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教养在路上

2014-06-17 03:11房欲飞
为了孩子(3~7岁) 2014年6期
关键词:行路桐桐游学

房欲飞

对小孩子而言,行路比读书更重要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很多人的成长来说,读书和行路可谓不可偏废的两条“腿”,其重要性无需赘言。然而,对小孩子而言,行路却比读书更加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我们在读书方面的理解力,往往受制于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孩子由于其生命历程展开还相对较短,阅历和体验较成人来说还相对局限,通过有意识地给他们提供行路的机会,可以让他们的生命体验与阅历得到更好的拓展,进而增强对读书的理解力;从书本中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又可以为行他们的行路提供更好的知识准备,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功效。

由于对“读书”“行路”心存上述认知,女儿桐桐稍大一点后,我便分外注意给她提供“行路”的机会了,从大约不到2岁开始放手让她跟奶奶去老家乡下小住,到前不久游历香港,几年的时间,小家伙的足迹已经遍及浙江、山东、山西、江苏、北京、福建、广东、海南、香港等很多地方,如果再算上在上海市内参观游玩的各个景点,小家伙的行路经历已经是很值得一书的记录了。

出行,丰富了孩子的生命体验

出行带给桐桐的成长也是日渐明显的,几乎每去一个地方,她的话语系统里都会多了那个地方的痕迹,画笔下的形象也随着表象素材的积累而日渐多彩:鼓浪屿的鸡蛋花、山西的菠菜面条、山东老家的雪、北京的全聚德烤鸭、苏州的太湖等,都因此跟她的生命具有了某种形式的关联。记得有一年从太湖回来,意犹未尽的小家伙就做了一本自制书,以太湖的经历为蓝本,编绘了一个小姑娘出游的画册。去年从鼓浪屿回来后,小家伙又多了一份光脚在沙滩上玩沙的生命体验,多次把这个场景编在她的故事里。每每看到小家伙的生命体验这样得到滋养,我都有种说不出的欣慰。

记得我小时候学地理,学到“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虽然脑子里记住了许多概念,考试也能考得很好,但因为不曾离开过农村的家门,头脑里根本无法组合出城市的形象,上海是什么样子,我绞尽脑汁也想象不出,也不知道书本上关于上海的那些知识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后来读大学时第一次走进省城,方才知道城市是那个样子的,读研究生时再到上海,融入了上海的生活,小学时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才渐渐纳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如果没有这份生命体验,那些知识即使背个滚瓜烂熟,对我的成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细节,让行路的功效最大化

为了让行路的功效最大化,我还尽量精心布局行路的每个教育细节,比如,这两年,我在家里给桐桐贴了一幅小地图,每次出行前,都会指着地图上那个地方的方位告诉她我们要去什么地方,还会让她在地图上找到去过的地方画上圆圈,这样,抽象的平面地图,就因为多了一份用脚丈量的体验而变得鲜活生动。

大约前年冬天,桐桐爱上了传统文化的绘本,尤其钟情一本关于灶王爷的故事,还听了关于门神的传说,为了让她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标本有更感性的认识,我决定寒假带她去外婆家。到了外婆家,桐桐看到了贴在传统的土灶前的灶王爷,贴在大门前的门神。故事里听到的东西现在亲眼看到了,小家伙很兴奋,很快她就发现原来灶王爷和门神还可以有不同的样子。我相信这些真实的体验,已经让她超越书本的局限!

不一样的“游学”和“特区”游

女儿的教养,不仅一直在路上,行路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从农村到城市,从游览自然风光到深度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桐桐的行路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得到的滋养也越来越多,过了这个寒假,我们又尝试了新的形式,那就是游学和“特区”游。

三亚的七天旅游中,安排了四天的游学课程,那几天,我和桐桐分别在不同的地方上课,我上成人的成长课程,她上青少年的抗挫力训练营,每天晚上分头回到宾馆,我们俩都是满满的收获。课程安排很紧,需要一定的耐力来坚持,但我们俩都乐在其中。课程结束后的三天旅游,又是不一样的感觉。避开上海的阴冷,南国的夏日气息浸润着我们,既是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又是领略椰岛风情的幸福时光。三亚的游学结束后,我们直飞香港,这是桐桐的第一次“特区”游,从飞机上感受到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三种语言开始,小家伙既有点小兴奋,又有点小紧张,但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陌生的地方,中西合璧的港式文明让小家伙见识了许多与大陆不一样的东西。迪斯尼乐园的各种奇妙体验让小家伙的童心世界得到了丰富的滋养,海洋公园里的环保意识教育别出心裁,没有鞭炮的春节让人印象深刻。都到了返回的时间,小家伙还恋恋不舍,直嚷着下次还要去!

在香港过春节的时候,我问桐桐:“你觉得上海过年和香港过年有什么不一样?”桐桐说:“我觉得两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虽然小家伙没有展开自己的答案,我听了还是很欣慰,在我的观念里,让孩子感知不同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养,只有能够欣赏和包容不同文化,才容易修炼出博大的胸怀。联想到小家伙因为几天的旅游对香港产生的好感,再想起但凡桐桐去过的地方,再次提起都会油然而生亲切的好感,我甚至因此获得一种领悟:孩子去过的地方越多,见识和生命体验也就越丰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也就越大,就会对越来越多的地方产生亲切感,那种“地球人”的感觉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增强。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获得这种“地球人”的意识,今后的世界,还会有战争和那么多狭隘的利益冲突吗?

猜你喜欢
行路桐桐游学
“情窦初开”的桐桐
反洗钱行路致远
桐桐学唐诗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行路不知难
我家的“和事佬”
西行路上(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