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人无官瘾

2014-06-24 11:49唐宝民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吴稚晖傅斯年做官

唐宝民

千百年来,中国学人始终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把“成为帝王师”、“致君尧舜上” 当成最高理想,不满足于仅仅在学术上取得成就,还想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于是,便想方设法往官场中挤,以达到进入仕途的目的。当然,并不是所有学人都有官瘾,比如民国那一批学人,就把官位看得很淡,不但不主动跑官、要官,就是送上门来的官帽,也一概拒绝,表现出了难得的淡泊境界。

教育家吴稚晖有很多头衔,如中央监察委员、中央评议员、总统府资政等等,但这些头衔,都不是真正的官职,都是挂名的虚衔,因为吴稚晖有一个原则:可以接受虚衔,官场的实职是坚决不做的。他经常说:“官是一定不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其实,吴稚晖有很多做官的机会: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决定任命吴稚晖为教育总长,但被吴稚晖拒绝了,他对孙中山说:“愿任奔走之劳,但官是不做的。”

陈序经先生也是一个把官职看得特别淡的学者,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曾有多次机会进入政界,但都被他拒绝了:广东省省长曾聘请他出任省教育厅厅长,被他谢绝了;外交部部长宋子文曾聘请他出任驻泰国大使,他同样拒绝了;教育部部长杭立武请他任教育部次长,还是被他拒绝了。

大学者胡适,也对官位不屑一顾。1933年3月31日,汪精卫致信胡适,信中写道:“适之先生:我有一件事,专诚求你。翁文灏先生已决计不就教育部长职了,我想之再三,专诚求你答应我担任教育部长……”胡适收到这封信后,毫不犹豫地给汪精卫写了回信,断然拒绝了他的邀请。

同为大学者的傅斯年先生也同政府保持着距离,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他有很多机会可以进入政界,然后登堂入室,谋个一官半职,但面对找上门来的做官机会,他都视而不见、主动放弃。

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民国学人之所以不愿意做官,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对官场不感兴趣,只想一心钻研学术;二是刻意与官场保持距离,以便保持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胡适在给王世杰的信中就曾这样说道:“终觉得我不应该参加政府。理由无他,仍是要请政府为国家留一两个独立说话的人,在要紧关头究竟有点用处。”在给傅斯年的信中,他也重申了同样的立场:“若做了国府委员,或做了一院院长,或做了一部部长,结果是毁了我三十年养成的独立地位,而完全不能有所作为。结果是连我们说公平话的地位也取消了。用一句通行的话,‘成了政府的尾巴!”傅斯年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如在政府,于政府一无裨益,若在社会,或可以为一介之用。”

民国学人拒绝做官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精神世界里纯真的一面,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凛然傲骨,与前几年深圳出现的“四十多个教授争一个处长”事件相比,高下立现。这样的选择、这样的人格修为,无疑值得我们为之投去敬仰的目光。

【原载2014年第7期《老年

人》】

●河北省保定 紫荷心雨荐

插图/摘下官帽/梁伟驰

猜你喜欢
吴稚晖傅斯年做官
傅斯年
吴稚晖的『三不』
“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爱“恶搞”
立心守正——做官不可“厚黑”
国民党元老爱“恶搞”
国民党元老爱“恶搞”
傅斯年向夫人认错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