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姣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6)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校园里,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诸多好处,如在帮助大学生拓宽知识面,获取信息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如一些大学生沉溺于上网而耽误学业,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传播谣言、暴力信息,在网上随意说假话、骂人,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等,甚至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做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给自己的人生蒙上阴影。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信息辨识能力和自律能力,通过运用网络新技术,促进自身健康成长,成为当前高校必须关注的问题。
要结合当前网络教育实践,不断引入新的网络德育教育传播手段,高校要逐步普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开辟新的网络教育阵地,可尝试开设独具特色的学校网络教育课程,针对大学生群体在应用网络技术使用网站等方面,开展各种引导性教育。当前,一些高校虽然有内部网站,然而网站更新过慢,一些内容过于陈旧,且形式较为单调,根本不符合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需求,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对此,要做好大学生需求调查,打造校园网特色栏目,登载一些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和社会新闻,全力增强网站的吸引力。还要增强网站的互动性,通过设置论坛,与大学生开展双向交流与互动,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借助一些活泼生动的方式,宣传文明网络规范和网络法规,打造融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特色教育网站,传播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将网络道德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拓宽网络道德教育渠道,充分利用课堂、报栏、广播、电视、网站等方式,大力宣传文明上网规范,顺应大学生需求,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宣传活动,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大学生的是非观念,让其辨别美丑,尽快培养和掌握识别信息、筛选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要尝试将网络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课程,开设网络法规、文明上网和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组织编写一些网络素养教育校本教材,逐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网络观和责任观,确保其能够避免各种不良网络行为,抵制网络依赖,增强自律能力。
当前大学生缺乏相应的课堂网络教育,促进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可针对大学生上网不良行为设置专题课程,在思想道德课程中增设“大学生上网不良行为干预”、“社会问题关注”、“网络道德聚焦”、“大学生文明上网对策”等章节,也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增设“如何正确运用科技”等章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和信息科技,并正确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网络,引导大学生透过各种网络现象正确认识网络,学会如何文明上网和筛选网络不良行为。要将文明上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通过引入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为高校强化网络管理提供新的手段,要不断健全完善校园网络信息过滤监督和防范的长效机制,引入各种先进的技术防范措施,建设一支技术水准较高的队伍,提高对网络安全的应急处理能力。高校要重视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组织一批精干力量展开信息技术攻关,通过打造信息技术“防火墙”,全力防范各种不良网络信息的侵扰,防止网络污染。要不断强化与网络管理部门的沟通及协调,建立共同检测联动机制,研究和开发一些先进、有效的网络检测过滤软件,彻底屏蔽暴力、黄、毒、赌等方面的网站,对大学生上网时间进行限制,将不良信息彻底隔绝在校园之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洁净的网络环境。
要经常调查校园内部的各种网络舆情动态,及时把握一些大学生中间倾向性较为明显的问题,定期对校园内部的网络安全保护系统和防范系统进行更新,及时检测一些网络信息,确保对一些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和严格控制,确保其不在校园网络上扩散。结合当前校园网络的特点,要特别抓好聊天室和论坛的监管,可通过各种先进跟踪手段,强化信息的实时监控,确保各种上网信息都能留下痕迹,并随时可以查询,为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网络教育和实施防范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高校在大力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和积极倡导网络道德、文明上网的同时,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把握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各种网络道德监管和约束机制,借助监管调控机制和法律手段确保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施。如可以制定 《大学生文明上网条约》、《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违反网络道德处罚规则》等规章制度。同时,要积极发挥舆论的作用,对一些随意侵犯别人隐私、谩骂、攻击别人的行为进行阻止,对一些散布暴力、黄、赌、毒信息的行为进行惩戒,从而在整个校园内部营造浓厚的扬善惩恶、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氛围。
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极其丰富,然而不良信息也较多,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往往处于失落和苦闷状态,就会借助网络排解和发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自制力的缺乏,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要将网络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创造条件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高校要顺应这种趋势,经常开展一些符合大学生心理个性需求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公益活动等,在丰富大学生阅历和人生体验的同时,减少其上网时间,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能力,培养大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陶冶其情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互动的氛围,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痴迷,引导其正确对待网络,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方面的数据调查和统计,结果证明:当代大学生很少了解网络法规和上网道德规范,网络作为虚拟性和隐蔽性较强的环境,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存在暴力、色情、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只有培养大学生遵守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增强其文明上网的意识,才能增强其抵抗力和辨别力。高校必须不断强化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开设专门的网络法规课程,借助对一些违反网络法规案例的分析,通过现身说法,让大学生感知违反网络法规的巨大危害和对自身成长的阻碍。同时要组织大学生在校园内部开展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宣传活动,在开展普通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借助宣传过程让大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的网络“上瘾”心理从本质上看属于病态心理的范畴,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后,不是将网络当做一个虚拟世界,往往希望通过网络途径寻求安慰和寄托,认为网络可以解决其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网络依赖,久之就会形成心理健康问题。对此,高校要对大学生定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采取各种心理干预手段,通过运用医学和心理学的方法,逐步让大学生摆脱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牵涉多方面问题,必须借助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高校要全面把握网络不良行为的特点及严重危害,积极承担起引领网络文化方向的使命和责任,创新教育引导思路,全力弘扬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丰富网络教育手段,引入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努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全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重道德、守纪律的复合型人才。
[1]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张光慧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3]李正良,李大立.论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3,第12卷(1).
[4]陈克,黄晓梅.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新动态与引导研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第26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