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圆圆
断续波电针治疗胃下垂疗效观察
杨圆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01)
断续波;电针;疏密波;胃下垂
电针作为电学和针刺有机结合的产物,治疗胃下垂的疗效确切[1]。但是针对电针波形对于胃下垂的研究不多见,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断续波对于胃下垂的影响,同时设疏密波电针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以期为临床此病的研究提供新的临床依据。
76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中胃下垂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5年。对照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2年。
中脘、气海、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百会。
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中脘、天枢穴直刺1~1.5寸,用捻转补法,针感放射至上腹部。得气后接电针仪,负极接中脘穴,正极接天枢穴,治疗组用断续波,对照组用疏密波,电量以患者腹肌有收缩和耐受为度。通电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 d,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透视检查示胃下极回升至正常位置。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钡餐透视检查示胃下极回升4 cm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钡餐透视检查示胃下极回升1 cm以上,或临床症状显著减轻,但钡餐透视检查未见改变。
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体征无变化。
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详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胃下垂是胃降低至正常位置以下,主要与胃膈和肝胃韧带无力、松弛以及腹肌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虽无“胃下垂”病名的记载,一般认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而致。
电针的作用机理在于机械与电流刺激触及机体的局部感受器,由刺激引起兴奋,发生冲动沿神经末梢或神经干传至神经中枢,中枢依照当时的机能状态产生一种调整机能,以克服机体原来不能协调的异常现象,从而获得治疗效果[3]。断续波是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出现的一种波形,其对机体不易产生适应,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其动力作用最强,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疏密波能够克服单一波形的缺陷,具有加强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的作用。本研究表明断续波对胃下垂患者的恢复确有显著疗效,且优于疏密波,为电针治疗胃下垂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临床证据。
[1] 张林昌,陈英红.电针治疗胃下垂82例B超变化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28.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08-509.
[3] 王红梅.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2): 100.
2014-02-25
杨圆圆(1989 - ),女,医师,硕士
1005-0957(2014)08-0760-01
R246.1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8.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