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缺,指职官的额缺职位,而“肥缺”(或称“优缺”“美缺”),则是指能够得到较多收入的官职。因为收入的来路并不光明,肥缺不见于也不可能见于选官制度的规章。肥缺的存在体现了官场的腐朽性。
肥缺有利可图,庸贪之辈自然免不了对其追逐与钻营。奉天的东边道道员,掌握税务,时称“东三省第一优缺”,因而“谋此缺之人不知多少”。有个名叫宜麟的司官,本已经谋得个管盐务的山西省河东道道员,但贪心不足,又通过关系,钻营到东边道这个肥缺。云南的井盐盐务官、盐提举,属于肥缺,有个叫文源的京官,花钱捐纳得到职位,到任后“大发其财,居此官十年,宦囊充裕”。还有个叫琦璘的京官,艳羡地方官的收入,甚至变卖妻子的妆奁,捐纳而得知府。
在清代,不仅官员钻营肥缺,皇帝对肥缺也加以利用,在选官制度中本已偏重满人任职的同时,收入丰腴的肥缺职位成为其加惠私近之人的恩赐。粤海关、盐政以及江浙三织造官,或者定为内务府专缺,专门授予皇帝的私人奴仆——内务府包衣人;或者在确定人选时对他们有所偏向。崇文门监督、委员、帮办委员等等,主要任用旗人。户部三库的司官、库使,则全部定为满缺,只选用满洲旗人。工部四司的司官,满缺是汉缺的四五倍。税务官中的关监督,官缺数较多,在选任制度上特别规定任职一年就更换,还让京官中的所有司级官员都作為候选人。乾隆帝曾经讲:“税关关差之选,在京满汉司员人数本多,此等得项较优之差,自应令其均沾普及。”说白了,就是这种肥缺应该让大家利益均沾。另外,在所有候选司官的划分比例上,也是满人占优,是汉官的4倍。摘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