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现代化宿命”与“老城记忆”

2014-06-17 13:57于洋
商周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王兵辽宁青岛

于洋

《都市历程》——亲历青岛城市变迁人物专访(一)

采访时间:2014年5月15日

采访地点:青啤地产总经理办公室

采访对象:王兵(青岛啤酒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从1989年开始,王兵,这位东北汉子便与青岛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命运替我选择了这儿。我1985年在南京航空学院读书,1989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青岛啤酒厂工作。”自此,从未想过“跳槽”的他一直工作生活在青岛。

“我事业的起步和发展,都离不开这里。”谈到这里,王兵笑了,风趣地说:“何况我爱人是青岛人,我是青岛的女婿。”

显然,对于青岛这座城市,王兵有着特殊的感情……

20平方米的“婚房”

初到青岛,王兵的日常生活轨迹就是车间、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可谓是“足不出厂”,这个城市似乎与他没有多大关联。

“说实话,当时一个人背着行囊来到青岛,没有家人,没有任何熟悉的人,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很长一段时间,生活足迹仅限于青岛啤酒厂区。朋友圈也仅限于单位的外地单身青年,因为,一到周末本地员工都回家了。”躺在宿舍的床铺上,王兵时常憧憬未来,万家灯火,哪一盏会是属于我的呢?事实上,每一个人在城市中行走的人都会想要有一个驻足的终点,家就是。

1991年,王兵结婚了,搬离了单身宿舍,住进了位于辽宁路的“新房”。那时,辽宁路的住宅大多是上世纪30年代的普通日式建筑,平面简单、体型变化少、砖木结构,在外装修上保持着青岛常见的花岗石勒脚,黄粒毛墙面,红瓦屋顶,一般二至三层。大多都是一楼门面从商,屋内配有木楼梯,二楼办公或居住。临街有一长方形或上部为半圆形的大门洞,连接门洞的直接就是通向二楼的木楼梯或水泥楼梯,上楼后有通向两侧房间的木式走廊或水泥平台。或者是进大门后,一侧为通向二楼的楼梯,一侧则通向里面由二层楼房围起、别具一格的四方形院落。

“有点类似于上海的石库门民居建筑。当时我住的房子下面是临街门面,从木楼梯上去,上面是小套二的户型,后面有个小院,中间一个天井、水龙头,厕所都在中间。这样的房子,原始的设计,是一家人居住,结构和现在的‘联体别墅相仿。但在那时,一楼是一户,二楼是两户,一间小房子不到20平方米,就是放张床,吃饭都要坐在床上一半。但是,当初大家生活条件都一样,住房都比较拘谨,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相比与那些小胡同的小房子、筒子楼里,住吊铺的家庭,这就算‘天堂了。”

诚然,在那个住房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年代,能够有个栖居之所已然不易。后来,单位的福利分房下来了,王兵一家人便搬离了辽宁路。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王兵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的故事只是青岛人民居住条件改善的一个缩影。

今非昔比

1993——2013年,这20年间,伴随着青岛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好,市民收入越来越高,居住品质与生活、消费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楼层高度来讲,上世纪的楼房多以多层为主,逐渐发展至后来的小高层,再到现在为节约土地而向高层建筑的转变,城市一直向上生长;从户型面积上来看,从上世纪90年代的六七十平方米的套二房发展到一百二三十平方米的套三房,业态越来越丰富,可供人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从建筑材料上来讲,如今使用的材料大多要求绿色节能。比如,现在的窗户都是塑钢的双层玻璃,而且玻璃是带镀膜的,能够防止紫外线,另外,还有隔热功能,即安全又绿色;从居住功能上来说,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人们对房子的居住功能都会提出越来越多的个人偏好,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它可以为我们“遮风避雨”的基本居住功能。

换言之,如今,房子已不仅仅是人们栖居的地方,不经意问它改变了一个城市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城市发展得太快了,很多长时间不去的老地方都已经不认识了,整个变了个样。”在王兵看来,城市高层住宅鳞次栉比,各具特色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与当年灰不溜秋的大杂院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现今的辽宁路,破旧过时的日式小楼拆除贻尽,代之而来的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落后的小型店铺的经营模式被抛弃,取尔代之的是专业化的大型商场。天幕城、电子信息城、百脑汇、颐中银街、颐高数码广场、中新商厦等大型商业项目占领了辽宁路。如今的辽宁路已华丽转身为青岛具备一定规模与特色的科技街。

“和20年前相比,如今的辽宁路已相去霄壤。老城变新,也更靓了,但那个最初心目中的地方却不见了。”不知从何时起,王兵开始怀旧了。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总会想起过去的老院和乡邻……

“晚饭后,女人们总是喜欢聚在一起家长里短,手中也不曾闲着,织着毛衣。而男人们有的摆下‘楚河汉界,有的打着扑克。”王兵点燃了一根烟,不无可惜地说:“当时我们左右隔壁经常串门、聚在一起聊天,谁家要有个柴米油盐什么的需要,敲个门就可以解决。但如今我们的生活圈子,一般局限在同事和相熟的亲朋好友,邻居认识的很少,何谈串门?现在邻居之间关系比以前疏远多了。”

其实,对一座城市的记忆和对一个人的记忆一样,我们怀念它是因为那里有我们的过往,有我们记忆深处的故事。与其说我们在怀念一座城市,一幢老房子,不如说,我们在诚挚挽留逝去的岁月。

“‘现代与‘古老二者从不矛盾”

王兵说,他做地产是半路出家,“之前一直在青岛啤酒工程公司。”从工程公司负责人到青啤地产总经理,身份的转变,让他更加留心城市的建设。

眼下,酒店、商业街、写字楼鳞次栉比构成了现代都市的标准面目。特别是近10年,在急速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的冲击中,一些城市急于想改变当时物质生活的困境,导致大体量、超高层等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在可用地少的情况下,城市多建高楼有助于解决人口密度高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提高效率,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建设新的高楼并不意味着就要抛弃旧的建筑。然而,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青岛老建筑面临着给“现代化”让路的宿命。对于这种一味以“高”、“新”为主题的城市风格并不符合王兵心目中理想城市的定义。

“时光是无法倒流的,倘若可以,相信很多历史悠久的老房子都不会拆。以辽宁路为例,如果当初保留下来,改造后出租经营,绝对是一个有厚重‘历史感的好客栈。”王兵表示,应当保护的不仅仅是优秀历史建筑,普通的历史建筑也应该保护,当然在尺度上可以宽松一些。

他认为,一座美好的城市,一定是“恋旧”的。在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背景下,那些依旧保存着“老城记忆”的地方才是人们向往的魅力城市。

诚如,外地人来青岛,更喜欢去老区,如八大关、大学路、黄县路一带以及中山路附近的天主教堂、劈柴院等地与老建筑亲密接触,可从未见过有外地人跑到香港中路与摩天大楼近距离合影留念,为什么?

“就好像树每长一年就会多出一道年轮,城市应该成为历史的空间载体,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但是,“恋旧”并不意味着减缓城市现代化速度。在王兵看来,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现代”与“古老”二者从不矛盾。举例来说,巴黎卢浮宫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就是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反观青岛,城市面貌的名片不能总是抱着德式、日式等历史遗留建筑不松手,而是要有新的具有城市特色的建筑出现。”王兵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兵辽宁青岛
王兵老师辅导的学生线描写生作品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Coherent Controlling Single Photon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in the Atom Chirally Coupled Waveguide System∗
辽宁舰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差一点
青岛明月申牌?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