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层建筑看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

2014-06-20 12:34郑莹
科教导刊 2014年15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新媒体

郑莹

摘 要 在中国,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化资讯的发展,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这一历史变化首先是艺术资源的扩大化、技术性、形态化的现代艺术。其次是艺术家文化身份的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区域特征,是精英意识还是公众心态,艺术家必须在当代艺术文化中,从性别、种族、社群等方面重建自我。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新媒体 上层建筑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Chinese Contemporary New Media Art from the Superstructure

ZHENG Ying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In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199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nd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has all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The first is the expansion of this historic change, technical and form of modern art resources. Followed by the artist's cultural identity issues raised, whether historical or tradition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mentality of the elite or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the artist must be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culture, gender, ethnicity,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of self-re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ntemporary art; new media; superstructure

在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首先,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根源性。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思想关系。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所以具有对抗的性质,正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中的对立冲突造成的。再次,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规定其变革的方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即使在同一社会中,当经济基础发生某种局部性质的变化,也会引起上层建筑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一方面,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被统治阶级也会运用自己的政治力量和思想观点反抗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思想统治,试图瓦解和破坏现存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历史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当代艺术,它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其艺术史的标志则是波普艺术及超级写实主义的出现;在中国,特指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化资讯的发展,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这一历史变化首先是艺术资源的扩大化、技术性、形态化的现代艺术,他从精英状态中走出,艺术不再和生活对抗和公众对立,而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去反省生活并影响公众。其次是艺术家文化身份的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区域特征,是精英意识还是公众心态,艺术家必须在当代艺术文化中,从性别、种族、社群等方面重建自我。在自我本身成为问题的情况下,艺术不再是拟定的宣言或者是既定的形式追求,而只是人及其精神心理的可能性。然而,正是这种可能性,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艺术世界中通过选择寻找自我。套用笛卡尔的话是“我不在故我思”,至于“我思我是否将在”的问题,不是艺术所能解决的却是艺术可以提出的。

1 摄影术的发明对影像的推动

自摄影问世以来,许多的艺术家拿起手上的相机去记录生活,当然们不再满足只是获得影像之后,他们开始通过摆拍、复制图像或文字、对摄影之后的影像进行处理等等这样的手段,去表达他们想传递的思想及观念。1994年邱志杰的《文身》,他是通过反复阅读埃舍尔的版画获得的这种意识的,在拍摄之前导演被拍摄者,可以在动作、场景、服装、道具各个方面做文章,获得几句戏剧性的效果,艺术家通过这种置景的自我设局的摄影方式引导观者去思考和关注艺术家所提出的问题。2000年杨福东的《第一个知识分子》这种表演之后摆拍的创作手法很快就泛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不用多加思索,以例进行即可颇为“艺术”的摄(下转第44页)(上接第38页)影捷径,令人生疑。还有将志的《木木系列》、梁越的《芭比娃娃系列》。你可以看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刺激,让艺术家的创作手段趋向多元化。endprint

2 寻找新的数字雕塑的突破

除了照相机能获得影像以外,扫描仪、虚拟图片(3D)、复印机、胶片的后期处理等。先说说扫描仪的作品如洪浩的《“我的东西”系列》就是将日常生活杂物、收藏品、废弃物通过扫描无选择的罗列方式进行了盘点。他所提供的是对包围着我们的数量繁多的物品的一种惊叹,或者某种因拥挤而产生的压迫感和烦躁感。此外,在扫描仪中,拍摄的程序被省去,物象没有通过镜头就成为图像,也就是没有经过镜头的聚焦。扫描仪获的是原物的大小的影像,他的原理更多地与曼雷尝试过的接触印相方法相关联。影像通过接触获得光源永远来自正面,扫描正在建立一种与镜头聚焦大不相同的图片的美学。夏慧的《纹》也是通过扫描仪试图将手掌纹路与叶脉相混淆,最后通过扫描手掌和树叶的脉络实物,再经过软件处理成混合效果。可见扫描仪的出现,使获得的影像有了不同的运用空间,这是此后的数码图片发展将逐渐展开的。

随着经济基础的快速发展,艺术的创作方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普及促使新的艺术创作的诞生。虚拟图片(3D)既非摄影图片,他依赖三维图像软件,它可以模仿雕塑和建筑,创造出立体的造型。这种在计算机中直接生成的图像,并没有经过任何拍摄的过程,它实际上回到了摄影术发明之前的制像技术,它不依赖于外物,而是与外物平行,有其自足性。只是由于它的输出方式,与传统的摄影、电影载体较为相似,其静态的模式,通过打印保留在介质上,也被放入宽泛意义上的平面影像作品展中,姑且称之为非摄影图片。

这类的作品有:洪东禄的《涅槃》用日本的卡通形象置于真空管中,如同一个孵化器。三维的卡通人物在慢慢漂浮上升的气泡中,它是生命的失速与定格,同时也是生命的抽离,它证明了生命的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些积木游戏。

3 独一无二的录像装置

录像装置艺术一直在尝试各种突破传统摄影二维平面的呈现方式,直接的改变体现在观众那里就是观看方式的变化和丰富。这些改变是非常个人的,从某种处理的先锋性来说,也几乎是不可以复制的,可能对观众有很好的启发,却是不适宜模仿和推广的,因为多数情况下,它就单只是构成那件艺术品本身的一部分。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较高质量的纯粹由录像艺术作品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神粉1号:王功新个展》。这标志着中国录像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更成熟的个体方式改变着当代艺术的文化地图。

可以说,处在这一历史运动中的现实和科技渗透造就了不一样的当下艺术,使一些艺术具有了意义。有些艺术与深厚的文化传统相连并赋予新意,有些与符号化的现代社会有关,所以解构着固有的概念和视觉、凸显创造的主体价值。而我们对于艺术,又主张在继承中创造新的语言体系,融合吸收异质多样的文化滋养,在快速变幻的时代里,这一切都可能意味着新的艺术生命与创造力的萌动和开端,这是艺术历史的必然足迹,这种结果也给今天的艺术展开了一个更为宽阔的探索实验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2] 谢耘耕.新媒体与社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0.

[3] 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科学出版社,20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新媒体
当代艺术看得懂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