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华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多方位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提供自由展示的舞台,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随时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充分表现出来,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理解给予鼓励。如让学生给《麻雀》一文中“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用“落”字做专题批注时,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的快而猛”,有说态度的“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情感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里的“心急如焚”,有评议用词的“简练、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感悟批注,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对“落”字运用的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情感,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2.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如让学生写《田间卫士——青蛙》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青蛙呱呱叫的歌唱录音,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跟着录音学习青蛙的叫声,有的学生介绍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有的学生介绍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只害虫,还有的同学诉说平时捉青蛙的内疚心情……创设这样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探索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引导,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
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参与实践探究,需要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正处于一个知识在剧增、环境在改变、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不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不具备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将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甚至无法生存。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1.引导学生抓住题眼,进行探究学习。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题眼”,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的韵味。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探究学习。例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以“捞”字为主线提出:为什么要捞铁牛?怎样捞的?结果怎样?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以“捞”字为主线去思考、去探究,就能了解文章的前因后果,抓住文章的中心。
2.引导学生比较辨析,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讲解课文写爬山虎生长过程的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时,让学生把“爬”字换字比较,并说说哪个字用得更好,为什么。通过比较探究,使学生感悟到课文中所用的词语更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同时使学生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他们有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理解和解释,他们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合作学习是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正确表达个人的观点,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修正、改进、完善自己的观点,获得超过个人思考所能得到的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鲸》一课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提出探究性问题:①鲸是多大的动物?②鲸有哪些生活习性?③为什么说鲸“不是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自选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最后再让学生汇报有关鲸的研究成果。各组汇报时,本组或探究同一个问题的学生可以补充,同时其他同学还可以向他们质疑。通过这样的分组探究、合作交流,既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又能在求同存异中提炼探究成果。学生的自由表达,把教材中列数字、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具体地说出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