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峰
摘要:分析目前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不足,并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设置课程,探讨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形成与现代城市发展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42-03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人口、社会资源流向城市,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都有了新变化和新要求,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文化设施、商业规模、物业管理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就需要培养相应的一线管理人才。笔者结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实践,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相适应的“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与高职教育有差距
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中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核心能力,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是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实践。专业定位与社会需要存在偏差,课程大部分属研究性课程,课程设置与核心能力培养有差距,与从事岗位需要也有差距。所以,课程设置的深度与广度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针对性要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应更加明确。
(二)课程设置与岗位实际有差距
江苏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位,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建设,全面建设生态城市和文化城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城市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已初步形成,在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文化设施、商业超市、现代物流、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等方面形成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同时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课程设置应符合岗位群的需求,同一专业模式培养适应更多岗位的毕业生。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可行性
我校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设立于2003年。经过连续多年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调研,了解到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要求,学校建立了与地方环境、市政、超市、物流、物业、水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教学机制,培养了一支校内“双师型”和企业实践型教师队伍,完善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逐渐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建设基础。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就业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适当调整形成,学术性较强,难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特色,不符合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其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专业对口率为59%,就业满意度为44%。我们连续的专业调研显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也基本符合报告,环境方向就业率更低,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不符。专业调研针对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的特点,明确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环境工程施工、给排水设计与施工、环境监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也明确了工作领域、职业岗位和课程设置,见表1。
(二)岗位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工作领域主要为城市环境、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工程管理四类,可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市政、城市管理等相关的17个职业岗位。根据一岗多能和一能多课的职业岗位要求,确定文化、基础、核心、拓展课程结构(见表2)。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也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学习的基础,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商业企业管理等基本能力。拓展课程的任务是拓展学生岗位技能,扩大学生就业面,满足城市管理需要。从表1可知,每个岗位至少确定一门岗位课程,通过岗位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学生能够从事相应一线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工作。
(三)课程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校企考核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生就业的基础,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保证。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扎实推进学生专业基础素质教育,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密切与环境、市政、城管、工程管理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设备等资源进行实践性教学,构建“工学结合、实境教学”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将学生在校内课程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交错实训,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项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从而形成校企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考核的教学体系。
专业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由专业教师在校内完成理论与实践考核,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一般由校企共同考核,管理类课程一般由企业专家考核。学生成绩由理论(占50%)和实践(占50%)构成。专业课程中理论成绩由校内专业教师考核,实践由校企联合考核。一般课程的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由专业教师考核,职业综合技能由校企共同考核,职业岗位技能由企业考核。管理类课程理论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并考核,实践部分聘请企业专家实境授课,并对学生管理技能进行考核。
(四)技能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毕业制度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涉及资源环境、城市管理两个方向多个职业岗位,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项(不包括外语、计算机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学生可根据爱好、就业岗位选择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考试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我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立多项职业技能鉴定,同时为拓展鉴定范围,教师广泛联系校外职业技能鉴定,涉及本专业的有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农产品安全、化学检验、给排水、物流、物业、施工、测量、监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创造良好的就业基础。
结语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生就业岗位,在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广泛专业调研基础上,把学术研究性课程调整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使得课程体系适合高职教育要求,基本符合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线岗位的职业要求。但课程体系所涉及的专业面较广,对校内外师资团队要求较高,教学管理难度较大,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凤霞,张朝阳,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0):14-16.
[2]王如渊,翟有龙,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28(1):78-82.
[3]周凤霞,张朝阳,彭辉辉.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8(14):32-34.
[4]刘红.发现高职:不一样的大学——首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1-59.
(责任编辑:杨在良)
摘要:分析目前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不足,并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设置课程,探讨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形成与现代城市发展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42-03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人口、社会资源流向城市,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都有了新变化和新要求,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文化设施、商业规模、物业管理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就需要培养相应的一线管理人才。笔者结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实践,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相适应的“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与高职教育有差距
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中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核心能力,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是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实践。专业定位与社会需要存在偏差,课程大部分属研究性课程,课程设置与核心能力培养有差距,与从事岗位需要也有差距。所以,课程设置的深度与广度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针对性要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应更加明确。
(二)课程设置与岗位实际有差距
江苏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位,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建设,全面建设生态城市和文化城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城市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已初步形成,在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文化设施、商业超市、现代物流、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等方面形成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同时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课程设置应符合岗位群的需求,同一专业模式培养适应更多岗位的毕业生。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可行性
我校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设立于2003年。经过连续多年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调研,了解到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要求,学校建立了与地方环境、市政、超市、物流、物业、水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教学机制,培养了一支校内“双师型”和企业实践型教师队伍,完善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逐渐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建设基础。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就业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适当调整形成,学术性较强,难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特色,不符合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其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专业对口率为59%,就业满意度为44%。我们连续的专业调研显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也基本符合报告,环境方向就业率更低,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不符。专业调研针对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的特点,明确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环境工程施工、给排水设计与施工、环境监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也明确了工作领域、职业岗位和课程设置,见表1。
(二)岗位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工作领域主要为城市环境、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工程管理四类,可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市政、城市管理等相关的17个职业岗位。根据一岗多能和一能多课的职业岗位要求,确定文化、基础、核心、拓展课程结构(见表2)。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也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学习的基础,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商业企业管理等基本能力。拓展课程的任务是拓展学生岗位技能,扩大学生就业面,满足城市管理需要。从表1可知,每个岗位至少确定一门岗位课程,通过岗位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学生能够从事相应一线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工作。
(三)课程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校企考核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生就业的基础,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保证。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扎实推进学生专业基础素质教育,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密切与环境、市政、城管、工程管理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设备等资源进行实践性教学,构建“工学结合、实境教学”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将学生在校内课程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交错实训,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项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从而形成校企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考核的教学体系。
专业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由专业教师在校内完成理论与实践考核,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一般由校企共同考核,管理类课程一般由企业专家考核。学生成绩由理论(占50%)和实践(占50%)构成。专业课程中理论成绩由校内专业教师考核,实践由校企联合考核。一般课程的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由专业教师考核,职业综合技能由校企共同考核,职业岗位技能由企业考核。管理类课程理论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并考核,实践部分聘请企业专家实境授课,并对学生管理技能进行考核。
(四)技能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毕业制度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涉及资源环境、城市管理两个方向多个职业岗位,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项(不包括外语、计算机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学生可根据爱好、就业岗位选择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考试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我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立多项职业技能鉴定,同时为拓展鉴定范围,教师广泛联系校外职业技能鉴定,涉及本专业的有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农产品安全、化学检验、给排水、物流、物业、施工、测量、监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创造良好的就业基础。
结语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生就业岗位,在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广泛专业调研基础上,把学术研究性课程调整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使得课程体系适合高职教育要求,基本符合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线岗位的职业要求。但课程体系所涉及的专业面较广,对校内外师资团队要求较高,教学管理难度较大,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凤霞,张朝阳,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0):14-16.
[2]王如渊,翟有龙,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28(1):78-82.
[3]周凤霞,张朝阳,彭辉辉.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8(14):32-34.
[4]刘红.发现高职:不一样的大学——首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1-59.
(责任编辑:杨在良)
摘要:分析目前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不足,并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设置课程,探讨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形成与现代城市发展相一致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42-03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人口、社会资源流向城市,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都有了新变化和新要求,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文化设施、商业规模、物业管理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就需要培养相应的一线管理人才。笔者结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实践,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相适应的“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一)专业定位与高职教育有差距
教育部高职专业目录中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核心能力,从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是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国土规划、环境科学基础、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相关实践。专业定位与社会需要存在偏差,课程大部分属研究性课程,课程设置与核心能力培养有差距,与从事岗位需要也有差距。所以,课程设置的深度与广度应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针对性要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应更加明确。
(二)课程设置与岗位实际有差距
江苏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位,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建设,全面建设生态城市和文化城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等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更高的要求。城市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已初步形成,在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文化设施、商业超市、现代物流、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等方面形成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同时需要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课程设置应符合岗位群的需求,同一专业模式培养适应更多岗位的毕业生。
建立“因岗设课、校企考核”课程体系的可行性
我校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设立于2003年。经过连续多年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调研,了解到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要求,学校建立了与地方环境、市政、超市、物流、物业、水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教学机制,培养了一支校内“双师型”和企业实践型教师队伍,完善了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逐渐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建设基础。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就业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目录适当调整形成,学术性较强,难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特色,不符合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其课程设置不能适应企业中层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专业对口率为59%,就业满意度为44%。我们连续的专业调研显示,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就业状况也基本符合报告,环境方向就业率更低,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不符。专业调研针对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扩大化的特点,明确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培养能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环境工程施工、给排水设计与施工、环境监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商业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也明确了工作领域、职业岗位和课程设置,见表1。
(二)岗位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的职业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工作领域主要为城市环境、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工程管理四类,可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市政、城市管理等相关的17个职业岗位。根据一岗多能和一能多课的职业岗位要求,确定文化、基础、核心、拓展课程结构(见表2)。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也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学习的基础,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管理、城市商业企业管理等基本能力。拓展课程的任务是拓展学生岗位技能,扩大学生就业面,满足城市管理需要。从表1可知,每个岗位至少确定一门岗位课程,通过岗位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学生能够从事相应一线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位工作。
(三)课程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校企考核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生就业的基础,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保证。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扎实推进学生专业基础素质教育,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密切与环境、市政、城管、工程管理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设备等资源进行实践性教学,构建“工学结合、实境教学”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将学生在校内课程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交错实训,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项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技能,从而形成校企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考核的教学体系。
专业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由专业教师在校内完成理论与实践考核,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一般由校企共同考核,管理类课程一般由企业专家考核。学生成绩由理论(占50%)和实践(占50%)构成。专业课程中理论成绩由校内专业教师考核,实践由校企联合考核。一般课程的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由专业教师考核,职业综合技能由校企共同考核,职业岗位技能由企业考核。管理类课程理论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并考核,实践部分聘请企业专家实境授课,并对学生管理技能进行考核。
(四)技能主导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毕业制度
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涉及资源环境、城市管理两个方向多个职业岗位,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项(不包括外语、计算机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方可毕业。学生可根据爱好、就业岗位选择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考试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我院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立多项职业技能鉴定,同时为拓展鉴定范围,教师广泛联系校外职业技能鉴定,涉及本专业的有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农产品安全、化学检验、给排水、物流、物业、施工、测量、监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创造良好的就业基础。
结语
“因岗设课、校企考核”的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生就业岗位,在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广泛专业调研基础上,把学术研究性课程调整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使得课程体系适合高职教育要求,基本符合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一线岗位的职业要求。但课程体系所涉及的专业面较广,对校内外师资团队要求较高,教学管理难度较大,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凤霞,张朝阳,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0):14-16.
[2]王如渊,翟有龙,等.对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28(1):78-82.
[3]周凤霞,张朝阳,彭辉辉.高职“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方向设置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8(14):32-34.
[4]刘红.发现高职:不一样的大学——首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1-59.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