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培育发展对策研究

2014-06-19 12:06田真平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对策

田真平

摘要:作为推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力量,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在繁荣城乡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安排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苏南中小民营企业,是促进苏南经济持续增长,提升苏南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试对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培育思路进行思考,通过对苏南发展民营经济的SWOT分析探索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了发展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苏南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8004503

苏南中小民营企业是苏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引擎,对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大力发展苏南中小民营企业,是促进苏南经济持续增长,提升苏南经济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培育苏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苏南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的迫切需要,更是建立苏南现代产业体系,完成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各项目标的保障。

1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培育思路

1.1自主创新,内生增长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靠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有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才能够实现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加速发展,才能提高苏南经济的内在竞争力。

提高苏南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超前部署,支撑高技术企业发展技术和研究水平,政府部门要超前规划,重点培养一批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知识和人才密集、附加值高的相关企业。第二,形成高技术中小民营企业产业链发展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将需求、研发到成果转化整合为良性的链式循环发展模式。第三,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和强化人才激励机制。第四,大力推进在苏南高校和科研单位机构的技术转移。第五,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产业区域积聚。

1.2政府扶持,市场引导

(1)正确发挥政府扶植作用。

政府如何扮演先行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苏南中小民营企业一旦错过最佳发展期,政府扶植效果将大打折扣,而且会严重影响苏南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因此,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加速发展,需要正确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政府应该在正确时期、以正确方式对必要的高技术企业给予更大的支持,促使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加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发挥政府采购特有优势。对苏南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及相关服务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在战略性高技术企业产品还无法形成规模市场时,政府采购的介入能快速提升市场的总需求,从而起到市场培育者的作用。

第二,形成配套政策体系。政府政策对于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型苏南中小民营企业无论是核心技术还是市场都不够成熟,需要经过政府政策的扶持和促进,才有可能成长为地方经济的先导性和支柱型产业。政府应该在必要的时期,以政策方式为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培育良好发展环境,形成完善的、配套的政策体系,刺激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加速发展。

(2)积极接受市场引导。

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市场引导,任何产业最终面向的都是市场,政府的扶植能够使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加速发展壮大,但最终羽翼丰满仍需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而且政府的扶植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引导为前提。市场机制下的竞争与调节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最终归宿。

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企业一样,必须在市场的海洋里进行充分的自由竞争,驱逐“劣币”,优胜者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领军者”。虽然时下民营经济发展大热,但苏南中小民营企业要真正成长为苏南经济的重要支柱,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坚持走市场化方向才能保证机制的正确,而不至于乱投资,不至于盲目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也只有在市场机制的调解下,才能够真正培育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真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1.3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苏南中小民营企业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创新团队建设、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创新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目前的重点是要围绕苏南地方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强技术积累,使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上不落后于人,甚至在长三角乃至国内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然后再全面推进,这样才能壮大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2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路径

表1苏南发展民营经济的SWOT分析矩阵

优势(Strength)1劣势(Weakness)1.优越的地理区位,完善的基础设施

2.雄厚的产业基础,广阔的需求空间

3.丰富的人才资源,创新的科教能力

4.宽松的政策环境,有力的优惠条件11.地区发展不够平衡

2.资源制约明显

3.外需依赖度大

4.研发投入不足机遇(Opportunity)1威胁(Threat)1.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2.长三角一体化及新一轮

沿江开发的机遇

3.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11.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2.区域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从表1分析不难发现,苏南发展民营经济既存在着优势和机遇,也面临着劣势与挑战。因此,如何发挥优势,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规避自身的劣势,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挑战成为下一阶段苏南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所在。

2.1发展先进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实力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力,必须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规模产业转化,鼓励企业对自主拥有、购买、引进的专利技术等进行产业化,推动更多的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提升。加速推进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采取研发的渐进或改进模式,还可以使苏南依靠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原先制造业发展的经验迅速地走上渐进式研发的道路,从而为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积累更多的经验,为最终苏南中小民营企业从渐进性研发到创新性研发的转变奠定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

(2)加速外来技术吸收消化。

紧跟新一轮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步伐,深入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科学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建立吸纳整合境外优质创新资源的新渠道、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利用境外创新资源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订。支持企业通过并购、专利购买。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提高技术攻关的组织程度,大力推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譬如常州规划提出到2015年,合作共建校(院)企联盟400家以上,通过校(院)企联盟将能够显著增强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2.2加速产业集聚,发挥规模优势

通过各类高技术服务园区的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增加企业关联,利用学习曲线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是推动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政府规划要求,可以按照以下路径发展苏南中小民营企业:

(1)提升发展高新区。

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集群的载体作用和资源节约利用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快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优化平台服务功能,加快研发和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打造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型核心园区。

(2)鼓励发展专业园区。

引导各类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彰显特色优势,苏南中小民营企业要重点发展通讯导航、金融机具、电子衡器、数控机床等嵌入式软件产品,提高装备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水平;重点发展金融、财政、住房、财务管理、信息安全、医院管理等领域的软件产品;突破信息增值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应用软件,发展网络游戏软件、大型数字动画软件、动画引擎、游戏开发工具软件。重点发展软件外包服务和工业设计服务,承接国内外软件开发,重点发展日韩外包业务,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同时兼顾国内外包业务。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形成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3)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区。

加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科技创业园建设,催生一批高科技产业新业态,促进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持续涌现。进一步加强园区资源整合,推动苏南中小民营企业服务内容和运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和孵化效率。加快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和管理。

2.3推动产业模式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发展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可以发展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善能够加强新产业间各部门的联系,提供更多必要的服务,为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现代工业和制造业已经广泛融入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分,对苏南中小民营企业与相关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有直接作用;二是现代市场营销服务不仅可以发现市场需求,还具有创造市场需求的功能,对于产业内企业开展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活动具有重大影响;三是现代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都是企业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将有力推动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四是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广泛应用了信息技术成果,是产业创新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3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3.1创造环境,加快技术引进

促进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关键就是要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事关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质量与发展潜力,因此政府应该在培育产业技术水平方面有所作为。

(1)加速技术引进,鼓励吸收创新。

积极发挥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相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对于外来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与再创新。对于苏南已经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更要注意向国际顶尖行列看齐,积极引进国际顶尖技术,实现突破。对于相对弱势的产业,也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努力吸收,实现跨越式发展。

(2)完善政策体系,创造创新环境。

政府应当通过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为苏南中小民营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3.2采取措施,鼓励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是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的灵魂,政府理应通过强有力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扶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实现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首先,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确保国家和省、地方出台的各项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位。强化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推进技术入股和参与分配。提高科技中介组织服务水平,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市场化和社会化。其次,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研制产业技术标准,加快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产品标准,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能力。

3.3创新模式,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采取有力政策,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幅度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进一步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

(2)引导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改革,增强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实施科技平台推进工程,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苏南应该继续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建机构、抓项目、引人才”,深入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的“苏南模式”,吸纳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与多所高校及中科院有关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引建一批技术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和成果转移中心。目前,关键就是要将取得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提升苏南中小民营企业的内在质量。

3.4积极引导,鼓励中小创新型企业发展

(1)放松束缚,创造中小企业发展宽松环境。

政府应当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以中小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

对于苏南的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更加如此,这些产业对于技术与管理的要求相对于初始资本的要求更高,是中小企业自由发挥的舞台。尤其是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其固有的特性也要求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参与,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因此通过相应措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对于促进苏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改革,提供中小企业融资高效途径。

政府应当通过有效政策与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发展融资担保,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通过拓展投融资渠道,支持更多的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发展壮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3)积极引导,保证中小企业发展健康有序。

完善政策体系,依据市场机制,利用宏观调控,规范中小企业行为,防止违反市场公平行为发生,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按照产业链要求,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技术转移和交易平台。启动中小企业创新工程,鼓励技术创新,培育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示范企业。

参考文献

[1]隋月娟.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建议[J].江苏商论,2010,(3):127128.

[2]吴皛婷.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4):227.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