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岳峰
在长安街边一栋普通的大楼里,十数名脚步匆匆的人占据了数间简单的办公室。没有门牌,没有标识。这里是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常设议事机构: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这两个使命重大的机构,分别被简称为“深改组”和“改革办”。
时间回到2013年11月13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北京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传达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时决定成立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014年1月,北京市“深改组”正式成立。
参照中央“深改组”的配置,由北京市委书记任“深改组”组长,市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与中央“深改组”配置稍有不同的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和政协主席也列席“深改组”会议。
作为“深改组”的常设办事机构,“改革办”也同时成立。
“二加六”模式
“改革办”是个没有历史包袱的单位——该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雪峰这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位于北京市委大院的办公室里,这位曾经多年担任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的官员面前,办公桌上铺满了文件与材料。
它们是“改革办”成立4个多月的工作印证,其间很多“带密级”的草案,是胡雪峰多年来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市委研究室一直都承担着市委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以及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
现在,“重大的体制改革任务”成为他的新重点。
这位官员强调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的话: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
起初,“改革办”包括胡雪峰在内只有3个人;此前,他在北京市委研究室工作了18年。
如今,参照中央“改革办”的内部设置,北京市委“改革办”采取了“二加六”模式。
“二”是两个独立的处室:秘书处、协调处。前者相当于“改革办”的办公室或综合处,负责日常工作;后者统筹协调各方面的重大改革事项,包括调研。
“六”是依托市委研究室原有各个处室,“五位一体”,再加党建,就是六个处室。“每个处都是两块牌子,比如市委研究室经济处还承担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职能。”胡雪峰说。
北京市各区县,也采取了“深改组”—“改革办”的结构。
几个月来,在这里工作的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即便是“改革办”协调处临时负责人于海永,从北京市发改委体改处处长的位置调任,也有角色转换的感觉。
北京市委“深改组”下设14个专项小组,它们的组长、副组长都是市级领导,许多领导也同时负责或参加多个专项小组的工作。
于海永解释说,这14个专项小组在不同领域里密集开展工作,按照北京市委“深改组”的要求,市委“改革办”将逐步深度介入各项改革进程,参与并优化、推进相关工作。
“改革办”作为负责处理“深改组”日常事务工作的常设机构,主要职责之一是“协调”,同时也深度参与各项改革进程,“有些力度不够的,要推一下;有些力度过了的,要拉一下。”于海永告诉本刊记者。
一推一拉,考验的是“改革办”统筹协调的能力。目前来看,“一推一拉”主要以调研为主。
“改革是一项很伟大的事业”
在胡雪峰看来,“改革办”并不是一个什么都能装的“大筐”。他强调说,作为首都,北京的“深改组”运作与其他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异性。
最近一周,“改革办”刚刚搬完家,分散的工作人员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这个机构定编30人,先期将到位18人。
如今“改革办”仍然分两处办公: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北京市委大院,以及长安街边上的这处大厦。
“改革办”里年轻人居多,来自北京市相关部门和部分区县。“大家普遍反映,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提高了,而且这份工作带给他们不小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胡雪峰说。
“改革办”的工作人员对本刊记者解释:原来是在“某一个点”上工作,来到“改革办”后,工作高度提升了,接触范围拓宽了,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改革办”按照“边成立边发文”的程序推进,从全市各有关机构抽调精兵强将。至于调人的标准,除了对改革工作热心,必须熟悉相关工作——“改革办”秘书处临时负责人汪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工作经验对迅速开展工作有很大帮助。
组建“改革办”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想参与”。胡雪峰告诉本刊记者:“这段时间我收到很多简历。”
他认为,之所以如此踊跃,是因为大家觉得“改革是一项很伟大的事业”。
对于新进人员,“改革办”会为其安排培训。“因为是全面改革,必然要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工作能力。”胡雪峰说。
“京味儿”是什么
这些人所从事的,是当今中国的“头等大事”——“改革的调研,改革文件的起草、出台,重大改革的推动。”胡雪峰说。
北京市的改革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充分体现北京地方特色,“有京味儿”。
“京味儿”体现在哪?“作为首都、特大城市,要围绕着治理‘城市病来完善体制机制;另外,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这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着力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这个重要指示精神。”胡雪峰说。
改革不是“从头再来”。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的两个亮点: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都是当前北京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胡雪峰说,以上四个方面,就是北京深化改革的“京味儿”所在。
即便目标远大,用于海永的话说,目前“改革办”的大量工作却集中在日常沟通协调上。于海永说,各部门、各区县都有呼声,“要求指导具体的改革事项”。
区县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两方面:落实市里的改革措施,探索创新。于海永说,各区县都在积极争取各类“试点”工作。
随改随新,随新随改
这是一轮前所未有的改革。于海永觉得,最大的不同是“系统性与整体性更强”。
胡雪峰认为,区别于以往的是“全面、深化”。所谓“全面”,不仅指经济体制改革,而是“五位一体加上党建,六个方面的改革都要统筹推动。”
习近平此前所阐述的“深水区”概念,成为北京市“深改组”阐释“深化”的理论依据。
于海永觉得,所谓“全面”,意味着新的改革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改革进程与措施需要配套保障,需要更加注意“系统性与协调性”。他举了一个例子:国企改革。这也是未来北京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
而今,在北京市,工业领域的国企改革归入“深改组”的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由北京市国资委牵头,提出改革方案和政策建议,经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审定,再报“深改组”决定。
对于这个可能出现大量意见的过程,于海永说,“改革办”的办法是广泛调研,广泛征询各方意见——既包括专家意见,也包括改革实施主体、改革对象的意见,还有改革波及领域的意见。
胡雪峰强调,北京全面深化改革贯穿的主线是,“坚持问题导向:哪儿有问题,改革就指向哪儿;哪儿问题最突出,改革就重点指向哪儿。”
“改革办”相信,这样的协调机制,会将改革引向更全面、更深刻的层面。
目前,北京市以及下属各区县的改革工作制度与年度任务,均已明确并在扎实推进——于海永说,这是市委“改革办”成立几个月来“最明显的成效”。
于海永说,一些领域的改革进程不可能像建筑项目一样,有明确的节点预期。更何况,“按总书记的说法,改革无止境,有些事随改随新,随新随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