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群芳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原与免疫学教研室,湖南 益阳 41300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
徐群芳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病原与免疫学教研室,湖南 益阳 41300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基础应用课。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医学生素质教育意识的增强,改革基础实验教学,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在总结多年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十二五规划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制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将本课程的实验教改目标定位于“顺应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素质教育,以求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一教改思路,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校内实训室建设、教材建设、实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创新;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结合实践开发相应实验课程体系,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根据培养目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提高实验效果,是我们针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的改革。共分3阶段进行:第1阶段2011年6月~9月,对我校、我省乃至全国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状况进行调查。收集各方面对不同实验教学模式或不同学制培养的医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和论证。第2阶段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总结调研结果,拟定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基本方案,并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同时召开各种座谈会、研讨会对改革方案进行讨论,对实验教学改革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研讨[1]。第3阶段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确定实验教学改革方案,论证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完成病原生物实验教学大纲,将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应用于人才培养。
为适应国家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我们制定符合十二五规划的职业技能标准,组织各类座谈会,请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从不同层面对病原与免疫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效果等研讨交流,多方面搜集国内外与病原生物学有关的实验教程、实验讲义、教学大纲及实验安排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加以归纳整理、整合和优化,编写出符合工学结合专业要求的技术指导和实践教材,把职业技能标准引入到教学,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且根据行业、职业对执业能力的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划分,重组教学内容,构建模块化、层次化、开放性综合性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以多层次实验教学为切入点,不断优化人才多层次能力培养方案,扎实有效的推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形成以检验技术为基础以药品检验为具体应用对象、同时可扩展到其他专业对象的放射式教学模式,使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转变为探究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教学,以求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为创新性实验教学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平台。
随着生物、细胞、免疫等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的诊断、治疗越来越依赖实验检测,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不光要懂得实验技术操作,而且也要懂得临床诊断,要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将实验与临床有机结合,提高诊疗水平,我们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临床疾病,以疾病为线索进行实验教学,而且,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加强了案例教学和PBL教学,同时将有关实验技术的理论教学进行压缩,将其放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并且通过大量图片、视频、录像资料等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使学生不仅了解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牢固掌握微生物和免疫各项检测指标在疾病诊断、治疗监测中的作用,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难点和重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建立良好的实验场地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训室是实验教学的平台,实训室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2]。为优化实验教学资源,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我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配套经费及人员、后勤保障下,于2012年对原有的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进行了模块建设和改革:除了引进和构建先进的技术平台,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外,我们还对各教学实验室人员、资产进行科学配置,按功能合并、重组,集中仪器、设备、场地和实验人员,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行多功能拓展,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改革后 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实训场地包括仿真的综合实训室、临床检验实验室、血液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免疫学检验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和无菌室、培养室,紫外分光光度室、天平室以及消毒室、洗涤室、显微镜室等,各实训室按照临床医院或者科研机构“真实设备、真实情境、真实流程”进行建设,营造职场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职业岗位的务实训练或仿真训练,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训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为拓展拓深基础医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①我们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对病原与免疫的基本技术要求全面、扎实地掌握。如增加一些基本操作的实验次数,将以往的仪器示教改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到正式实验以及最后的结果分析等整个过程。②另一方面,我们采取24 h充分对外开放实验室的运营模式,保证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综合性强、有创造性的实验[3]。我们根据临床需要和创新实践设计了一系列“三性”实验,把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为从基础到综合,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逐级提高的实验教学内容,即基本技能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与设计性实验。在保证病原生物学特有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加强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根据学校规定和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状况,我们建立了三层次的开放实验教学体系:
图1 临床标本细菌检查程序
第一层次,基本技能与验证性实验:主要通过实验室开放来保证,主要面向那些实验设备少、操作时间短而需要额外时间补做的同学。主要进行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由简单的验证与观察实验组成,要求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熟练使用常用仪器,学会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比如介绍实验室规则、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病原体的常用染色方法、细菌标本的制作以及革兰染色方法、常见病原体形态结构观察、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菌落特征、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细菌鉴定常用的生化实验等[4]。
第二层次,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操作性实验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而设计的实验。如脓汁、痰、血液、粪便与尿液标本的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空气与飞沫中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开放性卫生病原学检查等。这些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计划有分工的收集不同样本,如自来水、超市食品或饮料、市场肉(鱼)类及食堂餐具等,该实验涉及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细菌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病原体的形态特征观察、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涉及内容广,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一定的设计性。比如,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是我室的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我们将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重构,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实验:临床标本检测综合性实验(图1)—在实验总体设计上,以呼吸道标本、消化道标本、泌尿生殖道标本及血液等标本检测为主线,整合《微生物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实验》等实验教学内容;在师资力量,由分别来自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将学生分组后指定导师对实验全程进行实时的指导与监督;在实验设备方面,充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确保实验条件,各种先进的科研仪器包括PCR仪,离心机,微生物药敏鉴定系统等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考核方式上,首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格式撰写实验报告,锻炼学生的科研素养,并以知识竞赛的形式考查实验中基础知识与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巩固教学效果,使整个教学气氛生动活泼。
第三层次,探索与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一般与教师科研、学科竞赛等密切相关,而这些项目大多都要借助实验室资源,依托实验室开放去完成。教研室和教师联合提供科研经费,通过项目形式要求学生参与科研,在学生初步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操作技能后,再拓展探究范围,进行自选实验:即根据实验大纲及开课能力由教师或者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项目,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正式实验、实验总结及撰写论文,最后分组或集体讨论及评价。学生可完全打破实验指导上的实验方案及步骤,根据临床需要创新检测方法,按自己的思路及想法并联系实际设计完成实验,再进行新方法的性能评价与比较,及时将完成的科研、教改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因为完成自选实验要涉及多种方法,且多为小组合作的实验,所以这类实验不但能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除了能够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优势以外,还能将理论课堂延续,给予学生自我提升和验证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探索。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整体提高,专业考核要实施“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学业考核与态度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考核方式,打破传统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技能的考核方式。通过专家讨论,我们确定每门专业课成绩由过程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5]。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包括作业(或实验报告,占10%),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各占15%,学习过程(含学习态度,占1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包括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各占25%。我们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制定技能性考核项目标准,并参与成绩评定。技能性考核分三阶段进行。第1阶段:在各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中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考核;第2阶段:在学生实习前和技能强化训练后,对学生进行病原生物与免疫实践综合技能考核;第3阶段:在学生结束实习毕业前,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和素质考核。
另外,实验报告也是实验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衡量实验效果的重要依据。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不仅能及时得到学生对实验提出的改进意见,还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能综合反映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所以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严格要求,把实验报告列入专业学习成绩评价体系中,把科研写作基本要素融入学生实验报告的写作训练中,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围绕各专业学生各自的培养目标,我们还组织开展了现场教学、讲座、学生社会实践、课外兴趣活动、科研训练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内容,比如开展早期科研训练和科研兴趣活动、开展病原与免疫技能竞赛、到病房、手术室、超市及农贸市场实地采集标本,检查病原体的污染情况等,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既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和服务社会的目的,又达到了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促使同学们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为今后工作、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优化和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深化和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推进课程整合,提高教学质量,让探究、发现和创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6]。任重而道远!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我们的实验教学体系一定会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1] 向丽,周铁军.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6):700-702.
[2] 钟有添,王立.病原生物学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08,20(5):1090-1091..
[3] 植瑞东,梁琼芳.基于工学结合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7):10-12.
[4] 杨笃宝,谢之景.临床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3):76-78.
[5] 洪霞,陈秀云.优化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培养探究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12):76.
[6] 朱燕.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J].临床检验教育, 2000(3):55.
R392
A
1671-8194(2014)27-0367-03
2011年度第一批益阳市级科技计划指导性项目(2011030)病原生物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20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