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廷
水陆画最初是佛教寺院中举行水陆法会时所用的神像画。所谓“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又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无遮水陆大斋,略称水陆大斋、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悲济会等。后来道教亦沿用。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载,所谓水陆,取“诸仙致食十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这是为超度亡灵,拔救幽冥,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佛事活动,其内容主要为设斋诵经,礼忏施食。据《益州名画录》中记载,在唐末五代,水陆法会已经形成,水陆画作品也随之产生。唐僖宗中和年间,画家张南本在成都宝历寺水陆院绘制了一百二十幅水陆画,这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水陆画。
水陆画的内容丰富,不仅有各种佛教、道教诸神、民间诸神,还有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六道四尘、地狱鬼众、神话传说、水陆缘起等。内容极为广泛,超出了一般佛教绘画的范围。水陆画中一般都有地藏菩萨、也有十大冥王的形象,还有菩萨化现的明王组像等,这些都与地藏信仰有关。反映出中国人万物有灵之宗教观念的水陆系统画作,在佛教神仙系统、道教神仙系统,先贤、圣哲以及山岳、树木、河流、溪沼、星象等各成系列,终致汇聚一炉,集为太成,列为道场法会之用的水陆画。
至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已成为一种寺庙文化活动,广泛流行于社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全国各地的大型寺院、道观都要举行水陆法会。今天人们在七月十五日上坟,给死者烧纸上香,供献食物,半月食斋,以及正月初八拜閻王,也都是水陆法会的遗风。从现存的水陆画来看,多是明清时代的作品。这些画像大多采用工笔重彩画法,勾勒、渲染十分细腻,毫发入微,即便是衣服上细小的图案纹样都画得十分精致;人物造型形神兼备,线条流畅,色彩鲜亮,层次、质感、疏密、气氛无不动人心魄。表现出明清时代民间绘画事业的发展和特色。水陆画在中国宗教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与敦煌壁画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被称之为“流动的敦煌壁画”。
水陆画有轴画、壁画、雕塑等,内容丰富多彩,有佛、菩萨、缘觉、祖师、明王、护法、诸天、天王、力士、夜叉、飞天、印度古仙人等,还有天人、阿修罗、山岳江海诸神、儒教、先圣、城隍土地、毒恶诸神等,是集释道儒之大成,其中包括毗卢佛、明王、六道轮回等等许多密宗题材。根据神灵身份品级不同,又有上堂、下堂之分,卷轴画在法会时期悬挂,悬挂也是按身份品级不同分别挂于上堂或下堂。装裱的画轴镶边多分上堂与下堂,分黄绫与红绫,当时视水陆画为珍贵之物,只有在法会上才能悬挂,并按神灵或其阶段层展示,法会结束时净画取下卷起收藏,平时不能轻易悬挂,也不能单幅悬挂,是水陆法会的专用品,是中国汉化佛教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直观宣讲佛法,传播佛教与佛教教义,从内容与题材看相当丰富,实际上它就是在“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有佛、玉皇大帝、孔圣三教长老,共享一炉香火,共同担负着普渡众生的神圣使命。
伴随水陆道场发展起来的水陆画,成为了我国宗教绘画中的一个画种。据说佛教绘画的创始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画家曹弗兴,其后许多著名画家多为寺院绘制各种宗教题村的壁画。如东晋著名的艺术大师顾恺之不仅擅长画人物。山水,而且所画的宗教画也是画坛绝响。有一个脸炙人口的故事,讲得就是他为洛阳瓦棺寺所绘维摩诘像。据传他尝闭人作画一月,画成后开户让人欣赏,维摩论的形象清瘤高逸,“光照一寺”以至“施者咬咽”,顷刻间“使得饯百万”。据资料记载,我国现代绘画巨匠齐白石曾经在年轻做木匠的时候就曾在乡里画过佛教和道教题材的宗教神像画,而白石老人绘制神像画的时期,水陆画已经从单纯的水陆法会使用走进了乡间民居,走进了大户宗族的祠堂;据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白石老人的嫡孙齐金平老人生前回忆,白石老人曾经向他讲过绘制宗教神像画的经历;齐金平老人曾经在2003年9月4日的湖南省政协主办的《湘声报》上发表了题为《追忆祖父白石老人》的文章;文章中有这样的描写:“光绪十年(1884年)祖父22岁时,因临摹《芥子园画谱》翻来覆去临摹了好几遍,画稿积存了不少。他画画的名声跟做雕花活的名声一样,在湘潭民间传开了……。祖父25岁至35岁,这十年时间里,大部分是画神像。画的主要是玉皇、老君、财神、火神、灶君、阎王、龙王、雷公、电母、雨师。风伯、牛头马面、四大金刚。哼哈二将之类。每画完一幅都盖上“齐伯子”、“阿芝”或“齐璜”、“白石”等印章;一般不签字,以表示对神仙的尊敬。祖父在这十年画神像画、肖像画的过程中,练就了高超的绘画技巧,为以后的大写意人物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白石老人早年的神像画在湘潭民间应有上千幅,只可惜历经百余年的沧桑,这些作品所剩不多,尤其珍贵。”
笔者所藏佛教和道教题材的水陆神像画有近百余幅,基本来自湖南。特别是在齐金平老先生的帮助下,我有幸收藏到了十余幅白石老人当年在乡间所绘制的神像画,并经齐老鉴定确系白石老人所绘;齐老看后感慨万千,除了在画幅上题写了跋文,并欣然与每幅神像画合影,以此表达对先祖白石老人的崇敬之意。
在笔者所藏得百余幅水陆神像画中,佛教题材相对少些,道教题材众多;而且有些是成套成堂,少则十几幅,多则几十幅一组;画法大多采用工笔重彩画法,十分细腻,毫发入微,工稳谨严,用色丰富,敷彩浓重,富丽堂皇。水陆画中也有少数兼工带写,粗笔重彩、水墨谈彩等其他画法的作品。画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佛、菩萨、明王像需严格遵照仪轨,诸天、护法也都有传统的固定画法。道教神、民间神一般多彩用汉族帝王、文臣、武将的形象,有一些程式化的画法。画师在绘制过程中,继承多于创新,尽管如此,许多来自民间的画师还是在作画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使得水陆画的绘画风格呈现出多彩的面貌,而且从来不署名,表示对神灵的敬重。
图一至图五是本人收藏的清代中期佛教题材的三世佛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应该是整套水陆画中的,只可惜其他的遗失了,谨余此五幅。我们所说的佛教三世佛,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三世”原本的时间意义而划分的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而另一种是按地域划分势力范围,此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前一种三世佛称为竖三世佛,后者为横三世佛。
寺庙中的大雄宝殿,通常供奉三尊佛像,又称竖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现在佛;左边为燃灯古佛,过去佛;右边为弥勒佛,未来佛。
燃灯佛又名迦叶佛,但不是释迦佛的大弟子大迦叶,而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六佛(第七佛即释迦牟尼佛),他也是释迦佛前世之师,亦曾预言释迦将来成佛他的塑像常为骑一狮子佛像。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说法49年,入涅磐后,弟子经过几次大的集结佛经,现流传有三藏十二部正法。佛是究竟圆满者,完全了知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具有无上的智慧与能力,能够降伏烦恼魔、蕴魔、死魔与自在天魔,并且永无止尽地兴起大慈悲力救护无量无数的受苦众生。佛有三身,现仍在色究竟天说法。弥勒修炼成道,先于释迦入灭,往生兜率天,等待未来世的到来除了大雄宝殿,还有一种身着菩萨装,单独在天王殿,弥勒阁中的样子就是身材胖大,袒胸露腹,箕踞而坐,手捻佛珠,笑口常开。北京潭柘寺中有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以此教化烦恼众生。
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可爱,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文殊菩萨在道教中称文殊广法天尊。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普賢菩萨,曾译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许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化身,密教是由金刚萨埵所开创。另一说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普贤菩萨的形象,通常是骑乘白象。
图六至图八是本人收藏的整套清代中晚期道教题材水陆画中的三幅,为道教的三清;道教的三清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是道教的最高神灵。其中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称原始天王,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他是道教开天辟地之神,为上古盘古氏尊谓,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原始天王。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始,故名“元始”,位于三清之中。
灵宝天尊,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又称通天教主。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相传其原形为老子。
图九至图十一为白石老人所绘的雷公、玉皇、太上老君。
雷公又称雷神或雷师。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传说雷公和电母是一对夫妻。雷公名始见《楚辞》,因雷为天庭阳气,故称[公]。所传始为兽型,或似鬼,或似猪,而以猴形居多;后状若力士,坦胸露腹,背插双翅,额生三目,脸赤色猴状,足如鹰鹯,左手执楔,右手持锥,呈欲击状,神旁悬挂数鼓,足下亦盘蹑有鼓。击鼓即为轰雷。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在画的右下角有一方长方形的印章,印文为“齐璜”。
玉皇大帝的全称“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吴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在画的右下角上有二方印,印文分别为“齐伯子”和“阿芝”;白石嫡孙齐金平老人生前在画幅下方题字:“此画系先祖白石老人早期神像画之真迹;二000年三月八日白石三孙齐金平敬题于齐白石纪念馆,时年七十八岁”加盖自己的印章,并与此画合影以示敬重之意。
道教的太上老君是白石老人很善于画的题材,在其遗存不多的神像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能是乡间对其耳熟能详并加敬重的缘故。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相传其原型为老子,生卒年不详。老子,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在画的左下角上下并列有二方印,印文分别为“阿芝”和“齐伯子”;白石嫡孙齐金平老人生前在画幅下方题字:“此画系先祖白石老人早期神像画之真迹;二00三年二月八日白石三孙齐金平敬题于齐白石纪念馆,时年八十一岁”加盖自己的印章,并与此画合影以示敬重之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清代晚期,水陆道场逐渐消失,水陆画也就销声匿迹了,民国初年几乎失传。加之战争的灾难,特别是“文革”时期的“除四旧”,我国许多优秀的古代水陆画遭到严重的浩劫和焚烧,连年水灾,至今流传极少。再者,保藏、气候、悬挂、烟熏、蛀虫、鼠咬等因素,90%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大部分出现了残破、褶皱、污渍,饱经沧桑、历经坎坷、幸存无儿。目前仅在南方部分省份尚有一些遗存,因此,鲜为人知。
长期以来,无人知晓水陆画的存在,更无人了解它们的价值,足足沉寂了近一个多世纪。水陆画它以彩绢工笔浓缩了泱泱中华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内涵,以纸帛柔丝映现古代中国千年的宗教思想体系,以劲健的笔力、鲜明的色彩表现了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和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寄托,足以慰藉中外学人对它的仰慕与追寻。
水陆画对宗教文化的研究、民俗信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美术史研究,戏剧史研究等都具有极高的、不可代替的文物、宗教、艺术、文献价值,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由于资料和数量的珍稀,保护意识不足,致使二十世纪初期,被一些来华传教士带到国外。抗日战争期间不少水陆画被掠夺,流失于海外。目前加拿大,日本等国对水陆画的研究已走在中国前面,我国研究工作滞后,可以说一直是空白,不能不说是个很令人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