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光,彭 飞,江海旭
(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 大连 116029)
海洋产业是吸纳就业率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部门的增加,促进了海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的数量逐年增长。当前研究海洋就业主要从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1]、海洋产业就业效应[2]和海洋产业就业弹性[3]等方面。本文侧重分析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所具有的优势与特征,並在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方面与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进行对比分析。
2010年我国15~64岁劳动人数为99 256万人,其中涉海就业人员3 350.8万人,占全国人数2.5%,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数的3.4%。2001年我国15~64岁劳动人数为89 849万人,其中涉海就业人员2 107.6万人,占当年全国人数1.7%,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数的2.3%。2010年比2001年增长了1.1个百分点。其中各省区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在涉海就业人员占当地劳动年龄人员比例上,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以及天津市、上海市是较高,尤其是海南高达20%(表1)。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由2001年的9 51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 572.7亿元,增加了3.2倍。同一时期我国GDP增长了2.7倍,海洋产值增长率高于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十年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呈现出稳中有涨的态势,由2001年的8.68%增加到2010年的9.86%。2010年比2001年增长了1.18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既能扩大自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更能刺激其它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表1 2010年中国涉海就业业人员地区分布Tab.1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employee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China(2010)
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海洋新兴产业的增加,涉海就业占沿海地区就业比重有了提高。涉海就业人口从2001年的2 107.6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3 350.8万人,2010年新增就业80万人。其中,广东省涉海就业人员规模增长最大,2010年就业人员达到约803万人;河北涉海就业人员最低,仅约92万人。
涉海就业人员占沿海地区就业人员比重由8.1%上升到 10.1%,增长了2个百分点(表2)。从各地情况看,福建、上海、海南、天津涉海就业比例相对较高,达20%以上;江苏、河北、广西相对较低,涉海就业比例不足5%。
不同产业类型对就业的带动存在差异。2010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约1 142万人,对就业贡献较大的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分别吸纳就业553万人、124万人、80.7万人。就业增长最多的行业是海洋渔业,增长最小的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可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依然明显(图1)。
表2 中国沿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情况Tab.2 Marine employees in the coastal provinces of China
图1 海洋产业就业部门差异(2010)Fig.1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employment departments of marine industry(2010)
1.4.1 海洋产业就业人均增加值提高
全国的从业人员人均海洋产业增加值:2001年为53 631元,2010年提高为141 725元,年平均递增11.4%(表3)。通过分析从业人员人均海洋产业增加值,可以进一步理解海洋产业的实质。那就是人均海洋产业增加值越低(劳动生产率),这个海洋产业的劳动密集度越大。
1.4.2 沿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均海洋生产总值提高
各沿海地区涉海洋就业人均海洋生产总值有所提高且差异明显,2001年全国从业人员人均海洋生产总值为45 062元,2010年增长到118 099元,增长了2.6倍,其中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均在10%以上(表4)。
表3 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就业人员人均海洋产业增加值Tab.3 The marine economic value added per capita of in the marine industrial sectors in China′s coastal provinces
表4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与涉海从业人员Tab.4 The gross marine economic value and ocean-related employees in the coastal provinces of China
从海陆经济产值和海陆经济就业构成可以看出,海洋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海洋产业就业比重也相应提高。从表5中可以了解我国近十年来海陆产业构成和海陆产业就业构成。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2001—2010年十年间,中国海洋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不断增加,而且增长率也快速提高,全国海洋产业就业从2001年的0.59%增长到2010年的1.32%,增长翻了一番多。全国海洋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由2011年的8.71%上升到2010年的9.86%。海洋产业比陆域产业更具有就业吸纳潜力。
表5 中国海陆产业就业结构Tab.5 The sea-land industrial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China
沿海省市中海洋产业占GDP比重最高的是天津,其比重为32.5%,海南、上海和福建海洋产业比重达到20%以上,山东、广东省、辽宁和浙江四省份海洋产业比重10%以上;江苏、广西和河北三个省份的海洋产业比重低于10%(表6)。从就业比例来看,全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高的是天津市,所占比重达到32.5%;海南和上海海洋产业就业人口比重20%以上;福建、辽宁、广东和浙江四省份比重在10%以上;山东、江苏、广西和河北四省份最低,比重在10%以下。说明沿海省市中天津、海南、上海的海洋产业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已经具备较大优势。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增长具有直接影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加快,往往意味着海洋就业的增长加快。反之,如果海洋经济呈负增长,意味着海洋就业减少[5]。优化海洋产业,加快海洋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将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持续有效增加。近年来,我囯海洋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伴随着各产业部门产业规模的绝对扩大,各部门就业吸纳就能力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表6 中国沿海各省区海陆产业就业结构(2010年)Tab.6 The sea-land industrial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the coastal provinces of China
计算海洋产业及陆地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度,可利用公式C=V1/V(其中:C为某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V1为该产业的就业增量,V表示同一期间全社会的就业增量)。海洋产业对全国就业增长的贡献度,着眼于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关系,即分析海洋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多少个就业岗位。海洋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创造的就业岗位=年增加就业人数/GDP年均增长率[2]。
2001—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7.15%,海洋产业就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80万人,据此推算出海洋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创造就业岗位4.66万人。表明近十年间,海洋产业迅速发展对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2.4.1 海洋产业就业弹性
传统经济学的研究,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约能带动120万人的就业。在经济转轨阶段,第二产业比较发达时,这个情况比较适用。但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在调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就业人数和GDP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与以往有较大不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曾做过一个测算,中国“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4,“十五”时期就业弹性系数为0.12,2008年为0.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能带动80万个就业[6]。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量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具体到海洋产业就业弹性,则指海洋各产业产值的增长率每改变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大小。其公式为: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越强;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越弱。分析海洋产业就业弹性,尤其是与陆域产业就业弹性的比较,可方便观察海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拉动的相对能力和优势。从表7中可看出我国海陆产业就业弹性比较[3]。
表7 中国海陆产业就业弹性比较(2000—2009年)Tab.7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comparison of sea-land industry in China(2000-2009)
由表7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海洋产业就业弹性为0.21,说明海洋产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能引起就业增长率增加21个百分点;而全国和陆域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仅为0.045和0.042,低于海洋产业就业弹性,说明目前海洋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要远大于陆域产业。从海陆产业就业弹性的对比来看,沿海地区的就业弹性较全国就业弹性要高,表明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2.4.2 海洋产业就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整个产业中,某一部门的产值比重与该部门劳动力比重之间的比率,即比较劳动生产率=(某部门产值/各部门总产值)/(某部门劳动力/各部门总劳动力)。这个指标反映了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相对变动关系[7]。比较劳动生产率为1时,表示1%的就业人员创造1%的GDP;若小于1,则表明1%的就业人员创造不到1%的GDP,该数值越小,表明比较劳动生产率越低。从表8可以看出,全国比较劳动生产率是0.98,也就是说,1%的海洋产业从业人员创造了0.98%的GDP(已接近1%)。低于1%是因为我国除了沿海地区,还有非沿海地区。从省际差异来看,沿海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河北省,达到2.35,也就是说1%的海洋产业从业人员创造了2.35%的GDP;江苏、山东和广西三省指标值超过1.5;浙江、福建、上海、广东和辽宁五省市指标值在1~1.5之间;唯有海南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比较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说明了我国海洋产业的效益,整体上高于陆地产业,海洋产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增加(表8)。
表8 中国海洋产业就业比较劳动生产率(2010年)Tab.8 The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 of national marine industrial employment(2010)
目前世界海洋国家中,按海洋产业就业人数统计,2001年中国为7 190 000人;加拿大2000年为151 968人;澳大利亚2003年为253 130人;美国2004年为2 323 904人;法国2005年增为502 977人;英国2005年为1 139 725人;日本2000年为7 440 679人(按A类产业统计为765 782人)[8]。从不同年份的对比中,只有中国、日本、英国和美国海洋从业人员超过百万人,其他国家只有几十万人。
3.1.1 中国海洋产业就业及构成
自2006年起,中国主要海洋产业按12个生产部门统计,其中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造船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大。海洋产业就业也具有相应的结构,主要海洋产业就业部门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其就业比重均超过10%(表 9)。
表9 中国海洋产业产值及就业人员构成(2010年)Tab.9 China′s marin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employees(2010)
3.1.2 加拿大海洋产就业
加拿大海洋产就业以海洋渔业最高,约占30%,与其他国家不同,加拿大划分海洋产业时把政府服务业划分在内,其就业比重高达18.5%。海洋运输业和海洋制造业的比重达16.6%和 14.4%(表 10)[9]。
表10 加拿大海洋产业部门的总产值和总就业(2000年)Tab.10 The total output value and employment of marine industries in Canada(2000)
3.1.3 澳大利亚海洋就业
在2003年海洋产业从业人员大约有253130人,占澳大利亚全部产业从业人员的3.5%。从表12中看出,海洋旅游业从业人员最多,从业人员190 620人,占海洋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75.3%,约占四分之三(表11)[10]。
表11 澳大利亚海洋产业部门的总产值和总就业(2003年)Tab.11 The total output value and employment of marine industries in Australia(2003)
3.1.4 美国海洋就业
美国国家海洋委员会在其发布《国家海洋政策执行计划》中指出,海洋与海岸为美国提供了数以百万的就业岗位,每年都会通过旅游业、海上游乐业、商业捕捞、海洋能源、航运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国民收入[11]。
2004年,海洋生产总值为265亿美元。产业构成:海洋运输业占20%,海洋渔业占5.3%,矿产业占14.2%,造船修船业占7.9%,旅游与休闲业占50.3%,建筑业占2.3%(表12)。其中,旅游与休闲业占主要地位,由于旅游与休闲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同期的就业增长率比国家经济就业增长率快两倍,但同时也是由于海洋经济的增长集中在旅游与休闲业上,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约占全增长率的50%[12]。
2004年,海洋经济为美国GDP贡献了1 382.4亿美元以上(表12),提供了232.4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对就业和GDP贡献最大的行业是旅游与休闲业。创造了17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即占就业总数的75%,其他的五个行业刨造了25%的就业岗位,但GDP的贡献率达到49%。这些差别揭示了海洋经济的两大重要特征。
表12 美国海洋产业产值及从业人员构成(2004)Tab.12 The marine industrial output value,employees and compos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2004)
各国的海洋产业与海洋就业构成具有同构性的特征,尤其体现在海洋渔业、港口与海洋运输和滨海旅游业方面(表13)。海洋产业与海洋就业构成具有同构性具有必然性,广大海洋的海水具有流动性,海中的鱼类资源具回游性和再生性,各国的海洋中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各海洋国家都有漫长湾曲的海岸,宜建设不同规模的港口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各囯的海滨与海岛,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景点众多宜于发展海洋旅游业。多数国家海洋第三产业比重高于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表14),主要是海洋旅游业有较高的比重,从事海洋旅游业人员较多。海洋第二产业在各国相对比重较低,尤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时间还短,还未形成产业化,因而从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表13 各主要海洋国家的海洋产业就业人数表Tab.13 Marine industrial employment in the major marine countries
表14 各主要海洋国家的海洋三次产业就业构成(%)Tab.14 The employment composition of three marine industries in major marine countries(%)
海洋产业的发展以沿海地区为主要的依托空间,这种区位优势本身就对劳动力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引力区,在此具备吸纳劳动力的内在动力。
沿海地区是海洋产业发展的空间基地,人口具有向沿海地区集聚的规律,并且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这一集聚趋势表现得越为明显。中国近十几年的发展已表明,中西部地区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流动,沿海地区已吸引了上亿内地劳动力。
十八大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海洋战略。海洋是国家繁荣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后备空间,开发蓝色国土、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丰富的海洋资源不仅在解决食品、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上能做出较大的贡献,并可以创造较大的就业空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28.36%的速度递增,超过了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均速度。到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达39 572.亿元,占全国GDP的 9.86%,年平均发展速度为 17.15%。全国GDP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5.5%。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快于全国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也快于陆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由于受市场容量的限制,就业岗位有一定局限。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开拓新的产业,创造新型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扩大劳动力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
20世纪60年代以前,海洋产业主要是渔业、盐业和运输业;进入90年代,随着新技术的产生,新兴海洋产业不断出现。当前,新兴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水养殖、水产深加工、海洋化工、滨海旅游、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矿产、海洋服务、海洋油气、海洋工程建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等,而且这些产业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在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推动力量的同时,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吸纳劳动力提供条件。
海洋产业之间相关程度高,既有前向关联,又有后向关联。发展某类海洋产业,可以促进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例如,海洋石油工业的兴起,会影响和推动钢铁、冶金、土木工程、造船、运输、化工、机械、仪表、电子、深海工程、海洋调查、盐业、海水淡化、海洋能发电等产业的兴起,同样会影响和推动一系列工程技术的发展。同样,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与陆域相关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通过生产要素流通建立。因而可以增加就业空间的机制。
[1]栾维新,宋薇.我囯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4,23(4):529-533.
[2]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1258-1263.
[3]刘国军,周达军.海洋产业就业弹性的比较优势与实证分析[J].国渔业经济,2011,29(6):142-149.
[4]崔旺来.海洋经济时代政府管理角色定位 [J].中国行政管理,2009,294(12):55-57.
[5]尹晓宇.不会引发就业大幅放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4-16.
[6]蔡舫,都阳.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J].经济研究,2004(9):18-25.
[7]黄挺顺,朱毅芬.福建省第三产业就业状况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2-14,26.
[8]何广顺.海洋经济统计方法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9]Canada′s Ocean Industries: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1988-2000[EB/OL].http://www.dfo-mpo.gc.ca/communic/statistics/oceans/economy/contribution/part3_e.htm,accessed 20/03/2005.
[10]The Auen Consulting Group.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Australia′s Maline Industries[R].The Allen Consulting Group Pry Ltd,Australia,2004.
[11]伊民.美国正式发布《国家海洋政策执行计划》[R].中国海洋报,2013-04-25(4).
[12]Colgan C S.Measurement of the ocean and Coastal Economy:Theory and Methods[R].Edmund S Muskie.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