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志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大家能对此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26-01
新课改模式在近年来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多数属于实验范围,并没有提出一套切实的理论,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多民族融合性强,思维的独特性过于突出,还因为我国的教学思想受到传统的束缚,固有化比较严重,因此笔者从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讨研究、提高课堂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师徒找到一种符合我国新课改的的方法,为我国的新课改提供一点帮助。
1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去进行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发起学习兴趣,并一直保持下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去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养成这种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引导。
1.1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欢快和谐的学习气氛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初中生爱玩的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出欢快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能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学会互动交流,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1.2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以情激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提问的出發点,并且提出的问题也要击中学生思维的燃点,能快速激发起学生的认知系统,让学生萌发起学习的兴趣。教师并加以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就会给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一引导,学生的思维就会完全沉浸到课堂教学中去,就会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直棱柱的表面积展开图这一问题时,可想而知,所得的答案会有多种可能。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问题情境设置,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动手操作,将一个立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成平面,看学生能否找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信心,主动地去进行探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欢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2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探究兴趣
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课改的基础,在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由于大量的背公式以及公式分析,导致学习课堂比较压抑,所以如何开拓快乐的学习氛围,就成为了关键,举例来说。
比如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学习时,我们可以将问题变成绕口令或者诗的形式教给学生。
如:火树银花搭七层,层层红灯倍增加,共有红灯五零八,试问四层几红灯?
答案如下:
解:设1层有红灯X,则2层有2X,3层有4X,4层有8X
得:
X+2X+4X+8X+16X+32X+64X=508
127X= 508
X= 4
所以:4层有红灯8×4=32
这样就把原有无趣胡数学问题变成了富有意境的绕口令,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还能放松精神,这样的题型还有很多,例如:
小王去动物园玩,看到大象很悠闲地站在那儿。他忽然联想到曹冲称象的故事,心想曹冲能称出大象的体重,我能不能量出大象的身长呢?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从口袋里拿出两支铅笔,先手握短铅笔伸直胳膊,用眼睛瞄准铅笔两端正好看到大象的首尾。然后换握长铅笔,瞄准铅笔两端向前走了20步,正好又看到大象的首尾。他量一量两支铅笔的长分别为8 cm和16 cm,胳膊长为40 cm。每一步长50 cm,就很快算出大象身长为4 m。小花十分惊奇,问小王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也是一道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由于解说过长顾省略),作者举这样的例子是为了告诉大家,数学的教学也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而着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前提之一。
3 新课改对于学习数学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形式下学好数学的13种方法:(1)认真“听”的习惯。抓住重点、难点、疑点。(2)积极“想”的习惯。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3)仔细“审”的习惯。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4)独立“做”的习惯。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盲从优生看法,不受他人影响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5)善于“问”的习惯。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主动地与他人交流。(6)勇于“辩”的习惯。让学生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启迪。(7)力求“断”的习惯。,乐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数学命题。(8)提早“学”的习惯。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9)反复“查”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10)客观“评”的习惯。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11)经常“动”的习惯。新大纲强调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12)有心“集”的习惯。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要反复警示自己。
(13)灵活“用”的习惯。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既能起到巩固和消化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课改的成功与否在于两个方面啊,第一是对学生的教育转型,在这一转型当中不能对学生做“实验”,一定要把改变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过比较好的一点是,我国的教育晋升制度还是考试,这样无论课改成功与否学生的最终考试都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在知识量以及学习模式等方面还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第二是教师,教师是课改的关键,如何重视课改讲课改从口号形式当中解放出来,这就成为了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所以积极的研究以及良好的教学态度,才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屈俊涛.新课改教育体系的完善[J].现代教育信息,2011(18).
[2] 刘雷.浅议新课改当中的数学教学问题[J].教育管理者,2011(21).
[3] 王永成.提升教学有效途径的若干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4).
[4] 刘饮.关于我校“新课改教育”在数学等专业中的教学探讨[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1996(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