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辉 鞠春贤 岳国辉 陈现岭 张凯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河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碰撞事故中,乘员的膝盖极易受到伤害,严重时可引起膝盖韧带断裂[1],并极有可能导致乘员下肢瘫痪。为了保护乘员膝盖免受伤害,在法规和NCAP 测试中,设定了评估膝盖伤害程度的指标,正面碰撞试验中,以假人膝盖滑移量来评判膝盖受伤害的程度。如在C-NCAP 和E-NCAP 中,在50 km/h 正面碰撞,64 km/h偏置碰撞试验中进行评价,膝盖滑移量高性能限值为6 mm,低性能限值为15 mm,大腿得分分别为2 分和4 分,而膝盖滑移量是影响大腿得分的最重要因素,另外,在E-NCAP 中大腿失分会导致主观评价项罚分,严重影响正面碰撞得分。所以研究膝盖滑移量的伤害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正面碰撞中前排使用Hybrid III 50th男性假人。假人膝盖结构和传感器布置,如图1~图4 所示。从图1 和图2 可以看出,假人小腿和大腿通过螺栓连接,并且能够实现转动和相对滑动;膝盖滑移量,即小腿和大腿相对滑动的位移,由图2(红色线框内)中的传感器输出。
如图4 所示,部件1 连接小腿,部件2 连接大腿,膝盖滑移量传感器固定在部件1 下方,并通过拉线和部件3 连接。当小腿和大腿产生相对滑动时,部件1 沿部件2 的滑轨滑动,并带动传感器运动,由于部件3 固定不动,所以拉线从传感器中拉出,拉线的拉出量表征滑移量的伤害值。其中小腿胫骨向后,大腿向前,传感器输出负值。输出数值的绝对值越大,膝盖滑移量的伤害值越大。
图5 和图6 分别示出腿部与乘员侧Madymo 模型,模型中用一个转动滑移铰模拟小腿与大腿之间的转动和滑动,并用Facet 面模拟仪表板。
经过对前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影响膝盖滑移量的因素主要为仪表板造型、搁脚垫角度及地毯高度[2],利用仿真工具对这3 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2.1 仪表板造型对膝盖滑移量的影响
分别采用3 种仪表板造型进行分析,如图7~图9所示。图7 中,经过分析可知,碰撞过程中小腿中下部先接触仪表板,膝盖没有和仪表板发生接触;图8 中,膝盖和小腿同时接触;图9 中,碰撞过程中膝盖先接触仪表板。
仪表板造型改进前后膝盖滑移量对比曲线,如图10 所示,分析结论如下:
1)改进前,小腿中下部先和仪表板接触,并且接触时刻较早,膝盖滑移量达到峰值的时刻也较早,膝盖滑移量最大值为8 mm;
2)经过2 次仪表板造型的改进,腿部和仪表板接触时刻明显推迟,假人膝盖滑移量峰值出现时刻推迟,峰值明显减小;
3)仪表板造型影响假人腿部接触形式[3],其中小腿先接触,膝盖不接触仪表板的情况对膝盖滑移量明显不利,所以设计仪表板造型时,应在碰撞过程中尽量使膝盖最先接触仪表板。
2.2.2 搁脚垫的角度对膝盖滑移量的影响
通过调整搁脚垫的角度来改变膝盖滑移量,搁脚垫角度分别采用30,40,45°,图11 示出搁脚垫角度对左膝盖滑移量的影响曲线。
从图11 可以看出,适当增大搁脚垫的角度,能有效减小小腿向前运动量,且膝盖滑移量有减小的趋势。但搁脚垫角度过大,既影响乘员的舒适度,又可能对腿部的伤害带来反作用。
2.2.3 地毯高度对膝盖滑移量的影响
从降低地毯高度和去除搁脚垫泡沫2 个方面,分析地毯降低对膝盖滑移量的影响。将地毯降低20 和35 mm 进行测试,图12 和图13 分别示出降低地毯高度和去除搁脚垫对膝盖滑移量的影响曲线。
从图12 可以看出,地毯降低后,膝盖滑移量有所减小,这是由于膝盖高度降低了,小腿与仪表板的接触位置更靠近膝盖,腿部和仪表板的接触时刻推迟造成的。从图13 可以看出,去除搁脚垫后,膝盖滑移量明显减小。这是由于脚的摆放位置靠前,且高度降低了,导致膝盖高度降低,小腿角度减小造成的。
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调整仪表板的造型[4]、增大搁脚垫的角度以及降低地毯的高度都能有效降低膝盖滑移量,但影响膝盖滑移量的根本因素是腿部和仪表板的接触方式,因此通过改进接触方式即可改变膝盖的受力点,有效降低膝盖滑移量。
综上,调整仪表板造型是降低膝盖滑移量的最有效手段,所以为避免后期整改的风险,在内饰造型阶段,需要对仪表板造型进行控制。
某车型在64 km/h 偏置碰撞过程中,乘员左腿膝盖滑移量偏大。图14 示出某车型碰撞试验副驾左腿照片,从图14 可以看出,碰撞过程中膝盖没有和仪表板接触。图15 示出乘员左腿接触信号,从图15 中可以看出,小腿上部最先接触仪表板,其次是小腿中部和小腿下部,膝盖没有接触信号。图16 示出乘员左腿膝盖滑移量,从图16 可以看出,膝盖滑移量达到12.75 mm,严重影响大腿的得分。
由以上试验数据分析可知,正面碰撞过程中,只有小腿接触仪表板的接触方式最不利于膝盖滑移量,严重影响大腿得分。
通过以上分析,改变膝盖和腿部的接触方式[5],从而改变膝盖的受力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另外也可以对仪表板进行弱化处理,初步确定以下解决方案,并进行仿真分析和实车验证。
1)改进仪表板造型;2)降低腿的高度;3)减小腿向前的运动量,优化搁脚垫泡沫结构;4)降低仪表板刚度。
由于该车型处于量产阶段,改进仪表板造型的方案不具备可行性,所以对方案2~4 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方案的有效性。
初始状态膝盖滑移量仿真结果为12 mm,与实车试验数据较为接近。方案2~4 的膝盖滑移量仿真结果分别为3.4,3.9,4.2 mm。选用方案2 和3 进行实车验证。
采用64 km/h 偏置试验,对方案2 和方案3 进行实车验证。乘员左膝盖滑移量,如图17 所示。表1 示出假人定位和腿部得分。从表1 可以看出,方案2 和方案3,膝盖到地毯的距离逐渐降低,膝盖能比较早地接触仪表板,膝盖滑移量都明显降低,并且方案都容易实现。
表1 假人定位和腿部得分
经过仿真分析和实车验证,解决了该车型膝盖滑移量偏大的问题。为后期车型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膝盖滑移量是由假人小腿和大腿相对滑动引起,仪表板造型是影响膝盖滑移量的重要因素,改进仪表板造型,使膝盖作为腿部和仪表板的第1 接触点,是降低膝盖滑移量的有效方案。所以对于前期开发车型,为避免后期整改的风险,需要在内饰设计阶段,对仪表板造型和地毯造型进行校核与控制,彻底避免由膝盖滑移量偏大引起大腿得分降低的现象。
另外地毯的高度及搁脚垫的角度等同样对膝盖滑移量产生影响。降低地毯高度,能有效降低膝盖和仪表板的接触位置,提前接触时刻,有效降低膝盖滑移量;适当增大搁脚垫的角度,能有效阻止小腿向前运动,提前膝盖和仪表板的接触时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膝盖滑移量。所以对于量产车型,仪表板造型调整的难度较大,可以通过调整地毯高度及搁脚垫的角度等方案,有效降低膝盖滑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