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体系的设计分析

2014-06-23 16:32孙文国王艳春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设计分析塞罕坝

孙文国 王艳春

摘 要:概述了塞罕坝林区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并提出项目设计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塞罕坝;防火设施;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9-117-02

1 塞罕坝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 项目建设是护卫京津,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 塞罕坝林区是华北地区两条主要河流滦河和辽河的重要源头集水区,是三北防护林环北京、天津段的重点区段,发挥着“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其生态战略位置尤其突出。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对于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保障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项目建设适应当前森林防火工作大形势,是切实加强防扑火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塞罕坝林区是我国森林重点火险区之一,森林防火与草原防火任务重、责任大。项目区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红山军马场、克什克腾旗的桦木沟林场接壤,东邻红松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邻御道口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处于木兰林管局滦河上游保护区的前端。林区内现有林地面积7.3万hm2,周边地区草场和未成林面积21万hm2。目前,项目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对森林火灾的防控停留在积极预防的层面,尚不具备扑救林冠大火的能力,由于项目区森林集中连片,加上来自周边地区的防火压力,一旦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极易造成火势失控,特别会对周边自然保护区带来极大影响。

1.3 项目建设是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塞罕坝林区地处的河北省围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项目的建设实施,有利于促进当地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对各类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可以带动后续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为本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活力。

2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2.1 自然条件 塞罕坝林区位于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东经116°89′78″~117°65′25″,北纬42°06′00″~42°60′43″,海拔1 010~1 939.6m,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风、沙暴、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较多。林区内成土母岩以玄武岩为主,以风沙土为主兼有草甸土和沼泽土;接坝山区多为灰色森林土及棕壤,少部分为褐土。成土母质主要为风积物、残积物、堆积物及冲积物等。境内广泛分布着沼泽地、小溪和众多湖淖,东部水源较为丰富,西部多为半固定沙丘,水源比较缺乏,沙化严重,植被盖度小,水土流失相对较重。

2.2 资源条件 塞罕坝林区总面积9.5万hm2,由陆地和湿地两部分组成。其中: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7.1%;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2.9%。植物多样性丰富多彩,既是森林草原交错带,又是生态交错带,分为7个植被类型,25个群系,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大型真菌22科,51属,179种。在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黑鹳、金雕、白头鹤、大鸨、豹),二级保护动物42种(马鹿、猞猁、兔狲、细鳞鱼、黑琴鸡、大天鹅、小天鹅、红脚隼、红隼、灰鹤、白枕鹤、蓑羽鹤等)。此外,野猪、狍子、艾虎、赤麻鸭、绿头鸭、环颈雉、骨顶鸡等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3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2.3.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林场历来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指出:森林防火工作十分重要,一定要高度重视,高度警惕。要加大森林防火的投入,重点林区要给予重点支持。特别要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扑火能力,改变扑火装备水平低、设施薄弱的状况。近期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有关领导到林场视察工作时,对塞罕坝森林防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2.3.2 林场技术力量雄厚,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 塞罕坝林区现有技术干部170人,专业结构合理,涉及林业、道渡桥、旅游、环保、通信、计算机等多专业。多年来,林场通过森林公园建设、保护区建设、营林工程、防火监测系统等多项工程项目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丰富的施工和工程管理经验,完全能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2.3.3 劳动力资源充沛 塞罕坝区内及周边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项目区内人口5 000人,大多居住在塞罕坝林场总场及各林场社区。林场职工1 792人,其中在职职工1 377人,劳动力资源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3 设计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符合国家现有森林防火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保护第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坚持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区施策、分步实施的原则。

(3)坚持实用性、科学性、经济性和先进性的原则。

(4)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

(5)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导,生态、社会、经济3大效益协调的原则。

4 塞罕坝林区防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4.1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体系现状

4.1.1 道路阻隔网络现状 塞罕坝林区共有林路701km,其中路宽3.5m以上通过能力较好路段391km,平均4.1m/hm2;因水毁和无力及时维护等原因造成的路况较差、不能阻隔森林火灾的路段310km,这些林路质量和路网密度严重制约了森林防火工作。

4.1.2 防火水源现状 塞罕坝林区水资源主要以降水为主,降雪为辅,天然水源较为丰富,河流、湖泊、泡子众多。场内现有机井14眼,多为浅水井,只能满足人们生活用水的供给。目前,项目区的防火水源建设尚属空白。

4.1.3 防火监控现状 塞罕坝林区现有林火视频监控系统1套,下设8个监控点,监控范围覆盖全场总经营面积的67%。除总场场区采用有线传输外,其余各点均通过陡林子中继传回总场防火指挥中心。目前,系统所采集的实时图像采用模拟微波传输,图像质量差,且受电磁波干扰,很难达到理想的监控效果。

4.2 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措施和方法

4.2.1 道路阻隔网络建设 道路阻隔网络建设包括一级战区界和二级可控小区界共342.4km,其中一级战区界58.2km,二级可控小区界284.2km。加上原有通过能力较好路段391km,使阻隔道路达到733.4km。防火阻隔带可通过清理地表可燃物、降低林分保留株数、提高修枝高度及栽植防火树种等措施。

4.2.2 防火水源建设 根据塞罕坝林区水系分布及水资源特点,结合项目区道路阻隔网络布局,本着合理利用地表及地下水资源。设计新建拦河坝4座,新挖蓄水坑塘22个,新打机井10眼,维修配套旧井14眼,整修停机坪1处,改造直升机取水地1处,并购置指挥车、消防车、接力水泵、破冰机等相应的水灭火机具装备。

4.3 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根据塞罕坝林场实际环境,为了提高了望监测覆盖率,拟在现有了望塔台和视频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新建大唤起林场天桥梁望火楼、第三乡林场莫里莫望火楼、山门检查站、千层板林场烟子窑检查站、三道河口林场蔡木山望火楼5处监控点。按照10~15km的覆盖半径,采用点对多点方式,在陡林子、塞罕塔、大梨树沟、菜木山设置基站,基站采用室外集成一体化AP;在塞罕坝林场场区建立信息中心,进行视频录像和管理控制及VoIP电话的接入与管理和移动监控车的指挥。(见视频监控系统拓扑图)在新建监控点配备摄像机、防护罩、云台等设备。将原有视频前段改为透雾摄像机,并在视频终端加装可识别烟火智能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计分析塞罕坝
献给塞罕坝的青春记忆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浅谈绿色节能角度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