头唠农嗑,这种形象,即使不宣传,随手就会被感动着的网民拍下来上传了,还用得着喊记者?
【原载2014年11月13日
《检察日报·每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