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的挖潜缺陷与应对策略

2014-06-11 09:38尹兰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谈迁丹顶鹤文本

尹兰

新课改迎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春天,新观点层出不穷,新方法创新不断,真可谓百家争鸣,风生水起,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现象。为教学生学会思考,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广大教师都会发挥自己的才智,认真解读手中的教材,深入挖潜,科学呈现,短短的一篇课文让学生积累了字词句,学会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表达方法,还在阅读理解中受到了道德品质的教育,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可见,阅读教学中,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媒介,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范例。但是,笔者看到的实际现象是:一些大型的公开课和赛课,为追求教学高效,老师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把简单课堂变得臃肿不堪。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挖潜乱象

1.三维目标面面俱到,淹没真正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对传统教学目标的深化,具有层级性、动态性、针对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动态性,这样的设置是新课改中一大创举。

曾看到《美丽的丹顶鹤》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复习字词,梳理文本内容;第二环节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二、三段的词句品读,并辅以近十张丹顶鹤的图片,两分多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丹顶鹤的美丽高雅,还让学生进行模仿说话;第三环节学习第四段,了解丹顶鹤的栖息地,感受丹顶鹤的无忧无虑,师讲述徐秀娟的故事,播放关于她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进行爱鸟的环保教育;第四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介绍丹顶鹤的写法,有顺序地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读写结合)。

初看这份设计,不能不说作者备课是花了很大心思,设计不仅紧扣三维目标,又有大量拓展,且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可谓独具匠心。但一细思,若真正用于实际教学,笔者会担心:一课时能有效呈现完所有内容吗?学生在完成了第一、二、三环节的学习后,带着那时的情绪还能静下心来回到第四环节写话上吗?此时还能有多少时间来完成读写结合的练习。教者太追求完美,在纸上可以,实际操作却不那么可行。

2.多媒体喧宾夺主,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语文教学也需要有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加强语文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3.课内外拓展延伸无节制,费力耗时又低效

新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整合性,要求学生能跳出文本,在大语文观中、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但在具体教学上,我们还是要遵循“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重难点是课堂高效教学的基点”的原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无视教学目标和要求,无视教学重难点,贪多求全,结果费时费力,目标达成度极低。

曾听一位老师执教《母亲的恩情》,他的备课颇有深度。其中课内外拓展十分丰富:有“孟郊”的历史资料,有课外的孟郊的三首诗。评课时,他还振振有词:新课标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老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若是外行来评价这节课,一定说是准备得很充分、详尽,对文本挖掘很深入,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可内行来评价这节课,则会说这么多的课外阅读资料,就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来说,当堂阅读都很困难,何谈理解?教学内容拓展无节制,学生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教得很累,稍有闪失,就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其实,语文教学课内外知识的拓展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在信息的选择上一定要与文本紧密联系,要围绕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老师不能一厢情愿地卖弄知识。有教育专家说过:“一位坏教师是不停地奉送知识,一位好教师是教给学生发现知识。”与其耗时费力地给学生兜售知识,不如给学生一把解惑的钥匙,给学生一方自由的舞台,让他们去自主钻研。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挖潜策略

1.存疑处适度拓展

学生在课堂中的存疑之处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瓶颈之处,也往往是一堂课亮点生成的火山口,虽然险境环生,如果适度拓展,引导得法,便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笔者在教学古诗《船长》时,讲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情景,就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何船长哈尔威不离开“诺曼底号”轮船,是自己不离开,还是没办法离开?难道他就是为了当一名英雄?教室里一阵静默。于是我补充了资料,资料显示轮船在快速下沉时会造成水流漩涡,可能对前来营救的小艇造成危害,学生默读后茅塞顿开,真正理解了船长哈尔威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2.留白处适度延伸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教师应抓住教材中的“留白”之处,巧妙地设置拓展性的小练笔,激发情感,激活生活积累,促进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感悟。例如,很多老师在教学《厄运打不倒的信念》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悟谈迁面对厄运重新振作撰写《国榷》的精神,围绕“厄运打不倒的信念”这一课题,进行拓展。“当烈日炎炎的中午,谈迁开始写作了……”“当寒风呼啸的深夜……”“当谈迁身患疾病时……”这样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联想谈迁怎样克服困难,坚持写作《国榷》的情景,真正理解文眼“厄运打不倒的信念”。同时文本也因为拓展增强了可读性。

3.经典处适度挖潜

说到公开课上的拓展和延伸,老师总是习惯把拓展的内容放置到最后,而这样的拓展总是成为课堂的“马后炮”, 草草收场,甚至有时只是一个摆设,根本体现不出实效。如果在文本经典处进行适度挖潜,学生会从中受益多多,语文素养会大有提升。记得一位教师执教《九色鹿》时,在教到九色鹿在国王面前斥责调达这一部分内容时,引入前半部分调达被九色鹿搭救时的句子和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调达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丑陋本质立刻跃然纸上,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化作国王和周围的百姓对调达说说心里话,这样一对比,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文本,转变为童话中的角色,急于倾吐心中的想法。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显现得很充分。endprint

猜你喜欢
谈迁丹顶鹤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丹顶鹤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吾手尚在
吾手尚在
丹顶鹤受伤,3D打印来帮忙
它们如此眷恋着湿地 丹顶鹤与白枕鹤:和而不同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