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扎尔巴耶夫:这样一个哈萨克人

2014-06-11 11:17赵宇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21期
关键词: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

赵宇

起初,人们忽视你

然后,人们嘲笑你

接着,人们反对你

最后,你赢了

印度圣雄甘地的这句名言,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座右铭。

22年前,冷战阴云未散,正是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倡议“建立一个全亚洲范围的地区性安全合作组织”,遂有今日亚信。

而那时,未满周岁的哈萨克斯坦,刚刚从苏联解体的瓦砾堆中起身。工业产值下滑50%,农业生产萎缩三分之一,交通物流锐减三分之二,贷款利率超过400%。不到2000万人口中,200多万人陆续离开。

在270余万平方公里、世界面积第九的广阔国土上,140个民族共处,1400枚核弹头等待处理。

从天而降的独立,带来了空前的自由,也伴生着巨大的痛苦和危机。

纳扎尔巴耶夫在国家独立后顺承总统之位。经历过全民公决延长任期,经历过三次连选连任,如今将近74岁的他,担任总统的时间和这个国家的历史等长。

这位个子不算太高却体格健硕的哈萨克人,跟笔者合影时昂首挺胸,双手微微外扩,隐隐透出摔跤手般的压迫气势和笃定气质。

你好,年轻的国家

哈萨克斯坦——我的血肉,先辈的家园

人民终于摆脱了桎梏

你好,年轻的国家!

纳扎尔巴耶夫亲笔写下这样的诗句,献给刚刚独立的哈萨克斯坦。然而,这个国家的独立原本并非来自民族自决。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当时,苏联摇摇欲坠,远在南部边陲的中亚国家,被屏蔽于所有重要决策之外。

愤怒、寒心、惶恐,中亚国民感到无尽的黑暗已然降临。此时的哈萨克斯坦,基础设施陈旧不堪,经济体制失衡畸变,通货膨胀高居不下。

牧民的儿子纳扎尔巴耶夫,冶金工人出身,此时已从政20余年,担任哈萨克斯坦最高领导人已一年多。苏联解体前,纳扎尔巴耶夫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这在森严僵化的苏联官场属于大忌,然而精明实干、长袖善舞的他却仕途顺畅。

作为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总统,他亲率法律专家制定新宪法,化解议会和政府的矛盾,与俄罗斯、中国等所有周边国家成功划界。

面对企业大面积生产停滞,纳扎尔巴耶夫果断地分阶段推进私有化进程。那个年代,国民经济全面转型毫无经验可循。在摸索实践后,他大胆决定,将包括矿山开采、化学和冶金企业在内的大型经济实体的管理权,交给有经验的外国公司,然后将这些企业私有化。

对这种看似“饮鸩止渴”般的疯狂行为,“贱卖祖国”的指责不绝于耳。然而,当大量外资持续注入、先进技术广泛应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之后,一大批瘫痪的企业起死回生,经济活力稳步恢复,社会秩序从混乱走向安定。

随着国力增强,涉及国计民生的核心行业企业控股权,逐渐被哈方收回。

“今日哈萨克斯坦”通讯社社长库瓦托夫告诉笔者,纳扎尔巴耶夫哲学观的坚韧度令人吃惊,他常常能在最黯淡最绝望的时刻,找到扭转局面的“金钥匙”。

我们不想爬得多高,只想平静地生活

104个SS-18洲际弹道导弹,约1400枚核弹头,40架图-95MS战略轰炸机,240枚巡航导弹——仅次于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的世界第四大核武器库,是苏联留给哈萨克斯坦的一笔恐怖的遗产。

此外,哈萨克斯坦拥有能够自主指挥战略核系统所必需的所有军事设施,以及核武器生产和实验的整套工业体系。

对于这笔遗产,纳扎尔巴耶夫喜欢引用哈萨克斯坦的一句俗语:受之是魔,弃之是宝。

他曾告诉笔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要作出放弃这些“超级武器”的决定并不容易。

如同“魔戒”的恐怖力量,藉由这些武器成为地区超级大国的梦想,对于部分哈萨克官员和民众极具诱惑力,否则“我们将变成一个无人关注的第三世界弱国”。

大量的质疑,令人筋疲力尽的论证和反证,关于幸与不幸、拥有和拒绝的激烈争吵——最终,纳扎尔巴耶夫的决定是:弃核!

1992年5月,独立不到半年的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关于不扩散和逐步拆除、运出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里斯本议定书》,宣布全境为无核区。由此,哈萨克斯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自愿放弃核武器库的国家。很快,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加入其行列。

纳扎尔巴耶夫回忆说:“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我们不想爬得多高,我们只想平静地生活。”

从“苹果城”到“白色坟墓”

1997年12月10日之前,哈萨克斯坦的首都是阿拉木图。这座因盛产苹果而别称“苹果城”的都市,位于天山外伊犁阿拉套山脉的北坡丘陵地带,风景迷人。

1994年7月,纳扎尔巴耶夫在议会会议上首次公开提出建议:将首都迁至北部小城阿克莫拉。

阿克莫拉哈语意为“白色坟墓”,靠近西伯利亚,冬季气温常常低于零下40摄氏度,城市周围沼泽遍地。

纳扎尔巴耶夫既有前瞻远视的“鹰眼”,也有坚持践行理想的坚强神经。

1997年10月,他正式签署总统令,确定阿克莫拉为新都,并亲自为之更名为“阿斯塔纳”——哈语“首都”之意。

阿斯塔纳的俄族人口比例超过70%,迁都有助于稳定人心,并抑制北部地区一些俄族居民的分离主义倾向;同时哈萨克斯坦北部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迁都有利于加强对此类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

因在哈萨克斯坦常驻,笔者亲眼目睹了阿斯塔纳的发展变化。这座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团队规划的全新城市,经过15年的建设,已充分展现出现代化欧亚都城的特征。

由纳扎尔巴耶夫亲自构思、专业人士设计的“巴伊捷列克”观景塔耸立在市中心广场,它的周围,没有任何两幢楼建筑风格相同:庄严雄伟的国防部、由蓝色玻璃幕墙包围的“祖国之光”人民民主党总部、天鹅蛋造型的图书馆和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北京大厦……公园里,由纳扎尔巴耶夫带头种下的小树苗已经长高。endprint

如今,阿斯塔纳与阿拉木图双星闪耀,哈萨克斯坦再也没人质疑总统17年前的惊人决定。

以宗教对话压缩极端主义

纳扎尔巴耶夫时常感慨:苏联解体后,各类传教士蜂拥而至,各种“救世主”和“预言家”们的书刊资料和音像制品泛滥成灾,怂恿人们相信他们的说教是唯一的真理。

“原教旨主义逐渐成型、膨胀,它所产生的观念成为某些极端政治势力以及恐怖分子的旗帜,用来为自己的罪行辩解,而事实上与真正的宗教毫无关系!”他告诉笔者。

作为年轻国家的掌舵人,纳扎尔巴耶夫的重要使命是高度戒备“三股势力”公害,强力反恐。

他认为,恐怖主义的滋生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宗教文化因素。为此,他倡议召开了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

笔者曾在大会现场聆听纳扎尔巴耶夫的主旨讲话。他说,不同宗教间的对话能为当今世界创造出一片和谐、透明与友善的天空,最大程度压缩极端主义的存活空间。

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随后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求助,希望后者为美军在阿富汗展开反恐行动提供必要协助。纳扎尔巴耶夫迅速回应。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国在阿富汗推进反恐行动的同时,也在多个原苏联国家策划“颜色革命”,争夺更多的地缘政治利益,但哈美反恐合作本身却也真实存在,美国因此更加倚重哈萨克斯坦在后苏联空间的角色。

2011~2012年,哈萨克斯坦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抬头,策划实施了多起骇人听闻的袭击事件。纳扎尔巴耶夫一方面动用军警围捕嫌犯,一方面推动出台《宗教活动和宗教组织法》,要求彻查全国所有宗教组织和场所,重新登记注册,坚决取缔国外人士及其代理人在哈境内开办的宗教场所。

据悉,经重新审查,哈萨克斯坦的宗教组织锐减三分之一,非法宗教活动遭受严重打击。

哈萨克斯坦政治学教授卡斯木别科夫告诉笔者,得益于纳扎尔巴耶夫的个人魅力与智慧,哈萨克斯坦做到了其他任何国家都做不到的事——与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同时建立并保持着紧密而平衡的战略伙伴关系。

1993年哈萨克斯坦人均GDP约1500美元,2013年超过13000美元,GDP总量更是大幅赶超乌克兰,跃居原苏联地区第二位。

如此经济成就,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等石油抽干了,你还能干啥?”这样的指责对纳扎尔巴耶夫而言并不新鲜。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这位总统已悄然把国家经济战略支轴偏向非资源领域。5月19日,习近平和纳扎尔巴耶夫在上海共同出席中哈连云港物流场站项目远程投产仪式。

纳扎尔巴耶夫善于将目光投向未来。1997年,他提出了《哈萨克斯坦-2030》战略;2012年,他又推出了《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

据笔者观察,纳扎尔巴耶夫尽管年过七旬,行动略有迟缓,但思维发达,可轻松演讲数小时而逻辑缜密,当地民众称他拥有“计算机般的大脑”。

1995年,哈萨克斯坦围绕总统任期举行全民公决,95.46%的选民赞成将纳扎尔巴耶夫的任期延至2000年。2011年,哈萨克斯坦民间收集到500多万(占哈选民总数55.2%)份签名,要求通过全民公决将其任期再次延长至2020年。

西方政治家认为,纳扎尔巴耶夫是一名“温柔的独裁者”,独掌大权,但体恤民情。在哈萨克民族“崇尚领袖”的政治土壤里,他的威望如巨树生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
纳扎尔巴耶夫:传奇卸任,并未落幕
接棒
哈萨克斯坦6月提前大选
哈总统反对用其名命名建筑
狼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