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玺, 郭世民, 马克坚, 陆宇惠, 赵景云, 温 敏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223)
阿昌族[1]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3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阿昌族是云南人口较少特有民族,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因此阿昌族医药长期以民间的形式存在和流传,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记载和总结。其行医经验都靠师带徒口口相传,很多阿昌族的医药知识、特色疗法等并不成系统。同时,阿昌族大都与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和汉族为邻,很容易受到外来民族包括医药文化在内的知识渗透,所以其医药学的民族性比较模糊。
笔者对阿昌医“五观”诊断方法进行调查整理工作,基本了解了其方法和特点。阿昌医诊断方法因依靠师带徒口口相传,后者又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往往不同地区、不同师傅传承的阿昌医诊法理论和操作都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本人跟随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老阿昌医朱文光收集到的经验为主。现就阿昌医和中医在面部色诊上之异同,作初步论述。
云龙漕涧是阿昌族的发祥地,据史籍记载和《早陶墓碑文》的印证,阿昌族属漕涧境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于古代氐羌族群中的一支[2]。现在,漕涧坝子上阿昌族主要集中聚居在仁山村丹梯、赛初、广地和苗丹一带,仁德、大坪、铁厂等地也有分布。
历史上阿昌族治病都以本民族草医为主,其民间医药较集中在仁山村。现代阿昌医药传承主要依靠祖传和实践经验积累,并且从中选拔接受中医药、中草药知识技能培训。但阿昌医药无医药理论体系,临床医疗手段简单、原始,没有本民族特有的病名称谓。
在仁山村,有传承明晰的以李华凤(已故)弟子朱文光、李正春、李宗海、左志龙为代表的四代阿昌族民间医生[3],其中以朱文光运用祖辈传下来的医技医法最多。
望面色是医生观察人们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色与泽都是物体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现象,色显示色调的变化,而泽则是明度的变化。望面色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深浅,还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及其所在的脏腑经络,可以推测病情的进退顺逆,确定其预后。
阿昌医与中医在面部色诊中同样把面色分为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但阿昌医根据本民族体质特点、皮肤颜色、居住地区、饮食起居等,其面部色诊的色与脏腑对应的疾病和中医相比有差异,而且阿昌医的面部色诊较为简单。
阿昌医朱文光认为,面青:病情可能与肺、胃有关;面黄:病情可能与肝、胆有关;面白:病情可能与妇科流血、肾衰竭有关:面赤:病情可能与脾、胃、肾虚有关:面黑:病情可能与肝有关。
中医的五色主病,就是见其色而知其病,既要明其色,又要明其病,还要明其色与病之相应与不应。青色;青色内应于肝,为足厥阴肝经之本色。主寒、主痛、主气滞、主血瘀、主惊风等。青色主要由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滞所致。黄色:黄色内应于脾,为足太阴脾经之本色。主虚证、主湿证。多因脾失健运,气血不充;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停滞;或水湿蕴结脾胃,熏蒸肝胆;或胆汁瘀积肝胆;或感受疫毒等所致。白色:白色内应于肺,为手太阴肺经之本色。主虚证、主寒证、主脱血、主夺气。白为气血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或失血耗气,血脉不充;或暴吐暴下,阳气暴脱;或外寒侵袭,经脉收引等,皆可致面色发白。赤色:赤色内应于心,为手少阴心经之本色。主热证。赤甚为实热,微赤为虚热。黑色:黑色内应于肾,为足少阴肾经之本色。主肾虚、主寒证、主病证、主水饮和瘀血。肾为水脏,阳虚水饮不化,水气上泛;或阴寒内盛,血失温养;或肾精亏耗;或阴火内戕,或瘀血内停日久,均可见黑色。
阿昌医与中医在面部色诊的诊断方法中,除了五色相同,所对应的脏腑完全不同,见表1。
表1 五色相应比较
通过对以上中医与阿昌医面部色诊诊法比较,笔者认为阿昌医面部色诊由其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可以看做是现今阿昌医诊疗技术有别于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阿昌族医药学目前尚处于抢救、发掘、整理和研究阶段,并且阿昌族仅有语言,无文字,可供比较研究资料较少。虽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一些医药知识、独具特色的医技医法,但对生命运动的规律、疾病和健康的认识都还较为初浅,多停留在感性、零散的阶段,尚未达到理性阶段,因而没有医药理论。通过对面部色诊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中医与阿昌医在面部色诊上既有其相似的一面,也有其不同的地方,但总的来说是异大于同。
参考文献:
[1]刘江.阿昌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10-14.
[2]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阿昌族——云南特有民族百年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15-19.
[3]陆宇惠,左彪,赵景云,等.云南省云龙县阿昌族民间医药现状调查[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