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实证研究

2014-06-19 17:58杨钧苑小丰
宏观质量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强度差异科技

杨钧 苑小丰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目前R&D投入现状,并就其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结论表明:中国的R&D投入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还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R&D投入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影响最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R&D投入、提高R&D产出效益和加大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R&D投入;地区差异;经济增长质量

一、引言

R&D投入是指为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而进行的经费投入。新经济增长理论突破性地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把技术进步作为系统的内生变量,从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方面研究经济增长,把当今世界的经济增长归结为来自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增长,认为技术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粗放型发展方式,即通过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率”弊端不断显现,难以保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国经济面临的必然选择。当然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R&D投入视角,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目的是希望通过充分考虑各种要素对经济的影响过程来定量衡量R&D投入对经济增长所起作用的大小,从而为推动我国经济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保证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讨。部分学者基于R&D的内生式增长模型进行大量研究,普遍认为R&D投入水平的提高将加快经济增长(Romer,1990;Grossman & Helpman,1991;Howitt,1992)。Samuelson的研究认为技术、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和资本一起构成经济增长的四个基本要素,共同推动经济增长。还有部分学者认为R&D投入不仅会促进本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且有助于其他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提升经济体的生产率水平(Jaffe,Fogarty & Banks,1998;Jaffe,Trajtenberg & Fogarty ,2000)。

由以上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也为这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Coe & Helpman利用以色列和21个OECD国家1971-1990年的数据,发现国内和国外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Sakurai,Papaconstantinou & Ioannidis利用10个OECD国家数据,也得出了R&D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重要来源的结论。Lichtenberg的研究结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及其R&D支出几乎可以解释50%的国际生产力差异。

关于中国R&D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也是广大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范柏乃、江蕾、罗佳明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了科技投入与GDP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祝云、毕正操的研究认为,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劳动和技术,都会受到科技投入的影响,因此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吴林海、杜文献根据时间序列动态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国1991-2005年间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分析,表明中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凯、庞震利用不同样本区间的数据,对中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都表明两者存在正向的关系。此外,王维国、谢兰云从区域差异的角度,定量分析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中国R&D投入现状

(一)R&D投入水平逐年提高

由图1可知,在2000-2008年全国的R&D投入表现出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895.66亿元,到2008年增加到4616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提高5倍多;从增长幅度上看,总体上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0-2008年的8年间,分别增长了16.4%、23.5%、19.6%、27.7%、24.6%、22.6%、23.5%和24.4%。

图1中国2000-2008年R&D投入

(二)各地区之间的R&D投入存在显著差异

全国31个省区市之间的R&D投入尽管总体上保持了上升趋势,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的不同。从投入规模上看,如表1所示,以2000年为例,最高的北京R&D投入总额为155.7亿元,而最低的西藏只有0.2亿元,相差近799倍;到2008年,北京的R&D投入总额达到550.35亿元,增长了2.5倍,而西藏的R&D投入总额为1.23亿元,增长了5.15倍,双方之间的差距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仍然相差549.12亿元。从投入强度R&D投入强度是指R&D投入占GDP的比例,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一项衡量一国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上看,如表2所示,2000年全国的R&D投入强度为0.9,达到或超过的地区只有6个,不到全部地区的20%,最高的北京为4.93,而最低的海南只有0.15,相差近33倍;到2008年全国的R&D投入强度为1.47,超过或达到的同样是6个,北京最高为5.25,而最低的海南为0.23,相差近23倍,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来看,如图2所示: 2000-2008年,三个地区的R&D投入强度始终处于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R&D投入强度最高,平均为1.4,中部次之,为0.73,西部最低,为0.63;并且这种差距还存在着显著的拉大趋势,2000年西部与东部的强度差为0.61,到2008年这种差距拉大到0.8。

综上可知,无论从投入总额还是投入强度而言,中国的R&D投入都存在着显著的地区性差异。

四、模型构建

(一)理论模型推导

依据传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本文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基础模型,其函数表达形式为:endprint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目前R&D投入现状,并就其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结论表明:中国的R&D投入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还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R&D投入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影响最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R&D投入、提高R&D产出效益和加大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R&D投入;地区差异;经济增长质量

一、引言

R&D投入是指为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而进行的经费投入。新经济增长理论突破性地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把技术进步作为系统的内生变量,从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方面研究经济增长,把当今世界的经济增长归结为来自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增长,认为技术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粗放型发展方式,即通过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率”弊端不断显现,难以保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国经济面临的必然选择。当然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R&D投入视角,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目的是希望通过充分考虑各种要素对经济的影响过程来定量衡量R&D投入对经济增长所起作用的大小,从而为推动我国经济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保证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讨。部分学者基于R&D的内生式增长模型进行大量研究,普遍认为R&D投入水平的提高将加快经济增长(Romer,1990;Grossman & Helpman,1991;Howitt,1992)。Samuelson的研究认为技术、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和资本一起构成经济增长的四个基本要素,共同推动经济增长。还有部分学者认为R&D投入不仅会促进本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且有助于其他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提升经济体的生产率水平(Jaffe,Fogarty & Banks,1998;Jaffe,Trajtenberg & Fogarty ,2000)。

由以上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也为这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Coe & Helpman利用以色列和21个OECD国家1971-1990年的数据,发现国内和国外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Sakurai,Papaconstantinou & Ioannidis利用10个OECD国家数据,也得出了R&D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重要来源的结论。Lichtenberg的研究结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及其R&D支出几乎可以解释50%的国际生产力差异。

关于中国R&D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也是广大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范柏乃、江蕾、罗佳明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了科技投入与GDP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祝云、毕正操的研究认为,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劳动和技术,都会受到科技投入的影响,因此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吴林海、杜文献根据时间序列动态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国1991-2005年间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分析,表明中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凯、庞震利用不同样本区间的数据,对中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都表明两者存在正向的关系。此外,王维国、谢兰云从区域差异的角度,定量分析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中国R&D投入现状

(一)R&D投入水平逐年提高

由图1可知,在2000-2008年全国的R&D投入表现出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895.66亿元,到2008年增加到4616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提高5倍多;从增长幅度上看,总体上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0-2008年的8年间,分别增长了16.4%、23.5%、19.6%、27.7%、24.6%、22.6%、23.5%和24.4%。

图1中国2000-2008年R&D投入

(二)各地区之间的R&D投入存在显著差异

全国31个省区市之间的R&D投入尽管总体上保持了上升趋势,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的不同。从投入规模上看,如表1所示,以2000年为例,最高的北京R&D投入总额为155.7亿元,而最低的西藏只有0.2亿元,相差近799倍;到2008年,北京的R&D投入总额达到550.35亿元,增长了2.5倍,而西藏的R&D投入总额为1.23亿元,增长了5.15倍,双方之间的差距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仍然相差549.12亿元。从投入强度R&D投入强度是指R&D投入占GDP的比例,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一项衡量一国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上看,如表2所示,2000年全国的R&D投入强度为0.9,达到或超过的地区只有6个,不到全部地区的20%,最高的北京为4.93,而最低的海南只有0.15,相差近33倍;到2008年全国的R&D投入强度为1.47,超过或达到的同样是6个,北京最高为5.25,而最低的海南为0.23,相差近23倍,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来看,如图2所示: 2000-2008年,三个地区的R&D投入强度始终处于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R&D投入强度最高,平均为1.4,中部次之,为0.73,西部最低,为0.63;并且这种差距还存在着显著的拉大趋势,2000年西部与东部的强度差为0.61,到2008年这种差距拉大到0.8。

综上可知,无论从投入总额还是投入强度而言,中国的R&D投入都存在着显著的地区性差异。

四、模型构建

(一)理论模型推导

依据传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本文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基础模型,其函数表达形式为:endprint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国目前R&D投入现状,并就其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结论表明:中国的R&D投入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还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R&D投入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影响最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R&D投入、提高R&D产出效益和加大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R&D投入;地区差异;经济增长质量

一、引言

R&D投入是指为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而进行的经费投入。新经济增长理论突破性地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把技术进步作为系统的内生变量,从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方面研究经济增长,把当今世界的经济增长归结为来自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增长,认为技术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粗放型发展方式,即通过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率”弊端不断显现,难以保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我国经济面临的必然选择。当然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R&D投入视角,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目的是希望通过充分考虑各种要素对经济的影响过程来定量衡量R&D投入对经济增长所起作用的大小,从而为推动我国经济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保证经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讨。部分学者基于R&D的内生式增长模型进行大量研究,普遍认为R&D投入水平的提高将加快经济增长(Romer,1990;Grossman & Helpman,1991;Howitt,1992)。Samuelson的研究认为技术、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和资本一起构成经济增长的四个基本要素,共同推动经济增长。还有部分学者认为R&D投入不仅会促进本产业的技术进步,而且有助于其他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提升经济体的生产率水平(Jaffe,Fogarty & Banks,1998;Jaffe,Trajtenberg & Fogarty ,2000)。

由以上理论出发,实证分析也为这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Coe & Helpman利用以色列和21个OECD国家1971-1990年的数据,发现国内和国外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Sakurai,Papaconstantinou & Ioannidis利用10个OECD国家数据,也得出了R&D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重要来源的结论。Lichtenberg的研究结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及其R&D支出几乎可以解释50%的国际生产力差异。

关于中国R&D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也是广大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范柏乃、江蕾、罗佳明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了科技投入与GDP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因果关系。祝云、毕正操的研究认为,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劳动和技术,都会受到科技投入的影响,因此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吴林海、杜文献根据时间序列动态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国1991-2005年间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变量进行协整分析,表明中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王凯、庞震利用不同样本区间的数据,对中国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都表明两者存在正向的关系。此外,王维国、谢兰云从区域差异的角度,定量分析了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三、中国R&D投入现状

(一)R&D投入水平逐年提高

由图1可知,在2000-2008年全国的R&D投入表现出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895.66亿元,到2008年增加到4616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提高5倍多;从增长幅度上看,总体上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0-2008年的8年间,分别增长了16.4%、23.5%、19.6%、27.7%、24.6%、22.6%、23.5%和24.4%。

图1中国2000-2008年R&D投入

(二)各地区之间的R&D投入存在显著差异

全国31个省区市之间的R&D投入尽管总体上保持了上升趋势,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的不同。从投入规模上看,如表1所示,以2000年为例,最高的北京R&D投入总额为155.7亿元,而最低的西藏只有0.2亿元,相差近799倍;到2008年,北京的R&D投入总额达到550.35亿元,增长了2.5倍,而西藏的R&D投入总额为1.23亿元,增长了5.15倍,双方之间的差距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仍然相差549.12亿元。从投入强度R&D投入强度是指R&D投入占GDP的比例,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一项衡量一国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上看,如表2所示,2000年全国的R&D投入强度为0.9,达到或超过的地区只有6个,不到全部地区的20%,最高的北京为4.93,而最低的海南只有0.15,相差近33倍;到2008年全国的R&D投入强度为1.47,超过或达到的同样是6个,北京最高为5.25,而最低的海南为0.23,相差近23倍,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来看,如图2所示: 2000-2008年,三个地区的R&D投入强度始终处于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R&D投入强度最高,平均为1.4,中部次之,为0.73,西部最低,为0.63;并且这种差距还存在着显著的拉大趋势,2000年西部与东部的强度差为0.61,到2008年这种差距拉大到0.8。

综上可知,无论从投入总额还是投入强度而言,中国的R&D投入都存在着显著的地区性差异。

四、模型构建

(一)理论模型推导

依据传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本文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基础模型,其函数表达形式为:endprint

猜你喜欢
强度差异科技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