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玮
学生作文的一种通病:生硬拼凑,胡乱组合,材料陈旧,感情缺失。很难看到抒写性灵,表达独特感受,洋溢着生活气息的佳作。
古人云: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出彩,须靠真情感人,美情动人,用我手写我心,如果矫情、造作,必落入平庸。
怎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体会有三:
一、阅读中多记多背多积累,厚积薄发
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肺腑的名篇,让我们一起来回味,梳理: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翻越栅栏蹒跚的“背影”,感人的行动,永恒的瞬间,传递出浓浓的父子情;孙犁的《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听说丈夫要上前线,女人的手指亲亲震动,“她把手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一放一吮,经典的细节,生动的造型,传递出绵绵的夫妻情;史铁生的母亲在地坛公园里焦灼守望的双眸;贾母把黛玉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唤;晋代李密“欲奉诏奔驰”又要留下照顾祖母的进退狼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遥相祝愿……亲情是人类的情感之源,具有普世情怀,我们在阅读中容易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杜甫的忧国忧民,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一代伟人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万丈豪情。爱自然,爱祖国,是人类的至高情怀,我们要在反复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海誓山盟,缠绵悱恻,爱情的美好令我们心驰神往,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打开心扉,放飞想象。
人类的精神财富浩如烟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我们要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我们增长知识、拓宽眼界、怡养性情的重要途径。语感、语文素养、写作能力要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形成。
二、生活中爱感怀爱联想爱思索,思接千载
真情作文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更需要丰富的生活内容提供强大的支撑,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术语概念好讲授,谋篇布局等技巧可速成,但作文贵在用语言文字表达真实的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说真话,行胸臆,彰显自己的个性和才气。
也许有人会说,学生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狭窄、重复,缺少写作的生活素材。是的,学生的人生阅历尚浅,这是我们每个人成长无法逾越的发展阶段。哲学大师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师们做的也都是平常人做的平常事,但由于他们有高度的觉解,他们做的事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时时在意,发现领悟平常生活中的感动。你看,陶渊明躬耕于大家常见的田园,采菊东篱,饮酒赋诗,感受生活的自由、清新、悠然,开中国田园诗派之先河。庐山瀑布也很平常,李白却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荀子在《劝学》中用了二十多个我们熟识的生活现象设喻,深刻、贴切地阐述了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春天来了,山上开满鲜花,在牛羊的眼里是饲料,在我们有灵性的人看来,却是愉悦身心、启迪心智的美景。
有的孩子,虽然语言稚嫩,但言语中有对家里自己养的小白兔的呵护,有踩坏田里油菜花的歉意,有看到外婆干燥、皲裂的双手的诧异,有参加朗诵竞赛的精心准备以及对老师选拔自己的真诚感激,这都源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身经历,鲜活、亲切、温暖。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作文中倾吐心声,让作文与生活接轨,让生活走进作文,让生活演绎作文饱满的生命力。
三、选择学生熟识的人的作品进行还原分析,即逆向追溯作文的构思成文过程
作品首选当然是本班同学的或老师创作的。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挑班上同学的文章做范文,和大家一起探讨作者在行文时的思想状态。有一次将自己发表在《湖北日报》副刊上的散文《难忘祖母》印发给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阅读、现实生活与写作的契合点。学生喜闻乐学,兴趣盎然,效果极佳。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我们去经典名篇中寻找那把打开心灵感动与精神愉悦的金钥匙,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故事,去与世界万物相知相亲,相勾相连,沿着这条路往下走,我们一定能够写出情真意切、意蕴丰厚的优秀作文,也会领略到更多精彩的人生!
[作者通联:湖北天门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