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义正
那些“出走”官场的人
文_王义正
“我并没有想改变他们,我只是不想被他们改变。”那些不想被改变的人,虽然从根本上说不能算是主动辞官,但是他们最终的选择说明了他们是在坚守某些东西,即如今的某些官员缺乏的东西。
2013年9月29日,山西省十二届人大第五次常委会正式决定,免去国家二级高级检察官张旭民山西省检察院检察员的职务。张旭民辞职,是由于实名举报该院副检察长严奴国在担任院政治部主任期间,主持2009年的一次全院公开竞争上岗工作时,涉嫌存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严重违法犯罪问题三年无果而引发。
有人说,张旭民的辞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谙官场的游戏规则,看似主动出走,实则被迫离职。如今,潜规则一词在各行各业都十分流行,官场自然也不能例外。一些地方官场的运转不光是靠明面上的规章制度,也有一些看似正常,实则极为阴暗的法则。很多为官者,身在官场虽然极不认可这种阴暗处的规则,但是却又不得不受它的制约。思想一旦松懈,就很容易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的代价可能是被孤立甚至被排斥。于是有的官员不想承担这难以承受的重荷,又想保持自己的道德操守,辞官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伊拉克战争时,有一名反战者独自一人手持蜡烛站在白宫前抗议。一名记者说,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改变现实的。但他告诉记者:“我并没有想改变他们,我只是不想被他们改变。”那些不想被改变的人,虽然从根本上说不能算是主动辞官,但是他们最终的选择说明了他们是在坚守某些东西,即如今的某些官员缺乏的东西。当然,辞官也并非都是消极地出走,也可能是为了别的目的。
2010年6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司长王振耀辞职,受聘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面对外界和媒体的各种猜测,有人怀疑他是“性子直”“思想超前”,甚至可能因为受排挤……面对这些,王振耀坦然回答:“我觉得在现在的公民社会中,回到民间也许能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一,承担的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兴亡的大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每一个读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王振耀的辞官正是因为他想用更加具有可行性的方式来承担这份责任。走出体制,到更为广阔的平台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一种价值取向,做官不是目的,而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手段。王振耀曾坦言,最终促使他决定辞官的,就是因为明白了在民间做慈善比在政府机关做慈善更具现实意义。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真心为百姓做事的官员辞官,对于整个官场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随着一个人走出官场,必定需要有另一个人进入填补空缺,而进入的人未必及得上出走的人,此消彼长会影响整个官场生态的平衡。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有这样的出走者作为表率,带领更多的人走出官场,脱离体制,摒弃官本位的思想,戒掉“权力瘾”,能够鼓励更多的人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人为地弱化官场、权位对人的诱惑,不再贪恋权位。这不正是老百姓所希冀的吗?
2001年,“龙永图”这个名字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绝不逊于明星。这位亲手推开中国入世(WTO)大门的功臣,却在2003年以副部级的高阶离开官场。龙永图辞官是因为担任了亚洲博鳌论坛秘书长一职,但是亚洲博鳌论坛是一个民间组织,担任一个民间组织的职务就不能兼任政府部门的公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龙永图的辞官,更像是一种宣告,他是要告诉所有官员,官就是官,民就是民。要做官场中人,就不能再有民间人士的身份。同理,要做民间人士,那就必须放弃官场身份,更不能凭借自己在官场的权力、地位介入民间事物,造成某些事物的畸形发展。龙永图的辞官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他为官员参与民间事物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那就是,要想参与民间事物,就必须放弃自己的公职。这在今天,甚至纵观整个中国历史,都是一件极具深意的事件。
“官民不分”是一种极为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红顶商人”。“官有民办”“民办官助”将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有违社会公平。为什么会出现权力寻租、公权私用、公权滥用的现象?就是因为一些为官者公私不分、官民不分。在社会发展中,公权力负有调配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进步的职责。这些权力必须要有人作为载体才能发挥功效,但人除了自然属性,还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如果执掌公权力的人公私混淆,那么他所持有的权力也难免会公私混淆。
如何才能杜绝公权力私有化这种状况,一方面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官员树立起“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的观念。龙永图辞官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告诉世人,官或是民的身份只能选其一。而且,民也未必都比官差。
如今的SOHO房地产公司可谓是风生水起,潘石屹也由此成为中国财富榜的领跑者之一。可没有多少人知道,20多年前,他也是辞官下海者。潘石屹大学毕业后曾被分配到国家石油部工作,1987年受改革开放大潮影响毅然辞职前往深圳创业。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整个社会思潮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了空前的新思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以“改革开放”,原来很多的固有观念发生了改变。
随着市场在社会生活中对资源的配置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才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也必然受其影响。官员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理性个体,也会考虑收益问题,当发现在体制内的付出成本不能达到预期收益,而在体制外可以获得时,受市场配置资源的调节,体制内的人才自然会“溢出”体制,流向市场。
人才从体制内流向市场,说明“学而优则仕”这个在中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已经渐渐开始松动,“学而优,未必仕”则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古代,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现实价值,必须通过出仕做官。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从政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从体制内流向体制外的人才,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精英高度集中于体制内的人才结构,更多的人才“恢复自由”,人才资源的配置将更加合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将更加协调。
也有人担心,这些昔日的官员虽然辞职,可是他们是否会利用在任时积攒的影响力和人脉方便现在的工作?事实上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政商旋转门”。但是国家有相关的法律对此进行管控,即使有害群之马,也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着眼大局,人才从体制内“溢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还是要大一些。
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说法,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就是做官。但是进入现代社会,公共资源的调配不再是由政治作为唯一的主要影响因素后,让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更为多样化,人才资源的配置将趋向更加合理。更多的人“出走”官场,才能留下更多的机会给想进入官场的人,流动式的任职方式,“铁打的职位流水的官”,让个人和公权力接触的周期变短,能更加有效地防止权力的私有化。让整个官场活起来,人员不再是铁板一块,不变的只有制度。就算是因为过错灰溜溜地引咎辞职,那也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
虽然并非所有“出走”官场的人都那么目的纯彻,也有一些权力兑现之徒利用在任时的权力余威、人脉资源牟取私利。但是,对于大多数敢于跨出体制,敢于走出官场的人,不管出来的时候是何种心态,都是值得人们称赞的。因为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一种政治生态趋向文明的表现。或许有一天,当大多数人都不再以入仕为荣,当体制不再是一块大家争抢的“香饽饽”时,廉洁的中国梦就不再是“梦”了。
(本文引用了《南京日报》《新华网》《时代周报》等媒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