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心田
在我家里,从女儿还小的时候,我就一直坚持每天晚上读书给她听。孩子在遇到喜欢的书的时候,会多次要求大人读同一本书。通过反复倾听相同的故事,他们会想象出各种不同的世界。因此,只要孩子要求我读书给她听,我从不说什么“这次换本书”,而是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
能在头脑中进行充分的想象,对孩子而言,也就是理解了这本书。理解了这本书之后,孩子就会注意到别的书。因此,我曾多次给孩子朗读同一本书,就当是在反复学习,直至孩子感到厌倦。
我家之所以如此注重朗读和倾听,是有原因的。
在采访教育界人士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学习能力有两种。
一种是体现在考试分数中的“看得见的学习能力”,读写和计算能力就是属于这一种。
另一种是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力和专注力等“看不见的学习能力”。
孩子长大后,只有这两种学习能力兼而有之,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社会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看得见的学习能力”,就无法掌握“看不见的学习能力”;而没有一定的“看不见的学习能力”,要想进一步提高“看得见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困难的。那些缺少“看不见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即使在上大学之前非常优秀,就业之时往往也已经吃光了老本,成为一个不受任何企业欢迎的人。
再回到朗读和倾听上来。我认为,这种做法正是为这两种能力中“看不见的学习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边听一边想,就能掌握思考能力,还能从图书的文句中学会表达方法。孩子一边听,一边把眼前浮现出的风景和人物形象在头脑中描绘出一个看不见的世界来,这样就培养了想象力。听故事听得入神,也就有了专注力。
朗读和倾听可以由父亲或母亲来进行,但我认为,如果是父亲参与的话,效果是母亲的3倍。
与自幼陪在身边的母亲不同,父亲的声音更为新鲜,孩子的关注度会大不相同。其实孩子能够理解父亲一天下来已是疲惫不堪,因此,父亲回到家后还为自己朗读,会让孩子感受到父亲对自己强烈的爱。
此外,由父亲来朗读,可以进一步让图书品种富于变化。孩子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因此那些主人公因船舶沉没而被冲到无人岛,继而受到严重打击的故事,甚至可能让孩子因为害怕而不敢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一旁朗读的是父亲这一孩子眼中强大的存在,孩子也会愿意倾听。
父亲朗读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读完之后的一席谈话。例如《格林童话》,可以给孩子讲一讲故事所发生的德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昆虫记》则可以对孩子谈一谈近年来的环境问题。来自父亲这些鲜活的话语,无论是巧是拙,都会刺激孩子的心灵。
在那些孩子考上名牌初中的家庭中,不乏从倾听父亲朗读开始,继而跟着父亲频频去图书馆,从而对世界地理和日本历史产生兴趣的孩子。孩子到了能够认字的年龄,母亲和父亲有意识地为孩子朗读,会让孩子产生“读书有意思”的念头,从而养成读书的习惯,并开始对新闻事件表示关注。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培养出“看不见的学习能力”。
(摘编自《爸爸好习惯,孩子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