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辉 文 红 杨先梅 赵 红 黄国平
4.20芦山地震给灾区民众在情感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1],特别是对0~4岁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婴幼儿。先前研究表明地震等严重应激事件会导致其出现情绪、认知、行为等多系统症状,可能还会影响婴幼儿神经递质的分泌,甚至影响认知功能和大脑的发育[2-3]。 在汶川地震后,针对婴幼儿的营养问题研究较多,但对其情绪、行为异常反应的报道还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4.20芦山地震后1周、1月灾区0~4岁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灾后婴幼儿心理干预提供实践指导。
1.1 对象 震后1周、1月在芦山县城、龙门乡、清仁乡、双石乡等各个帐篷安置点对0~4岁婴幼儿的看护人进行调查和访谈。共调查107对,其中芦山县城38对(35.5%)、龙门乡52对(48.6%)、清仁乡5对(4.7%)、双石乡12对(11.2%)。婴幼儿男性59对(55.1%),女性48对(44.9%);平均年龄(2.12±1.18)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参考既往文献,自编婴幼儿症状评定量表[3]。内容包括睡眠不安稳、梦哭、梦魇、易哭闹、情绪不稳、感害怕、吸手指头、尿床、害怕黑暗或动物、黏住父母、畏惧夜晚、大小便失禁、便秘、说话困难、食欲改变、固定玩具、仪式性动作等16项症状表现,每项症状总分10分,0代表完全没有此项症状,10代表经常都有此项症状。分值越高,症状反应越严重。
1.2.2 调查方法 13名有精神病学、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救援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在调查对象中采用直接抽选法简单随机选择一名对象进行集体评分,评分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分别在震后1周及1月进行调查,均统一讲解调查目的、内容及方法,专人负责问卷回收、检查和逻辑校对。调查完毕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及时干预,必要时重点持续辅导。
在调查的16项症状中,除“吸手指头”、“尿床”、“大小便失禁、便秘”、“说话困难”外,其余12项症状震后1月评分较1周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震后1周、震后1月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分评分比较分)
注:震后1周、1月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评分比较,*P<0.05。
本研究发现,0~4岁婴幼儿震后情绪和行为反应明显,特别是震后1月达到高峰,应引起看护人和灾后心理干预人员的高度重视。刘斌志等[3-4]研究发现,儿童由于大脑言语表达等功能发育不成熟,其症状与青少年、成人不完全相同,如1~5岁学龄前儿童灾后典型的心理行为反应包括吸手指头、尿床、害怕黑暗或者动物、黏住父母、畏惧夜晚、大小便失禁或便秘、说话困难、食欲减退或增加等。本研究发现震后1周较明显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黏住父母,震后1月是睡眠不安稳,梦哭、梦魇,对突然的噪音或声音感吃惊,平时容易哭闹,情绪不稳定,对可能会引发回忆该事件的情境感到害怕,吸手指头,尿床,害怕黑暗或动物,黏住父母,畏惧夜晚,食欲减退或增加,固定玩一种玩具或物件。本研究与刘斌志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可能与地震强度、婴幼儿的年龄及性别构成,不同地域生活习惯等的差异有关。
本研究发现,震后1月0~4岁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比震后1周更为明显。一般而言,婴幼儿的情绪反应不会持续很久,然而,若其持续出现这些反应超过三个月甚至半年,则需要医学干预。而早期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则会降低情绪行为反应的严重程度、缩短持续时间。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是观察时间较短、调查样本相对较少。
[1] Momazeri A,Baradaran H,Omidvari S,et al.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Bam earthquake survivors in Iran,a population-based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05,11(5):4.
[2] 杨海波,白学军,陈宗阳.震后18个月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对情绪词的有意遗忘能力[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8):729-731.
[3] 刘斌志.地震后灾区儿童心理应激障碍表现及疏导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0):1153-1154.
[4] 杨先梅,黄国平. 芦山地震后1周0~4岁婴幼儿情绪行为反应[J]. 四川精神卫生,2013,26(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