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润众
摘 要:结合《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模式的研究,介绍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仪器分析;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
1 前言
《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就是内容涉及多种仪器的结构和基本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等。很多学生在实验课程中通过常规的演示实验法很难掌握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基本原理,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水平[1,2]。
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教学平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和必然进程。在常规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多媒体网络实验平台有助于解决上述《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课程的功能与风格[3,4]。
2 国内外网络课程现状
多媒体网络实验平台是以网络课程为基础建立的,是以实验内容為主的网络课程,是以虚拟的实验内容为主的,利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为学习者建立一个更加真实、更加逼真的虚拟环境,这个虚拟环境模拟成一个三维空间使置身其中的学习者产生沉浸感和存在感,仿佛真实操作一样,解决《仪器分析》实验课程遇到的设备不足等诸多问题[5,6]。
国外发展比较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在Open、Access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教学日趋开放化、共享化、国际化。以MIT于2001年发起的开放课程运动为首,当前国内外已呈现网络课程资源共享趋势。我们国内也已经有一些网络教学平台,如软酷网,各大高校的在线教学平台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3 多媒体网络实验平台建设的特点
多媒体网络实验平台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具备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主性的特点。首先其中所说的开放性特点是指通过多媒体网络实验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能够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更换;第二、交互性特点是指多媒体网络实验平台不仅要做到有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与学的交互;第三、共享性是指通过互联网、链接等多种方式引入丰富的相关的动态学习资源;输入相应的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国内外关于《仪器分析》实验的相关内容,更好的进行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基础。第四、多媒体网络实验平台的协作性是指通过多媒体网络实验课程可以让教师、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竞争等形式完成一个确定的学习任务;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第五、自主性特点也是多媒体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中最后一个也是很重要的特点,是指实验课程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查阅资料,共享资源、预习实验、准备实验、观察实验视频,最终更好的掌握实验的相关原理和过程。
4 多媒体网络实验平台建设的设计原则
在建设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平台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多样性和多媒体课件及虚拟环境的可观赏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网络实验课程的易操作性和可交互性。对于实验教学内容,包括演示实验、视频展示,虚拟三维技术的动画演示,不仅可以真实的展现仪器的整体和局部,还可以通过视频、虚拟、现实多方位多角度的掌握相应仪器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还要注意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⑴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原则。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地位不可动摇,要时刻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反馈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准备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采用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
⑵资源环境的开放性原则。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课程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载体,而且内容也应该是变化的。
⑶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原则。网络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就在于为知识传授与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实现提供良好载体,它的价值因教学内容与网络的结合而得到体现。
⑷课程呈现的个性化原则。多媒体网络教学既提供个性化的帮助,控制学习过程,改进教学,又可允许课程设计在客观教学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向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本文对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说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在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扩展学生的视野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商艳芳.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信息,2010,(35):184.
[2]彭俊.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差异整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6 (1):149-150.
[3]周云,张连庆,等.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平台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0,25(6):48-52.
[4]黄宏志,蔡艳荣.仪器分析实验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37):6-8.
[5]罗桂娥,杨欣荣,陈明义,等.虚拟仪器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24(6):78-80.
[6]黄元南.虚拟实验室设计技术与应用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