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
58例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刘秀
目的 分析58例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原因, 提高静脉输液质量, 减少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本院近2年来发生的58例静脉输液反应从致热源、细菌、药物因素、输液器具、季节、患者年龄、环境、消毒剂浓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对静脉输液发生反应的药液进行热源检测, 共有5例阳性;血培养7例阳性;药液细菌培养2例阳性;同一批号未开封药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输液器及头皮针细菌培养和热源检测全部阴性;引起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药物以中药制剂、大分子物质、血液制品及含钾离子的药物为主;夏季为高发季节;发生率高的为老年人。结论 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因素是复杂的, 它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 有效降低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
静脉输液;污染;输液反应
静脉输液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而输液反应是静脉输液过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轻者增加患者痛苦, 重者可危及生命[1]。为了减少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 保证患者就医安全, 对本院近2年发生的58例静脉输液反应进行了分析, 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患者58人,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28例, 年龄3~89岁, 其中>50岁的31例。
1.2 检测方法 药液细菌培养为需氧培养, 在无菌室完成,试验用品经过去热源处理, 高压蒸汽灭菌。采集患者输液反应时血标本6~8瓶, 在BacT/AIert3D240全自动培养仪中培养, 需、厌氧同时培养。
1.2.1 细菌培养 将血琼脂平板先行35℃24 h培养以排除血平板自身污染。药液在营养肉汤管中增菌后接种血平板。血标本在仪器检测阳性后接种血平板。
1.2.2 热源检测 利用鳖试验通过无菌操作将灭菌、去热源蒸馏水注入被检物品内腔浸泡1 h。取100 μl接种血平板置35℃、24 h孵育48 h。另取100 μl用于鳖试验, 灵敏度为0.25 EU/ml。在血平板上有菌落形成即为有细菌生长。鳖试验结果参照阴、阳性对照判断。发生输液反应的同一批号未开封药液进行热源测定。所用同一批号未开封输液器进行热源抽检和细菌培养, 同一批号抽检2份。
1.2.3 药液外观 登记对引起输液反应的药液外观, 登记内容包括浊度、有无絮状物、沉淀及肉眼可辨颗粒、异物等。同时记录输液反应发生的季节及患者年龄。
2.1 输液反应中的药物中药制剂10例, 占17.2%, 有黄芪、复方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等。抗生素6例, 占10.3%, 有头孢噻肟钠、阿奇霉素等。大分子物质8例, 占13.8%, 有白蛋白、红细胞悬液等。含钾离子药物7例, 占12.1%, 一般为门冬酸钾镁。药物有沉淀3例, 占5.2%。联合用药(为>3种的)13例, 占22.4%。其他药物11例, 占19.0%。
2.2 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药液热源检测 鳖试验阳性5例占8.6%。患者血液培养7例阳性, 其中5例在静脉输液前已有血培养阳性记录, 占3.5%。静脉所输药液细菌培养阳性2例占3.4%。
2.3 输液器具、年龄、季节与静脉输液反应关系 对静脉输液反应中的以及同一批号的输液器、头皮针进行热源检测和细菌培养均为阴性。58例静脉输液反应中>50岁的患者31例, 占53.4%。春、夏、秋、冬各季度静脉输液发生率分别为13.9%、24.1%、50.1%、11.9%。第三季度的静脉输液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
①药物因素:药物放置时间过久, 药物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联合用药过多及药物配伍不当使配置后的溶液澄明度受影响, 产生结晶、色块、白块及pH值改变等现象, 可造成溶液性质发生改变, 联合用药, 热源质不断累加达到一定量时, 输入体内会发生热源反应[2]。本文报道的58例静脉输液反应中, 由于联合用药过多引发的输液反应占22.4%。②环境因素:外部空气所含杂质、杂菌等可通过进气管道, 进入液体;治疗室内人员出入频繁, 致使空气质量不符合标准;病室陪护、探视人员多, 出入频繁、病室通风不良等。③输液速度过快:当输液中的热源质的量达到1 μg/L以上时即可产生输液发热反应[3]。④违反操作规程:如护理人员的手清洁未达到标准、操作者不戴口罩、消毒不严格、配液过程中安瓿切割未消毒、手握针栓抽吸药液、一个注射器用于加多种药物、提前将药物加入输液瓶中等, 均可造成微粒增加或细菌污染, 引起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4]。⑤输液引起菌血症:本组资料中静脉所输药液细菌培养阳性2例, 目前临床常普遍应用的肝素帽头皮针, 特别是中心静脉,微粒和细菌污染可直接进入心脏, 附着瓣膜而成为赘生物和引起菌血症。⑥输液器材: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在不同程度上含有硅胶屑、粘合剂屑和其他一些不溶性微粒, 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磨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能成为热源;输液袋、包装袋破损、密闭不严、漏气和超过使用期的输液器会引起发生热源反应。⑦消毒剂因素: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不正确,可导致其有效浓度降低, 影响消毒效果。⑧年龄因素:本次患者中年龄>50岁的31例, 占53.4%。这说明静脉输液反应与患者年龄有关, 老年人药物排泄速度慢, 血浆半衰期长,易发生不良反应。⑨季节因素:本研究中, 第三季度发生率占全年的50.1%, 明显高于其它季节, 这可能与气候、环境有关, 因夏天气候炎热, 微生物易于滋生繁殖, 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有关[4]。
静脉输液发生反应的原因是复杂的, 它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静脉输液时做到环境清洁、操作规范、用药合理, 对输液器材做好质量控制等对降低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非常重要。
[1] 邵玲君,黄秀良.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医院感染控制.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0,20(7):978-979.
[2] 赵艳杰,刘艳辉,王景坤.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中国中医导报,2011,8(9):150-151.
[3] 张红,陈国荣,钟细芳.输液发热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国中医导报,2011,8(5):69-70.
[4] 左智旭.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国医药指南,2011,9 (1):165-176.
Related factors for58 cases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reaction
LIU Xiu.Weifang
People's Hospital, Weifang261041, China
Objectrve To analyze reasons for58 cases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reaction to find preventive measur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reaction. Methods Analysis of58 cases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reaction about the pyrogen, bacteria, drugs, infusion devices, season, patient age, environment, disinfectants concent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two years. Results Assay the pyrogen of drug solution which cause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reaction, a total of5 cases was positive;7 cases was blood culture positive;2 cases of bacterial culture positive,3 cases were no bacterial growth in the opened drug solution of the same batch; infusion bacterial culture and pyrogen detection of infusion set and scalp acupuncture were all negative; most of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reaction were cau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cromolecular material, blood products and plasma-based drugs; summer was high-incidence season,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ere high-risk population. Conclusion The factor inducing infusion reaction is complex, because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reatment outcomes and life safety of patients,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influencing factor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reactions effectively.
Intravenous infusion; Pollution; Infusion reaction
261041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