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2014-06-17 07:52黄智胜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颈性供血白术

黄智胜

(广东省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病变导致椎动脉折曲与痉挛造成管腔狭窄,以致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证候群[1]。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自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经本院针灸康复科确诊为颈性眩晕的门诊病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30~50岁,平均年龄(40.1±3.5)岁,病程在1~12个月,平均病程为(6.1±2.5)月;西药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30~50岁,平均年龄为(40.3±3.6)岁,病程在1~12个月,平均病程为(5.7±2.5)月。2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青岛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的颈性眩晕诊断标准[2]:(1)有持续性头痛、头昏、耳鸣等症状,颈部旋转和后伸时出现一过性的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2)椎间孔后缩试验阳性,臂丛牵引试验阳性;(3)颈椎X线片检查有骨质增生,椎间孔缩小,有时可见椎骨移位及颈曲异常。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辨证标准制定[3],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4型。

1.4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30-50岁之间;(3)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按计划坚持治疗者。

1.5 排除标准 排除梅尼埃病、眼源性眩晕、脑动脉硬化、肿瘤所致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病症所致的眩晕。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组 基本方:丹参10 g,葛根10 g,川芎10 g,法半夏10 g,白术10 g,天麻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炙甘草6 g。随证加减,肝肾阴虚加熟地黄10 g,枸杞子10 g;风阳上扰加钩藤10 g,石决明15 g;气血亏虚加黄芪15 g,当归10 g;痰浊上蒙将半夏、白术改为各15 g。日1剂,加水400 mL,煎30 min,取汁200 mL,分2次分服,连续服用15 d为1个疗程。

2.2 西药组 给予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西比灵胶囊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H10930003,规格为5 mg×20粒),每次10 mg,每晚1次,15 d为1个疗程。

2组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药物和中医药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中药组与西药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比较分析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

3.2 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3]: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3.3 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 2组治疗前后分别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4 mL,用1:40烘干的肝素抗凝管摇匀,在4h内完成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测定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仪器采用采用上海 LIANG-100型血液黏度仪进行检测。

4 治疗结果

见表1、表2。

表1 2组治疗结果比较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

表2 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药组比较,△P<0.05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急慢性损伤导致颈项部肌肉韧带紧张、挛缩以及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或颈椎退变所致的失稳刺激椎动脉周围神经,影响大脑组织的血供,而出现眩晕等症状[4]。近几年的临床研究证明[5]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必然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患者可能由于颈椎病或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血流速度变缓,从而影响脑部供血,出现眩晕等症状。因此,一些学者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来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6~7]。

颈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都有阐述。《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眩晕”。朱震亨曰:“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曰:“丹溪则曰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它药”。《仁斋直指方》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的记载。从以上经文论述看,笔者认为痰、瘀是其发病的重要病因,感受湿邪,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饥饱无常,伤及于脾,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聚湿生痰,痰浊具有黏滞难去的特点,因而易阻碍气机,气机不畅,则血行不利,久而成瘀,痰瘀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发为眩晕。通过血液流变学的测定,也证实患者存在血黏度增高现象,而血黏度的增高正表明血瘀证的存在。因此,治疗上不仅要治痰,还须活血化瘀,并兼顾它证,采用自拟定眩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方中陈皮理气健脾;半夏降逆止呕,合用燥湿化痰;茯苓利水渗湿;白术燥湿利水共用健脾利湿;丹参、川芎行气活血化瘀;天麻熄风止眩;葛根可以鼓舞清阳之气上升;甘草调和诸药。随证加减,而诸证自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8~9].天麻、白术、陈皮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机体耐缺血、缺氧能力。白术降血糖、利尿、抗血凝,延长凝血酶原及凝血时间,同时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血液循环;法半夏对呕吐中枢有抑制作用;茯苓能降血脂、血糖;丹参、川芎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血栓、中枢镇静和提高脑细胞的抗缺氧能力的作用;葛根可以扩张血管,缓解项紧的症状。

本课题以血液流变学为切入点,观察自拟定眩汤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以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探讨相关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说明口服中药定眩汤,椎-基底动脉血流阻力减少,血液黏稠度降低,脑组织血液灌流量增加,局部微循环缺血缺氧的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使眩晕症状得以减轻。这可能是中药定眩汤治疗本病的机理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丽.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型眩晕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64-365.

[2]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3]ZY/T001~001.1-09,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4]纪清,陈平.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近期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34-735.

[5]刘书勇,苏丽婷.眩晕宁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199-200.

[6]李林生.浅论流变学与颈性眩晕关系[J].新医学导刊,2008,7(2):80-81.

[7]张栋.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探讨[J].中医正骨,2O07,19(6):62-63.

[8]方爱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7例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4):728-729.

[9]温燕,刘文辉.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7,13(3):21-23.

猜你喜欢
颈性供血白术
辣语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