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偏振光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及其肌电图评估

2014-06-14 06:26卢祖能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年2期
关键词:偏振光面神经面瘫

何 松 卢祖能

Bell麻痹(Bell’s palsy)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年发病率为2/10万,占全部面神经麻痹的40%。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但妊娠妇女和糖尿病患者更常发生;无明显季节性[1]。Bell麻痹的病因不完全清楚,但愈来愈多的证据提示,膝状神经节中1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再活化可能损害面神经,至少在某些患者中可引起Bell麻痹[2]。

在Bell麻痹患者面瘫之前常先有或伴随有耳周疼痛。无力一般突然发生,但可能在数小时甚至1 d进展。可能引起味觉障碍、流泪或听觉过敏,这取决于病变部位。可能为受累神经支配的所有肌肉均瘫痪(完全性麻痹),或不同肌肉不同程度的无力(不全性麻痹)。临床检查面神经支配区域以外无异常[2]。根据急性起病、典型的周围性面瘫症状和体征可做出诊断。肌电图检测主要是面神经传导和瞬目反射,可评估面神经功能状况和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3~7]。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留有面肌痉挛及抽搐、病理性面肌联合运动及鳄鱼泪综合征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

常规治疗原则为减轻面神经水肿与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功能恢复。本研究旨在观察红外偏振光(infrared polarized light)治疗对不同严重程度Bell麻痹患者的疗效,并分析肌电图评估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月~2013年10月就诊于本科、按顺序连续登记的Bell麻痹患者共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3.5±14.9)岁,均符合 Bell麻痹诊断标准[1],病程1~8 d,平均病程(3.77±1.87)d。

1.2 方法

1.2.1 分组 运用 House-Brackman[8]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表1)将患者分为轻度(Ⅱ~Ⅲ级)和重度(Ⅳ~Ⅴ级)。将轻度患者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例;重度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例(表2)。

表1 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

表2 Bell麻痹患者严重程度分组

1.2.2 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及针灸、红外线、低频电刺激等物理治疗;试验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加用红外偏振光治疗(BPM-Ⅲ-2B型,北京波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将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的治疗头透照患侧茎乳孔区和星状神经节,照射量为强度80%,On3s/Off3s,每处照射8~10 min,每1次/d,疗程共24 d。

1.2.3 电生理检查 仪器为丹麦Keypoint,检查者固定。检测方法参照文献[3,4]。所有患者均进行面神经传导和瞬目反射检测,主要观察和分析面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以及及瞬目反射的R1潜伏期。均在发病后7 d首次行电生理检查,如患者病程超过7 d,则于就诊当日完善检查。治疗10 d后复查电生理检查。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运用Kolmogorov-Smirnov判断计量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偏态分布的数据采用P25、P75表示。两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计量资料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轻度患者的电生理检查 治疗前、后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的面神经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均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0 d后面神经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的差异均不明显(表3)。

表3 轻度患者的治疗前后比较(n=8)

2.2 重度患者电生理检查

治疗前、后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的面神经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均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0 d后面神经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均缩短(表4)。

表4 重度患者的治疗前后比较(n=10)

3 讨 论

急性发病的单侧面瘫的最常见原因是脑卒中和Bell麻痹。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特发性面神经受累所致下运动神经元型面瘫,无听觉或较广泛性神经疾病的证据,即所谓Bell麻痹[2]。

Bell麻痹确切的病因不明,有学者提出Bell麻痹的病因中约1/3由外伤、糖尿病、高血压病、子痫、Ramsay-Hunt综合征、Lyme病、肉瘤样病、Sjögren综合征、腮腺肿瘤,甚至鼻腔内应用流感疫苗引起;另外,无疹性带状疱疹病毒(水痘)所致的周围性面瘫类似与Bell麻痹,其发生率高达29%~34%[9~10]。

多数患者不经治疗可完全恢复,但恢复的时间不一,有些病例需数天,而另一些患者则需数月。起病时即有严重疼痛以及患者初诊时即完全性麻痹,提示预后不良——完全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恢复不完全,出现永久性面容损害或某些其他并发症也仅见于10%的患者[2]。

早在2001年,美国神经病学会发布的有关Bell麻痹“实践参数”(Practice parameter)指出,早期口服皮质类固醇可能对改善面神经功能有效,强的松+阿昔洛韦也可能有效,面神经减压手术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但上述的任何一种治疗方式均达不到足够的、强有力的Ⅰ类证据水平[9]。

2002年,Peitersen总结了“哥本哈根面神经研究”(The Copenhagen Facial Nerve Study)的资料[10]。为了解释没有经过任何治疗的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自然过程,将Bell麻痹和特发性麻痹当作同义词,并特指为病因未明的、急性、单一症状、一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5年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570例,包括1701例Bell麻痹和869例非Bell麻痹患者;其中116例有带状疱疹,76例有糖尿病史,46例为妊娠妇女,169例为新生儿;共观察到38种不同的病因。第一次就诊时给予相关检查,包括面神经麻痹的分级、麻痹的部位、味觉、镫骨肌反射、鼻泪反射和听-前庭检查。第一个月每周随访一次,接下来每月随访一次直到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或者随访1年。最初的检查显示30%为不全麻痹,70%为完全麻痹;随访显示85%的患者3周内功能恢复,剩下的15%在3~5个月恢复。遗留后遗症的程度,轻、中、重分别占12%、13%、4%;面肌痉挛和联带运动分别占16%和17%。其结论是,没有哪一种治疗包括强的松能够获得良好预后;使用强的松存在很大的伦理学问题,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其有效性;而且,欣快的副作用容易让患者产生激素治疗有效的错觉。

根据近期的研究以及循证指南,阿昔洛韦或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是否获益,还是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11~15]。面瘫发病后5 d内开始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强的松60或80 mg/d,口服3 d,以后7 d逐渐减量),可增加完全恢复患者的比率;3个月和9个月时完全恢复的几率显著提高[2]。

2012年[11]、2013年[14,15]的循证指南指出,对于新发的Bell麻痹患者,类固醇很可能有效,因此应该予以其治疗,这样可增加面部功能恢复的概率(两项Ⅰ类研究、A 级证据)(风险差12.8%~15%)[11]。对于新发的Bell麻痹患者,抗病毒药物与类固醇联合应用增加面部功能恢复的概率不超过7%[11]。由于恢复增加的可能性不大,除了类固醇之外可能还可以给予患者抗病毒药治疗(C级)[11]。如果打算给予患者抗病毒药治疗,应告知患者抗病毒药是否获益尚不确定。另外,即使获益,充其量也很小[11]。

虽然有关非药物治疗Bell麻痹的文献报道不少,也多提示有阳性结果,但也大多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更何况Bell麻痹本身有一定的自愈性,因此难以判断非药物治疗在Bell麻痹中所起到的作用。

Bell麻痹传统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Bell麻痹症和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面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红外偏振光治疗仪具有透照深,可扩张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并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促进炎症及渗出物的吸收等作用[16]。

其他辅助治疗方案,例如针灸(国内已有学者进行针灸了治疗面瘫的大型多中心RCT研究[17])、局部注射、高压氧、低强度激光[18]等方法亦有不同疗效,因此正确判断这类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对及时治疗及其预后尤为重要。既往评价面神经功能主要依靠House-Brackmann分级,但往往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因此本研究将神经电生理检查用于评价Bell麻痹患者疗效,寻求一种可靠的评估指标。多数Bell麻痹患者面神经传导检测主要表现为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延长,少数严重患者并伴有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减低,因此本研究采用面神经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来评价治疗方法对Bell麻痹患者预后的影响[3~5]。

本研究利用House-Brackmann分级将就诊的36例患者分为轻度患者及重度患者组,并在这2组中分别观察红外偏振光对2组患者的疗效。轻度患者中无论试验组、还是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面神经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均缩短;但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DML和R1潜伏期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而重度患者中治疗10 d后对照组及试验组的面神经DML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均缩短,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均明显,这说明红外偏振光对Bell麻痹患者预后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重度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茎乳孔区直接照射加患侧星状神经节照射的治疗方法,临床证明有较好的效果,且操作简单,患者无痛苦,无不良反应;肌电图评估可作为客观指标。

(何松现工作于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疼痛科)

1 吴 江.神经病学(八年制).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8-120.

2 Simon RP,Aminoff MJ,Greenber DA.Clinical Neurology(Chapter 5.Motor Deficits),7th ed.San Francisco: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9:118-120.

3 Lu Z,Tang X.Blink reflex:normal values and its findings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Chin Med J,1996,109(4):308-312.

4 卢祖能,曾庆杏,李承晏,等.实用肌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9-349.

5 刘 英,杨友松.面神经电图与瞬目反射在Bell麻痹中的应用比较.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3,12(1):19-20.

6 Schularick NM,Mowry SE,Soken H,et al.Is electroneurography beneficial in the management of Bell's palsy?Laryngoscope,2013,123(5):1066-1067.

7 Byun H,Cho YS,Jang JY,et al.Value of electroneurography as a prognostic indicator for recovery in acute severe inflammatory facial paralysis:a prospective study of Bell's palsy and Ramsay Hunt syndrome.Laryngoscope,2013,123(10):2526-2532.

8 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9 Grogan PM,Gronseth GS.Practice parameter:Steroids,acyclovir,and surgery for Bell's palsy(an evidence-based review):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Neurology,2001,56(7):830-836.

10 Peitersen E.Bell's palsy:the spontaneous course of 2500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lsies of different etiologies.Acta Otolaryngol Suppl,2002,(549):4-30.

11 Gronseth GS,Paduga R,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Evidence-based guideline update:steroids and antivirals for Bell palsy: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Neurology,2012,79(22):2209-2213.

12 Turgeon RD,Allan GM.Uncertainties around antivirals in severe Bell's palsy trial.Am J Med,2013,126(12):e31.

13 Berg T,Jonsson L.Peripheral neuropathies:corticosteroids and antivirals in Bell palsy.Nat Rev Neurol,2013,9(3):128-129.

14 Baugh RF,Basura GJ,Ishii LE,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ll's palsy.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3,149 (3 Suppl):S1-27.

15 Baugh RF,Basura GJ,Ishii LE,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ll's Palsy executive summary [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3,149(5):656-663.

16 王红杰,李耀纬,苏广玲,等.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Bell麻痹31例.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64-1465.

17 Xu SB,Huang B,Zhang CY,et al.Effectiveness of strengthened stimulation during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ell pals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MAJ,2013,185(6):473-479.

18 Rubis LM.Chiropractic management of Bell palsy with low level laser and manipulation:a case report.J Chiropr Med,2013,12(4):288-291.

猜你喜欢
偏振光面神经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部分偏振光分解的研究①
线偏振光振动合成矢量端点轨迹方程的推导
光纤传感测量液体折射率的方法研究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探讨偏振技术在汽车产业中的应用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