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君
(江苏省沛县中医院内科,江苏 沛县 221600)
护理干预在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
王利君
(江苏省沛县中医院内科,江苏 沛县 221600)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对改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加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DVT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组总有效溶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DVT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有助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溶栓溶解率。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效果
DVT是术后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处理则很可能会造成患者术后长期病痛,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我院近年来对DVT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提高临床治疗DVT疗效、促进DVT康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有不同程度下肢肿胀、疼痛、代偿性浅静脉曲张等表现,部分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多等全身反应,结合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检查等明确诊断。干预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6~72岁,平均(53.1±6.8)岁;病程0.5个月~2年,平均(0.7±0.4)年;DVT部位包括左下肢17例,右下肢13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4~70岁,平均(52.6±7.1)岁;病程0.3个月~3年,平均(0.8±0.5)年;DVT部位包括左下肢16例,右下肢14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病部位等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溶栓、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包括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5000U,1~2次/天;口服华法林2.5~5.0 mg,1次/天;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或氯吡格雷75 mg,1次/天;静脉推注(3~5)×105U尿激酶,根据复查数值选择量和次数;川芎嗪注射液40~120 mg/d,连续治疗3个月。
1.3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休息、服药指导、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体位干预: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2周,促使血栓紧密贴附于静脉血管壁,以减轻疼痛和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指导其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约离开床面20~30 cm,膝关节则处于稍微曲状态。能够下床活动时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对浅静脉给予适当压力,以促进深静脉血流量增加,阻止静脉曲张及下肢水肿的发生[1]。②心理干预:DVT往往为术后并发症导致,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行动不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患者接受治疗时往往对DVT的发生原因、机制及治疗方法不够了解,担心治疗无效最终截肢,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伴有焦虑、恐惧、忧虑等不良心理情绪[2]。护理人员在开展医护工作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十分必要,因耐心向患者介绍DVT的相关知识,让其了解只要积极治疗,DVT症状是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的;向其介绍以往治疗成功的病例,让患者坚定治疗信心并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在治疗时适当分散患者注意力,以缓解急性疼痛带来的不安感;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提出的任何问题均积极给予解答,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观和治疗观,稳定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③生活饮食干预:血液黏稠度增高及血管壁损伤可加重DVT症状及病程进展。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详尽的饮食计划,参考患者自身饮食习惯指导其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少摄入高脂肪、低纤维素及高热量的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类食物,以防发生便秘。同时帮助患者戒除烟酒,减少自身不良习惯引起DVT症状加重[3]。部分患者因肢体肿胀疼痛或因留置深静脉导管,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护理人员可帮助其进行一些较复杂的日常动作,并将日常生活必需品摆放于临床头易取处。④运动干预:深静脉血栓取栓术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免血栓再次形成、延伸而并发肺栓塞。指导患者卧床期间作适当下肢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活动、举腿活动等,但动作幅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保证运动的安全性。鼓励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日常行走的距离和锻炼下肢肌肉的活动量等,以促进下肢深静脉血管的再通和建立侧支循环。
1.4 疗效评价
①影像学结果评价[4]:根据静脉造影结果将下肢静脉通畅程度分为静脉完全通畅为0分,部分闭塞为1分,完全闭塞为2分。溶栓百分率=(溶栓前得分-溶栓后得分)/溶栓前得分。根据溶栓百分比不同分为3个等级,即1级溶解<50%,2级溶解>50%,3级完全溶解。有效溶解率=2级溶解率+3级溶解率。②症状体征结果评价 根据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分为显效:下肢肿胀、疼痛及代偿性浅静脉曲张等明显改善甚至消失;有效:下肢肿胀、疼痛及代偿性浅静脉曲张等有所改善但不及显效;无效:下肢肿胀、疼痛及代偿性浅静脉曲张等基本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影像学疗效评价
干预组总有效溶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25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影像学疗效评价结果比较 [n(%)]
2.2 症状体征疗效评价
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12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症状体征疗效评价结果比较 [n(%)]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中异常的凝结,其多发于下肢,发病率为上肢的10倍以上[5]。近年来随着我国手术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疾病通过手术得以治疗,在得到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DVT的发生,尤其对于下肢及盆腔手术更加如此。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常规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的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帮助患者调整不良心理状态、坚定治疗信心,通过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科学饮食、增强运动等手段减轻DVT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溶栓治疗效果,从而有效提高溶解率、改善患者预后。
[1] 王桂学.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333-334.
[2] 李宗业,李卓永.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50例围术期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87-89.
[3] 甘晚芳.神经外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3,11(9):788-789.
[4] 刘毅.微粉化地奥司明辅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9):953-954.
[5] 邓立平.骨科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198-199.
R473.6
B
1671-8194(2014)27-0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