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团杰
摘 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它关系到当时国民党的生死存亡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并对我们研究当代政治制度变革有很大帮助。所以,国民党改组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的文章在分析原因时主要强调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国共合作的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改组前国民党的不足、苏俄革命成功对孙中山的借鉴作用等方面来探究原因。
关键词:孙中山;国民党;改组;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9-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117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实现。在他解职临时大总统的同一天,在南京同盟会员为他举行的饯别会上,他提出“解职不是不理事,而是致力于比政治更要紧的‘民生主义事业,并提出了今后准备全力以赴的奋斗目标”。这便是当时孙中山的错误看法。他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因“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而实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孙中山想以在野之身,从事实业建设。然而,事实证明,他的推断欠缺考量。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失败,他逐渐认识到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是他所宣扬的“三民主义”并没有实现。其一,人们虽然不受清朝的剥削了,但还受着反革命军阀以及各国帝国主义的压迫。孙中山认识到反革命军阀和帝国主义才是中华民族的大敌,民族主义没有实现。其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观察与实践后,孙中山看到了西方民主政治与代议政体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他认为,中国所主张的民权和欧美的民权不同,中国继续走欧美式民权道路并不意味着民权主义的实现。其三,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呈现出混乱、萧索的景象,且贫穷、落后的状况甚于往昔,人民群众的处境堪称“水深火热”。如果说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实现流于形式,那么民生主义就连这种短暂而空虚的慰藉也未曾带给革命民主派和人民群众。孙中山的思想经历如此改变后,正式决定改组国民党。这便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思想起源。
孙中山认识到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政党也是必要的。然而,当时国民党内部组织松散、鱼龙混杂。孙中山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后,他看到了欧美的“民主政治”“代议政体”的局限性和虚伪性,对欧美制度持某种批判态度。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孙中山受其影响,逐步放弃了“代议政体”,取而代之,他的“以党治国”的思想逐见雏形。于是,孙中山十分重视政党在一个国家中的作用,他希望能够带领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一心的纯洁政党完成革命。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保证党员思想纯洁、信仰坚定,以便重新进行革命。孙中山指出,国民党的组织散漫,党内分子不纯,“民国以来,‘反对革命之人均变成赞成革命之人,此辈之数目,多于革命党何啻数十倍,故其力量大于革命党。乃此辈反革命派即旧官僚,一方面参加革命,一方面破坏革命,故把事业弄坏”。同时,他还批评了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途径”。许多党员总是想做大官,如果是得志的做了大官,便心满意足,这些党员的心理,以为达到了做官的目的,革命事业便算了结一样。若不得志的,不能做大官,便反对本党。所以,国民党员的革命性很差,党员的人格不齐,自然战斗力不强。许多革命者不愿意参加国民党,导致国民党发展速度很慢。
孙中山曾尖锐地指出:“国民党里有中国最优秀的人,也有最卑鄙的人。最优秀的人为了党的理想与目的而参加党,最卑鄙的人为了党是升官的踏脚石而加入我们这一边。假如我们不能清除这些寄生虫,国民党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孙中山坚持改组国民党。他指出改组国民党的组织原则就是淘汰不纯分子,吸收革命分子,只有将带有不纯目的的非革命分子坚决地剔除出党,才能保证革命的成功。正是孙中山有这样的认识和意志才使得国民党改组得以坚持下去。但是一场改革的成功,绝不是依靠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的努力实现的,而是要与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交流与合作。孙中山为了彻底落实改革,决定“以俄为师”,学习俄国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进步方式。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孙中山以震撼。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开始,孙中山对此极为关注,并与俄国取得联系,来往密切。他认為,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与布尔什维克高度的组织统一、纪律严明分不开的,实现三民主义也需要一个集中的有力的革命政党。以前几次改组整顿之所以不见起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可以依赖的中坚骨干。“盖俄国革命之成功,全由于党员之奋斗。一方面党员奋斗,一方面又有兵力帮助,故能成功。”他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把中华民国比作一棵大树,把革命党比作大树的根,“只要根存在,那怕秋冬时他的枝叶凋落,一到第二年春天,他就会发生新的枝叶,还要一年茂盛一年……所以我们要格外留意,将根本好好培植。”所以,孙中山指出此次改组的用意“志将本党势力在中国内地各省尽力扩充”。
孙中山认真地把中国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相比较。他认为要想达到革命成功,就要“学习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就的希望”。他指出“从前何以不从事于有组织、有系统、有纪律的奋斗?因为未有模范、未有先例之故”。因此,孙中山想借鉴俄国的方法改组国民党,以达到革命成功。孙中山进一步研究俄国革命的成功后,他从俄国工人革命的方式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随后国内发展起来的工农运动再一次让孙中山认识人民群众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他逐步认识到国民党“必要先有一种基本力量做基础,然后兵力有足靠之希望。假使没有一种基本力量做基础,虽有兵力,亦不足恃”。这种基本力量就是人民之心力。
综上所述,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原因,既有孙中山个人才能在改组国民党中的重要作用,又有苏联的先进经验对孙中山成功改组的重要价值,而不能简单地将这次改革看成是两个政党简单联合就取得了成功。因此,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执政党首脑个人思想的变革和国际社会先进经验的传播都是政治制度变革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格桑卓玛.二十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原因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2003(4):36-38.
[2] 亓百录.苏俄与国民党改组[D].中国人民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