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姗姗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系,福建 泉州 362000)
改革开放后,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不断加深,福建省率先成为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的热点。泉州市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同时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民营经济集聚区。目前,泉州民营经济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泉州台商投资区于2012年1月21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定位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以成长为超千亿元新经济增长极为目标。该区自成立以来,区内民营企业总体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图1 2013年泉州台商投资区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数与民营企业数对比
2013年以来,在台商投资区新设立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区内民营企业却呈现逆势增长态势。目前全区共有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167家,民营企业1765家。据企业注册登记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区内新设立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10家,比2012年同期减少37.5%,新设立民营企业282户,同比增长41%。
图2 泉州台商投资区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数和民营企业数较2012年变化情况
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以纺织鞋服和机械制造为代表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全区共有纺织鞋服企业792家、机械制造企业321家,约占全部民营企业总数的63.06%。2013年,新设纺织鞋服、机械制造企业215家,约占新设立企业数的76.24%。
由于泉州台商投资区在地理和区位辐射上的独特优势,且近年来随着全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路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增强了民营资本在区内投资企业的信心,批发零售业的商贸企业经济户口数不断增多,2013年新设立商贸企业106家,同比增长32.7%。
图3 纺织鞋服、机械制造业占全部民营企业总数的比重
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民营企业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普遍存在企业研发投入少、技术力量薄弱、高层次研发人员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生产的产品档次普遍较低,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低成本。近几年来,在国际经济萧条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很多纺织鞋服企业放弃自有商标,转向贴牌加工,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来求生存,这使得该行业中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屈指可数,且明显受到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的冲击和影响。在机械设备制造业方面,除少数几家大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外,其余中小民营企业均以生产配套零部件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都比较低。而木雕行业则以小作坊式的生产形式为主,主要经营樟木、龙眼木等低档杂木,大部分产品工艺简单粗糙,多为仿制和复制有名的工艺品,拥有自主注册商标和专利设计的少之又少。
据泉州市劳动就业中心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企业员工节后返岗时间较往年推迟,用工缺口有9万人左右。缺工较多的行业依次为纺织鞋服、机械电子、陶瓷树脂、食品加工、服务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泉州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晋江、石狮等地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民营企业在企业知名度、用工制度规范、工资待遇和员工生活配套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区内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只能依赖本地区人口作为主要劳动力。而企业长远发展所需的高级劳动力,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富有管理经验的人才更是“一才难求”。
通常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向银行申请贷款;二是发行企业债券;三是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从目前台商区民营企业融资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向银行申请贷款和民间借贷的方式。事实上,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是较难从银行获得正常生产经营贷款以及外部扩张贷款的,而且企业规模越小,从银行贷款的难度就越大。所以,有些民营企业在拥有可盈利的项目,却因为筹措不到资金而难以启动的情况下,通常借助民间借贷来解决短期的资金周转问题。而民间借贷犹如一把双刃剑,虽然给企业提供了短期的周转资金,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但高息的合同也往往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有的企业难以支付到期债务,往往通过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拆东墙补西墙,并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自食苦果。
从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推动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来看,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放在了企业“纵向”发展方面,对企业之间的联系,即“横向”联合兼顾较少。由于台商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开发、高效率运作,区管委会按照“大招商”、“招大商”的思路和策略,侧重引进大型项目和企业,政策重“大”轻“小”,偏爱大企业,偏重对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小,这就使得中小企业规模的民营企业难以从中受益。
随着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迅猛兴起,人们对传统产业的发展前景曾普遍不看好,将传统产业称为“夕阳产业”。而实际上高新技术并不一定都只存在于高端产品中,传统产业下的中低端产品同样也可以高新技术化。
1.更新观念,寻求突破
台商区的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成本问题,片面地认为传统行业只能通过压价竞争,以低成本的方式盈利,严重忽略了企业开发能力的重要性,使得产品的价值一直无法提升。而事实并非如此,成都有一家名为艾民儿的皮革制品公司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但是该企业特别注重研发团队建设,大手笔重金引进法国、意大利的国际设计团队,专攻高端女鞋市场,致力于打造“行走的艺术”和中国自己的奢侈品女鞋。目前,该公司的高端女鞋,国内售价在2 000—4 500元之间,相当于一台平板电脑的价格,最贵的卖到2万多元一双。这个例子说明,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都有可能通过优化升级和对传统生产工艺创新实现华丽变身,跻身高端行列。
因此,台商区的民营企业应首先更新观念,放远眼光,不要过于计较眼前的微末得失。通过市场调研,找准自身定位,高薪聘请或自建研发团队,找寻企业创新的突破口。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企业应着力生产或引进多功能、高性能,并能体现环保意识的新型服装面料,同时聘请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设计团队参与服装款式的设计,紧跟服装市场潮流变化的步伐,力争有所突破。
2.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商业模式
如今,品牌化消费已经是全国尤其是城镇消费的主流,品牌战略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是细水长流的长期运作,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做一个特色品牌,也可以做单品品牌或者配套品牌等,不必拘泥于形式,更不能盲目跟风和抄袭。在创新商业模式方面,企业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品牌商业模式,例如服装行业中利郎的“中式简约”、柒牌的“情系中国心”等,将文化融入品牌商业模式中,以文化为支点,激发消费者深层次的需求,使其与产品的文化内涵产生共鸣。此外,也可以通过渠道来创新品牌商业模式,学习“海澜之家”以专供渠道的方式打造“男人的衣柜”,让仓储式的店铺遍地开花,成就品牌的迅速发展壮大。
由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民营企业所提供的工资待遇较低,住宿和工作环境也不尽如人意,有些企业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造成了劳动力的普遍缺乏,特别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吸引力。对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优化用工环境,提升城区和企业的吸引力。
1.企业应努力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工资福利待遇
企业应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为员工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做到环境留人。[1]适当地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提供必要的休息日或按规定支付员工的加班费,在春节返乡高峰期能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帮助,加强用工规范,保障劳动者权益,力求待遇留人。
2.政府应发挥职能,协助企业解决难题
政府要协助企业建立用工预测、预警制度,加强与劳动力输出地的区域合作,[2]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整顿,规范企业用工。同时,引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推行生产机械自动化,减少用工需求。在引进高级人才方面,应由政府牵头,充分利用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促成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合作,进行技术人才的开发与培养。[3]此外,通过建设人才安居工程,逐步解决人才的住房问题。
1.政府搭台,促进银企合作
目前民营企业在整体上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金融机构想放开贷款,但也面临着风险和束缚。这样的两难困境,需要政府的搭台唱戏,多加促进,让民企和银行之间的沟通能一步到位,省去中间的交易环节,降低民营企业的财务成本。金融机构在受理企业贷款申请时,首先要考评的是企业的实力和信用,这需要一个第三方提供信用考察的结果。如果政府部门,特别是民企落户区域的管委会,能够充当第三方对需要融资的民营企业进行一系列的考量,然后形成第三方意见,甚至提供信用担保,那么,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就会对民营企业融资更加有信心。[4]
2.借助小额贷款公司,解决资金难题
目前,台商区已成立了三家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办理小额贷款业务及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发展管理、财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对区内的民营企业而言,可充分利用被称为“草根金融”的小额贷款公司,它们具有手续简便、操作灵活,利息双方协商决定,资金借贷成本大大低于民间借贷等特点,能较快捷地解决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问题。
3.尝试引进融资租赁,减轻企业资金负担
融资租赁是指融资租赁公司依据承租人对出卖人和租赁物件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件后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并自行承担在租期内租赁物件的保养、维修等事宜。当租赁期满时,出租人可以半卖半送的方式折价将租赁物件卖给承租人,也可以不卖。融资租赁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省去购买机械设备的大量资金,只需花费少量的租金便可使用设备。
在西方国家,融资租赁已成为与银行信贷、资本市场并驾齐驱的三大金融工具之一,是继银行信贷之后的第二大债权融资方式,[5]而在我国仅限于一线城市较为常见。在福建省内的厦门已有近20家此类公司存在,但目前泉州只有一家晋江百业中兴(泉州)融资租赁公司。鉴于目前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占比较大,政府又正在积极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建议可以尝试引进融资租赁模式,为更多企业解决设备资金难题。
为更好地扶持和服务区内的民营企业,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发展环境全面改善,建议台商区政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民营企业开拓新市场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新材料、文化创意、软件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投资产业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支持民营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开拓物流和信息等服务领域新市场。此外,还应适时为民营企业提供考察交流的机会,不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家参与各种展会活动和经贸交流活动。
2.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对民营企业在区内设立综合型总部、职能性及其他符合条件的总部,实施开办补助、办公用房购置或租赁补助、经营贡献奖励、税费减免或返还等优惠政策。在区财政年度安排自主创新、挖潜改造、节能降耗等专项资金时能优先考虑安排民营企业。
3.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对获得“国家质量奖”、“福建省质量奖”、“泉州市质量奖”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的民营企业,由财政给予奖励。对拥有专利、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型的民营企业,优先安排入驻区内产业孵化基地,并享受相应政策。
[1]泉州制造业的用工短缺问题.道客巴巴[EB/OL].2008.http://www.doc88.com/p-901591366787.html
[2]刘飞.泉州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50-61﹒
[3]林跃鸿.泉州台商投资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9﹒
[4]金鑫.如何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N].扬州时报,2012-06-29.
[5]赵小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J].科技向导,2012,(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