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海燕
【摘 要】目的:探讨中药内服与外治法治疗女性痛经的方法。方法:从分型辨证论治女性痛经,把握中药内服与外治法治疗女性痛经的方法。结果:痛经的中医治疗必需秉承辨证论治的根本大法,分清疾病的虚实、寒热、气血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结论:随着临床与实验结合研究的深入开展,不断创新,中医药将会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更加突出其优势。
【关键词】中药;痛经;月经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的小腹痉挛性疼痛、坠胀,甚至连带腰酸痛不适,严重者伴有头晕或恶心呕吐,甚者可见面色苍自、出冷汗、手足厥冷、剧痛昏厥等危象。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經期腹痛”等[ 1 ]。中医治疗痛经多从辨证分型论治,并且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诊治经验,笔者就中药内服法与外治法治疗女性痛经的经验,报告如下。
1 分型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中医认为痛经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
1.1 气滞血淤: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1.2 气血虚弱: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1.3 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比如红糖姜汤,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1.4 肝肾虚损:月经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此外,目前临床上还有一些治疗痛经的中成药对妇女身体虚弱、经期腹胀腹痛、月经不调等症状,有较好的功效。
2 中药内服法
为巩固其疗效还可以采取中药内服方法,首先在中医辩证施治的前提下进行分型辨证施治。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的气血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即“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而导致痛经发作。祖国医学根据痛经的临床表现,分为肝郁气滞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肾气亏损型、湿热蕴结型进行辨证论治。
2.1 气滞血瘀 主证:患者每于经前一、二天或在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用药应顺气导滞活血化瘀,药物多选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益母草 川楝子、柴胡、没药、苏木。
2.2 寒湿凝滞 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色暗黑有块,腰腿酸软,畏寒,便溏,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本证应以祛寒除湿为主,用药应选:小茴香、干姜、肉桂、附子、赤芍、蒲黄、苍术、茯苓。
2.3 湿热下注 主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此类痛经应以活血清湿热为主,用药应选:丹皮、黄连、生地莪术、龙胆草、败酱草、白鲜皮、红花。
2.4 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此类的痛经应以补气填血为主: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生地、香附、延胡索。
2.5 肝肾亏虚 主证,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证多由肝肾亏虚,冲任俱虚,肾虚精亏,用药应以平补肝肾为主:熟地黄、当归、白芍、山茱萸、阿胶、巴戟天、山药、枸杞子、龙眼肉、香附。
3 外治法
3.1 月经前3天,用胡椒粉3克,醋调为糊状,等分2。取胶布2块,将胡椒粉糊置于胶布中,贴双侧涌泉穴,按摩10分钟。
3.2 经前3天内每晚用双手重叠,掌心向下压于小腹正中,作逆时针旋转揉摩10分钟,同时从小腹至脐部反推30~50次。
3.3 用艾叶50克,胡椒10克,陈皮20克,焙黄为末,加白酒少许,纱布裹,睡前放于脐下3寸处(关元穴),上压热水袋,具暖肾湿经止痛之效。
3.4 临睡前将双手心反压于双侧肾俞穴位上,立即会感到暖烘烘的,然后仰卧10余分钟,双手轻轻颤抖、揉按,达温肾调经止痛之功效。
3.5 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茴香15克,元胡15克,4药共研细末,用黄酒适量热敷于脐部;宜用胶布固定,冷后可再炒熨敷,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本法治寒湿凝滞痛经。
3.6 鼻嗅法:取川芎、草乌、香附各0.5克,研末,绢包塞入两侧鼻腔10~20分钟,即可止痛;持续10分钟后将药取出,一般1~3次即可。
3.7 发泡法:取台麝0.3克,置脐部,上盖槐树白皮炙,脐部可起一泡,现在即愈。
3.8 食盐250克~500克、葱白250克、生姜200克(切碎),上药共烘热,装布袋中,温熨下腹部,用于寒湿凝滞的痛经。
3.9 王不留行放在香桂活血膏上贴三阴交、关元、气海,每日换1次,经前2~3天感到略有隐痛即贴;对部分患者有预防作用。
4 结论
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景岳全书》云:“经行腹痛,痛有虚实”。故痛经的中医治疗必须秉承辨证论治的根本大法,分清疾病的虚实、寒热、气血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近年来,通过剂型改革,研制出多种疗效可靠、服用方便、利于携带的冲剂、胶囊等新剂型,这也是近年来临床治疗痛经的新方向。随着临床与实验结合研究的深入开展,不断创新,中医药将会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上更加突出其优势[2]。
参考文献
[1]郑雪凌.痛经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齐鲁药事,2006,25(8):491-492.
[2]李海霞,王玲.痛经的中医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12(12):1034-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