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根林
【背景】
对很多老师和学生而言,材料作文很熟悉,情境作文则比较陌生。但这种作文类型已经开始进入上海市语文高考试卷,比如2013年高考作文题“更重要的事”就是。
何为情境作文?情境作文,又叫任务情境作文。任务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活动中所从事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活动;情境是指一般的氛围、物理环境和当前的“ 背景” 事件。在作文活动中,任务情境,是指那种带有写作任务的环境或背景。它通常包含作者(以谁的名义写?)、读者(写给谁看?)、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话题(谈论什么?)、体式(以什么文体写?)五大要素。恰当的写作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写作的兴趣,有利于我们主动地基于表达需要去完成写作任务。下面以浦东新区高考二模作文题的评阅为案例,分析这类作文的写作思路和应对策略。
【案例】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当你作决定时,更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
一、命题意图
本次作文试题借鉴西方大规模测试做得比较成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吸收学术界作文教学研究上的一些突破性成果,命题上形成两个突出特点:
其一,用问题解答方式表述。这是西方一些国家常用的作文命题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有一定的开放性,但集中度也比较高,较好地解决了作文命题相对开放度和科学评测相对集中度之间的矛盾。高考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命题的区分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要区分考生之间的作文能力差异,观点的相对集中性是重要的考虑。同时,这种结构形式要求学生在展开自己观点的同时, 必须注意回扣题目中提出的问题。一般而言,结尾部分有回扣题目的要求。这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是陌生的。
其二,设置了一个任务情境。常态作文是应表达的需要而写的,而这种表达的需要往往建立在特定的任务情境基础上。比如有劝谏君王的需要,遂有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有沟通和教育孩子的需要,于是有傅雷的《家书》等。大规模考试为了在命题上体现较好的教学导向作用,也有可能会尝试给出任务情境。这方面的训练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也比较陌生。
我们不认为,也无法左右命题者一定按此方式来命题,但考虑到二模到三模甚至高考前作文的复习指导及备课需要引入对一些可能题型的关注,以帮助学生形成面对陌生题型的心理准备,提高应对能力,故本次二模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二、试题分析
(一)审题
材料设置了一个特定的任务情境式问题,要求作出明确回答并阐述理由(问题解答)。
1.问题构成
(1)一种特定的任务情境——“当你作决定时”。
“你”是任务的完成者,“作决定”有别于其他任务。
“你”可以特指作者自己,也可以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现实中的“人们”。
“作决定”不仅指在一般情况下对如何行事所作出的主张,更加偏指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处在特定时刻(时期或人生阶段)作出的某种比较重要的决策与抉择,它可能对“你”的未来人生产生某种重大影响,是一种关系到个人利害、成败、荣辱,甚至关系到做什么人、走什么路的人生抉择,比如作为高三毕业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因素,进行各种利弊的权衡,作出比较全面的思考与判断。
(2)两种选择——“更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
“更需要”不是只需要,而是基于特定任务情境相比较而存在的更为重要的选择。
“更”不仅突出了两种选择必居其一,而且突出了两种“需要”之中必须有重点,不能模棱两可,主次不分。
2.要求。
(1)谈谈——发表议论,侧重说理。(2)看法——对情境问题有明确回答,观点明确。(3)理由——对情境问题所持的观点有深入分析,论述充分。
围绕观点陈述理由时可以着重考虑的几个角度:
——从分析所作“决定”的性质(如重要程度等)、背景(如现实条件等)的角度陈述理由。
——从分析“作决定”者个人状况(如年龄阶段、认识水平、处事能力等)角度陈述理由。
——从对比分析“别人的意见”或“自己的见解”的利弊的角度陈述理由。
——从辩证分析“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见解”的相互关系的角度陈述理由。
(二)具体操作
1.不偏离题意:能根据情境问题,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起点分47分。
2.内容较充实:能从以上的角度阐述理由,且论述(包括举例分析)能基本扣住“作决定”这个前提来展开,可以进入二类卷。
3.论述有深度:观点针对性强,说理充分,论述严密,富有辩证色彩等,可以进入一类卷。
4.作文规范的说明:
(1)少题目,扣2分;错别字、卷面不干净扣1-2分。这两项扣分合起来不超过3分。
(3)篇幅不少于800字,每少100字酌情扣1到2分。
(4)评判时要求尽量客观,能够适当拉开差距。
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结合本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特点和学生样卷(10份)的情况,制定评分细则:(见下页表)
三、学生样题
一类卷上68分
聆听内心的声音
当我们年岁渐长,“决定”成为了家常便饭。在我看来,一个具有理性判断的人,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一意孤行。当我们面临人生重大抉择之时,是该学会吸纳他人的经验,但更为必要的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聆听内心的声音,是明确自身的目标与愿望。是在不受外界的干扰下,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价值判断作出决定。
正如周国平在文章《在沉默中面对》中所说:“在人生的重大问题面前,任何言辞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只能在沉默中独自面对。”作为一个成熟理性的人,应该对自己本身的能力、热爱、价值观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即使老师、父母对我们再了解,内心的声音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听到。假如梭罗不曾聆听自己的心声,不曾勇敢地“与世隔绝”,那么今日《瓦尔登湖》便也不会存在;假如乔布斯不曾聆听心声,不曾作出辍学的惊人决定去追寻自己的热爱,那么还会有今天的“苹果”吗?
然而,聆听内心的声音绝非易事,我们总是被干扰包围。今日的青年人在择业时,身边往往充斥着各种过来人的借鉴。最为典型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国考”。有多少念了硕博的有志青年在现实的压力下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热爱,选择去追求一个“旱涝保收”的“铁饭碗”。生活也许因此而无忧无虑,但隐藏在内心的声音却将成为终生的缺憾。我们不能指责他们,但却遗憾他们没能再坚持一下,放大自己内心的声音,让自己追随他、勇敢一回。
因此,要做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正因为这是心之所向,所以无怨无悔。
当然,上文所说的“干扰”与他人的意见并非相同。如果他人的意见对我们坚定形成正确的想法有益,那么并不能称之为干扰。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也曾说到要向自己的父母征询指导。
聆听内心的声音绝不是一意孤行,更不是绝对排斥外界的一切声音,而是用智慧来坚定自己的想法,用他人的意见来形成自己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人生无悔这一回。
【点评】
本文开篇立足于成长中的“我们”,言简意赅地提出,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不仅要学会吸纳他人的意见,更要聆听内心的声音,紧扣材料,点明题旨,论点鲜明。
接着紧承论点阐释“聆听内心的声音”的具体内涵,并通过引用论证和假设推论揭示其对于人生的现实意义。“然而”一转,宕开一层,指出聆听内心的声音绝非易事,需要鼓起勇气排除外界干扰。最后进一步论述排除外界干扰并非拒绝他人的意见,相反要用他人的意见来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
全文在结构上体现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层次丰富。论述张弛有度,行文简洁流畅。
一类卷64分
一念执著
一眼之念,一念执著,注定就此飞蛾扑火——题记
这世界上有五颜六色的价值观,一旦选定一种,我们便会为之终身奋斗、矢志不渝。当我们面对人生纵横交错的分岔路口,凭一念执著而行,抑或依他人而走,天壤之别。
有时,暂且忘却他人的意见,或许是对心灵的解锁。当人生来到重要的转折点,人们或许会不知所措,抑或轻易动摇,忘却那“一眼之念”。燕妮的童年在富裕的家境中度过,当她要嫁给马克思时,家人无不反对。他们为她构想了美妙惬意的上层生活,于春日缱绻旖旎的尘光中品一杯醇厚咖啡,或是于斑驳花影下织着花样……然而,因着年轻的执著,燕妮选择了与一贫如洗的马克思患难与共,他们用大衣鞋子换取稿纸,没钱让孩子治病上学……燕妮却说:“我坐在卡尔的房间为他誊写潦草不清的手稿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只是因着那一念执著,令她收获了心灵的幸福,也印证了“人生最重要的并非任何身外之物,而是心灵的幸福”。
有时,暂且忘却他人的意见,或许是对生命的褒奖。面对艰难险阻之境,无数人退却,无数人因懦弱而跟随他人脚步;美国青年米契尔却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生命的极限——当他在一场火灾中被严重烧伤后,四肢都无法活动;然而,他仍执著于多年的梦想——驾驶飞机翱翔蓝天!面对家人朋友的劝阻,他选择默默练习;当他终于飞上蓝天,却因飞机故障坠毁而摔成全身瘫痪。他却仍旧没有放弃,用口述方式完成了他的生命之作——《极限人生》。也许他此生只能于病床上度过,但每每想起那碧海蓝天,想起白云拂过耳畔发际,他生命的坚韧无人能敌;也印证了“很难实现的才叫梦想,才要决心”。
有时,暂且忘却他人的意见,或许是对人生的成就。面对宝鼎香浮之境,许多人未必愿意抽身而出。钱学森留美执教期间正值中国急需原子弹制造方面的人才。钱学森获悉后辞职欲赶回中国,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阻挠;同事劝他安心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政府承诺提供物质奖励……他却从未动摇过那颗执著忠诚的赤子之心。投身祖国建设的坚毅成就了他人生的辉煌。
我们常念谦虚求教的重要,却忘记强调个人意念的力量;执著并非偏执,坚持也并非固执。肖复兴曾说:“一辈子总待在宝鼎香浮的温室中,再是锦衣玉食,也会消化不良。”当旁人的劝解将我们引向安逸之境,我们是否还会选择另一条路,并坚定不移地行走下去?尽管步履蹒跚、坎坷荆棘,却也是自己的路!
生命有限,我们因着本真的一眼之念,选择了自己的未来;面对旁人,选择握住我的手,但别给我同情;面对滂沱大雨,我们选择将雨看做星星……只因执著的人往往从倔强中寻找勇气,从而,一念执著……
【点评】
从题旨看,材料要求所写习作要体现“接受别人意见”和“坚持自己的见解”之间选择哪一个对“作出决定”更为重要的观点,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分析能力,作者在两者之间,选择论证了后者,且在文章第一节明确标示自己的观点,观点鲜明,开门见山,准确把握住了“作出决定”这一任务情境,完全符合材料要求。
从结构看,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方式,从“对心灵的解锁”、“对生命的褒奖”和“对人生的成就”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暂且忘却他人意见,坚持自己见解的价值,虽是并列式结构,但价值分析却层层推进,论证时选择了马克思夫人燕妮、美国青年米契尔和钱学森的事例进行论证,让“坚持自己的见解”这一中心,有力地证明了“一念执著”对于人生的作用。而倒数第二节的补充论证更体现了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论证的周到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语言,体现了一个中学生驾驭语言的功力,论证语言的散文化,分论点的严整与诗化,引用论证的适切性,都让这篇习作获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微感不足的是,论据缺少现实针对性,没有能够扣材料中的“你”——即作者自己而展开,属白璧微瑕,但该文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一类文。
二类卷 57分
留一只耳朵来聆听
我们都有耳朵,我们都需要去聆听周围的声音。也许有时,我们无法用两只耳朵去聆听,那么就留出一只耳朵来吧!在作决定时,我认为接受别人的意见是更需要的,但这并不等同于无主见。只是情况往往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别人的意见是理性、客观的,就如同一面镜子,影射出自己没有关注到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聆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为他人考虑着想的表现,可以确保你的决定不伤害他人。因此,作决定是更需要接受他人的意见的。
当我们在作决定时,也许会因为种种客观因素制约甚至是迷惑我们本应有的判断力或说是正确的思维能力。这时就需要去听取旁观者的意见。因为不被束缚,所以可以相对理性和客观,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定。
从古到今,贤明的统治者通常是善于纳谏、广开言路、不耻下问。汉高祖刘邦在和项羽互相较量之际常会对张良说:“奈之何?”——对此怎么办?这就是刘邦听取意见的方式。在紧张的局势下,刘邦深知自己已陷入主观,必须听取处于理性状态的张良的意见。这不是刘邦无主见,而是一种智慧,相较项羽的鲁莽固执己见,谁输谁赢可能早就明了。
留一只耳朵来聆听能够使处于迷茫的人们带来理性的方向,也可以带来别人的呼声。
当我们作决定时,也许会只顾自己的利益,却无视他人的安危和感受。因此,我们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考虑他人的感受也是一种责任和道德意识。
不顾他人感受一意孤行做出决定是自私的、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常会在新闻中看到小区居民将房子租出甚至是群租,使楼下居民遭受嘈杂的环境造成失眠等精神困扰。作为邻里,居民将房子租出之前不应先听听他人的意见吗?或是协商?不顾别人利益,自己身处事外,坐享房租,这样的行为不是文明和谐城市应该出现的吧!
虽说作决定是个人的事,但别忘了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的。我们彼此有一定的联系。
留一只耳朵来聆听,聆听别人理性客观的意见,聆听别人的感受,从而作出正确的、合情合理的决定。不要一味地固执己见,固执己见可能令你失去原有的智慧,可能会把你认为的个性变成愚蠢。学会接受别人的需求和自己的真正需求,聆听会是个很好的选择。
【点评】
该文可进入二类卷,理由有二:
其一,观点鲜明,第一段两次提出作决定时更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其二,总分总的结构非常清晰。第一段提出别人的意见是理性的、客观的;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为他人考虑着想的表现。接下来几段举例子从正反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以佐证自己的观点,理由十分充足,有说服力。结尾总括亮点,干净利落。
二类卷56分
决定更需己见
作决定时,亦或接受他人的意见,亦或坚持自己的见解。
许多人相信接受意见与坚持己见相结合的并重之方式,方可作出明智的决定。却往往因人与人之间的出发点不同与思路的差异在他人意见和自己主张中迷失了方向。认为他人意见有理,自己主张也不错。导致作决定的效率大为降低,甚至无法作出最后决定。我想,这是得不偿失的。作决定时,以我之见,我们更需要坚持自己的见解。
接受他人的意见固然有所裨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意味着可以接触到更加全面的看法,更加丰富的见解。一如“僧推月下门”的“推”字,便是作者在举棋不定的情况下向人请教,聆听“推”与“敲”各自的妙处,而后作出的决定。此外,接受他人的意见还能弄明白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所谓“目不见睫”,他人意见的宝贵之处,便在于可以看到自己忽视的缺点与细节,这也为什么古代明君如唐太宗之试着广开言路,广纳良策,广谋善举的原因了。
然而,接受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我们在作决定时,更需要坚持自己的见解。
作决定的主体是自己,那便当然要坚持己见,他人意见起的仅仅是辅助作用。否则,当时的封建君主只需聆听即可,何苦根据意见,苦思冥想其是否对自己有利,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利。所谓贤臣乃国君之左膀右臂,而非其作决定的大脑。因此,我们承认意见的作用,也必须弄清楚那是辅助作用,最终作决定的依然是自己,那便当然更需要从自己的见解出发。
此外,偏重他人的意见往往产生缺乏主见的危险。若在一项决定中充斥着更多别人的意见,那么我们作决定时的独立性何去何从?该决定对自己还有意义吗?作一个决定,便是明确“我要这样做”,他人的意见仅是提醒怎样做得更好,倘若重他见,便成了别人觉得要这样做,所以我要这样做,既无独立性,又没有任何意义,岂不悲哉!
当然,坚持己见并非固执己见。固执己见,是把自己的看法视作一座城,以厚重的城墙包围,不让任何人出入;而坚持己见更像坚持一条主干道,其他精彩的意见也可为这主干道添砖加瓦,但其本质与主体不变,却没有固执己见的排他性。因此,坚持己见既保证了作决定的独立性,也保证了决定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由此看来,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坚持自己的见解并非良策。一味接受他人意见更是愚蠢。要作出明智而正确的决定,我们需要更侧重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且避免固执己见。
的确,作决定更需己见。
【点评】
该文可进入二类卷,理由有二:
理由一,题目“决定更需己见”,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段结尾处水到渠成地推出“作决定时,以我之见,我们更需要坚持自己的见解”。
理由二,文章非常具有思辨性。“更需要”是不能否定另一个观点,但又不能各占50%,要突出其中一个。文章第二段以退一步进两步的思维方式提出接受他人的意见固然有所裨益,第三段“然而”一转,又回到“更需要坚持自己的见解”。第三段第四段正反论述,第五段强调坚持己见并非固执己见。作者的思辨性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文章的观点。
三类卷48分
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齐桓公曾听从了邹忌的建议开始纳谏,从而使齐国逐渐富强。而身处现代的我们,也要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
为何学生在填报志愿前都会去询问老师的意见?为何古代战争都全有军师而不是统帅一人?这都是由于听从他人的意见全带来好处。首先,他人提出的意见中可能会有你未曾想到的。你听到这个未想到的意见时全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喔,原来是这样,确实比我的见解好。其次,他人的意见有助于你来作决定,当你不知该如何做决定时,去询问他人的意见明显有助于作决定。
三国时期的蜀国主公刘备,常常征询他人意见,配合了诸葛亮的才智之后行政、战争都是如鱼得水。再看看刘备的儿子阿斗,哪怕诸葛亮挥泪写下《出师表》,猝死五丈原,阿斗都不去听从他的意见不顾朝政,而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父亲,一个儿子,同样的军师同样的将士却有着如此巨大的反差,就是由于没有听他人的意见。倘若阿斗听从他人的意见去理朝政,哪怕他再笨,有军师的辅佐也不会如此。由此可见,听从他人的意见是如此重要,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存在。
说到国家就要提一提近些日子的全国人大了。全国人大就是由多人来提意见,最后选取合适的来实施,这就是国家在听从别人意见,不但是个人在生活学习上要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一个国家也该如此。若一个国家强行坚持自己的见解,如同日本强调钓鱼岛是日方的一样,不仅国家名声可能受损,国家利益也会被破坏。
想要成为一个善于听从他人意见的人,其实不难。只要先思考自己的见解有何不足有何缺点,再去询问他人的见解就可以了。更多去询问,只有问多了,自己才会养成一个习惯,一个每次决定前去找他人见解的好习惯。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一个善于听从他人意见的人了。
尽管他人的意见有时会不太完善,但只要他人意见多了,基数大了,自然会强于你一个人的见解。切记要多听从他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刚愎自用的,认为自己的观点总完全正确的人。
【点评】
本文以齐桓公纳谏起笔,提出身处现代的“我们”也要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这一中心论点。但对照材料不难发现,论点的提出不仅丢开了“作决定时”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而且忽视了“更需要”的问题指向,显得答非所问,有失偏颇。不过下文能紧接着围绕学生填报志愿问题来论述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列举古今实例分析论证听取他人意见对于个人乃至国家的意义,稍稍扭转了对情境问题的偏离。但如此一来,又与文题(即论点)的重心不相吻合,有题不逮文之失。尽管文章最后终于回到方法论的角度,论述如何做到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算是契合了题意,但已难从根本上补救全文在逻辑层次上的混乱了。
和《择善而从之》一文一样,两文共同失误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失当,导致从拟题到立论的角度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整个分析论述的严密性,需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三类卷45分
择善而从之
人的一生,如同在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上,你不知道前方有多少个路口。但你免不了要作出选择。当你做选择时,是该坚持己见呢,还是听取他人的意见?答案是择善而从之。将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建议放在一起,而后选择最好的去作出决定。
一张地图如果过于精细,那么有可能会使人迷失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上,而若这地图过于简洁,那也许会使人进入死胡同。正如同他人的建议一般。过多的建议会使你茫然无从下手,而没有他人的意见,你也许会进入自己的死胡同。因而在作出选择时,我们需要先明确目的,寻找到最优的方法的同时,也需留着“后路”。需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著名演讲者尼克,他生来没有四肢,小时候曾一度遭受他人的耻笑,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曾想过要从轮椅上摔下来死去。但是他的母亲对他说:“当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你时,你就去跟他搭讪,用真诚的眼光看他,他们会接纳你的。”的确,尼克用这方法生活后,他的人生开始发生了转变,人们接纳他,爱戴他,他成了一名鼓励他人的讲演者,他的人生开始绽放光彩。
母亲的建议,让尼克走出了自我封闭,赶走了尼克的自卑与负面情绪,使他的生命有了新的诠释,尼克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他接受了他人的意见,没有坚持以死来逃避现实。
人生中难免有失落的时候,当你被禁锢在自卑的牢笼里时,听听他人善意的建议吧,选择正确的,适合你的道路,勇敢地向前进,相信曙光会出现。
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人也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想法的人只能成木偶。在现实生活中,人必须学会独立,独立地思考,独立地选择,要有自己的主见。没有主见,只能任人摆布,毫无前途可言,只有坚持独立思考,才能有所进步。
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他在比萨斜塔上的木球与铁球的实验证明了无论材质,木球和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推翻了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的理论。他在实验之前,遭到不少人的冷嘲热讽,有劝他放弃的,有嘲笑他异想天开的。但是伽利略没有动摇,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伽利略的成功,无不告诉着我们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只有学会独立思考,人才会有所进步,才能向着目标前进。
人的一生,要面临的选择有许许多多,但当你要作出选择时,请勿必慎重考虑,在自己的主观想法与他人的建议中选择最优的一条道路,择善而从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弱水三千,取之有道。
【点评】
本文引论时以“做选择”代替“作决定”,分析把握上的不当导致立论直接回避了对哪个“更需要”的正面回答,转而指向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由此,全文论述的重心也就放在了如何“择善而从”的方法论上,而对为什么“更需要”听取他人意见的论述则明显不足。
尽管文章的后半部分涉及对“接受他人意见”与“坚持自己的见解”之间的关系分析,但论述始终摇摆不定,致使最后的结论表述为——在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建议中选择所谓最优的一条路——择善而从之。
和《要善于听从别人意见》一文一样,两文共同失误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失当,导致从拟题到立论的角度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整个分析论述的严密性,需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作者通联: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