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扬桂
魏源的为民情怀
文_陈扬桂
“为民”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第一要义,也是历代贤明政治家崇尚的执政理念。“仁者爱人”“民贵君轻”,这些儒家思想都深深地烙在晚清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的心里,铸就了他关心民瘼、为民造福的赤子情怀。
魏源的为民情怀,最典型、最形象的证明,就是江苏兴化那金灿灿的“魏公稻”。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夏季,暴雨不断,高邮、洪泽湖水位猛涨,河督杨以增不惜牺牲下游兴化等县丰收在望的水稻,准备连开五个坝口泄洪。时任兴化知县的魏源,通过实地考察,提出科学抗洪的观点,反对盲目开坝放水。但河督执意开坝口泄洪。魏源一方面赶赴两江总督衙门,请总督陆建瀛支持自己;另一方面则顶风冒雨指挥民工护堤。
随着风雨加剧,杨以增为保乌纱帽要强行开坝放水。眼看万亩稻田将成泽国,魏源扑倒在堤坝上哭喊:“你要启坝就先让大水把我冲走。”民工们深受感动,严防死守,一直坚持到风雨停息。两江总督扶着年近花甲的魏源感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当地士绅放着鞭炮,送来大匾,上书“淮扬保障”四个大字,悬挂在兴化县署。这年秋后,兴化、东台等七县喜获丰收,百姓都称其稻为“魏公稻”。
魏源以身护堤,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缘于心中早已存在的为民情怀。他一到兴化县上任,就在衙署写下明志的楹联,其中正堂门联是“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己过不闻”,厅柱联是“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作,唯愿推恩到万家”,这些楹联都表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早已镶嵌在魏源的心里。
去兴化之前,魏源曾在东台县当了不到一年的知县。看到东台水患严重,他亲自勘察河道,征集民工兴修水利。第二年夏季汛期,上游洪水直接入海,免除了水患,东台人民无不称颂。正值此时,魏母陈太夫人病逝。魏源在东台不到一年,留下不少政绩,却也留下了一身债务,连运送母亲棺柩的路费都没有。他在致友人胡林翼的信中说:“弟半载东台,只因漕运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几口指日悬磬……”原来他的前任为了政绩,寅吃卯粮,预征漕银四千两,上级追征时,魏源自己筹款赔垫,没有转嫁给百姓。而这笔烂账,直到他孙子魏恒在广东揭阳、前山为官时,还在偿还。
当然,魏源的忧民为民情怀,更多地蕴含在他游历、求学和当幕僚时的策论诗文中。魏源的大量诗歌表达了“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的情怀。他早年写的《道中杂言》《北上杂诗》两组诗,深刻揭示了中原地区“食鸩止渴饥,僵者如乱麻”的惨象。民生多艰源自政治多弊,魏源的诗作揭露了清末的弊政,痛斥贪官污吏吞噬民财、与民争利。他的言论集《默觚》中有不少论及民本思想的篇什,如《治篇三》提出“身忧天下之忧而无天下之乐”的观点,境界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高;《治篇十二》把天下比作人的身体,国王是头,将相是躯体,言官是喉舌,百姓是鼻息,人靠鼻息生存,口可以整天闭着,而鼻不可一刻停止呼吸。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正如当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务实”与“为民”不可分割一样,魏源的为民情怀正是通过务实作风来体现的。他倡导的经世之学,是讲求实用的学问,他一边考科举,一边骂科举“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自然屡屡科考落第。魏源不以为意,相反觉得与其将一生大好时光用于读无用之书,不如多做实事。他先后帮助贺长龄编辑经世著作《皇朝经世文编》,辅佐陶澍改革漕运、盐政,著作以史为鉴的《圣武记》,编著富民强国的《海国图志》……所做的都是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
魏源的为民情怀和经世致用理念,源自他的学习过程。他少年时代就读过王夫之的不少著作,沐浴过王夫之“趋时更新”“因时变法”等进步思想。19岁时,他又负笈岳麓书院,师从讲求经世之学的山长袁名曜。20岁时,他在故宅的题联中抒发了“经世致用”的志趣:“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五年后,他联赠筠谷从兄,再次表明:“能致用便为实学,识时务不是愚人。”
此外,家风陶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魏氏家族是世代忠厚之家。魏源家乡至今流传一句谚语:“土岭界倒漆,孝立满爷背时。”是说当时贩漆脚夫的本钱,多是魏源的祖父孝立借贷的,为了怜惜脚夫,孝立承诺,凡脚夫不慎倒漆,不用偿还本钱。祖辈爱民怜贫的美德,给魏源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朴素的民本思想、滚烫的为民情怀,就这样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