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语文必修本课后“研讨与练习”的使用

2014-06-20 17:06曾召辉王佩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自然段研讨苏轼

曾召辉+王佩

高中语文必修本将课文后面的“练习”定名为“研讨与练习”。名称的变化,体现了对语文教学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利用“研讨与练习”,提高课堂效率,是使用课标教材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从表面看,“研讨与练习”也是由一道道“习题”构成的,按照教师以往处理练习的习惯,从处理目的上,多是将它作为学生学习完课文内容后的一种检测;从接受者的处理方式上,它更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探究一下“研讨与练习”的内容构成,这种习惯未免偏颇。

“研讨”,就是研究和讨论、研究探讨,是讨论,就要强调学生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研讨与练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学习精神,应该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完成;它是动态的,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是研究,就超越了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检测与复习,更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一、课前使用

(1)指导学生预习

由于“研讨与练习”紧扣阅读教学,多层面、多层次地向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实践机会,对于不同的题型,我们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时机来使用它:“内容理解型”题目,由于它强调全面理解、整体感知课文,所以在上课之前,可以把它作为学生的预习提示或预习要求。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根据“研讨与练习”题目或疏通字词、或理清全篇结构,列出提纲。

例如,必修五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如下设置:

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概括情节要点(如“路遇李小二”“火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

这是一篇古典小说,对于小说教学,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对后面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在布置预习时,我让学生根据这一题先理情节,再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这一题的要求和实例,很快就梳理出文章情节发展脉络:

路遇店小二→买刀寻仇→接管草料场→山神庙报仇→雪夜上梁山

同时对于小说“逼”这一主题,也有初步认识。

(2)帮助老师备课

“研讨与练习”体现了教材编写理念,所以教师在备课之前,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参考“研讨与练习”,能够在备课时把握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必修四第四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一题:

熟悉课文,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梳理事件、理解人物形象及人物刻画艺术是本文重点之一,这一题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传记类文学作品教学的重难点,也有利于老师合理安排教学流程。

再如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课后第一题:

这篇文章在游记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试仿照表中第1、4段的形式,填出第2段的记叙与第3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语句以及第3段的结论。

按题目内容,我们在安排授课时,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放在一起讲,将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放在一起讲,内容连贯,记叙议论衔接鲜明,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

二、课中穿插使用

我们在分析“课后练习”的名称变化时就已经了解到,变更后的名称说明了其非课后性,体现了新课改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根据“研讨与练习”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穿插使用。

例如,教授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了领会诗人的情感与志向,领略诗中所表现的遗世独立的精神,在讲授正文时,我结合课后第三题“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涵泳讨论重点字词,来把握文章的情感。我带领学生理解品析关键句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学生很快就抓住了“安”“趣”这两个词,然后我对这两个词做进一步的引申,让学生理解“安”,除了解释为“安乐”外,还可以解释为“安闲”“安适”,“趣”可理解为情趣,这样一个悠然自得、悠闲的人物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我继续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两句,学生很快就又抓住了一个“傲”字,再结合前面的几个生活片段,一个傲岸不羁,回归田园后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通过引入这一题,陶渊明误入官场的悔恨、回归田园的急迫、回归后的欣喜与自得就易于被学生理解。

在课堂中有效使用“研讨与练习”可以侧重一些品味语言型的题目,例如必修一第一单元《诗两首》课后第三题,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课后第二题等。

三、课后使用来培养学生能力

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我们在使用“研讨与练习”时,对于“拓展开放型”题目的解决,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思考探究讨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例如,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后第四题:

这两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赤壁赋》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试将这三篇作品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苏轼在黄州期间曾经写下了关于赤壁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这几篇作品是苏轼“乌台诗案”后心路历程的一个反映,这一时期是苏轼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教授完《苏轼词两首》后,我将这几篇作品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余时间搜集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学生通过讨论逐步认识到,苏轼尽管有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仕途不畅后的苦闷与彷徨,但也有乐观旷达、乐天知命的精神。这样的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苏轼儒佛道汇通的精神个性的把握,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此外,我们在使用“研讨与练习”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学情,或全用,或选用,或改用,对于一些与课本衔接比较紧的内容,能在对话中及时完成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全用或选用。

总之,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研讨与练习”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合理的加以利用,是能够增强我们的教学效果的。

[作者通联:曾召辉,湖北红安县大赵家高中;王佩,湖北红安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自然段研讨苏轼
从善如流
秋天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美丽的秋天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