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语文课程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缺陷诸多,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当前深入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课程思想;语文课程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缺陷诸多,在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特别是全国基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当前深入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陶行知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分别是教育本质论、领域论和方法论。对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语文课程活动的根本目的:课程要满足主体的需求
陶行知反对统一的考试,其呼吁要“停止那会没生活力之文字的会,发动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试。创造的考试所要考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1]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不以考试作为参考标准,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确定课程内容。传统的语文课程虽历经数次改革,但仍不乏繁、难、偏、旧等问题,忽视课程主体的需求,时代特色体现不明显。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兼顾时代要求和主体需求,最终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语文课程活动实现的途径:语文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陶行知认为既然生活教育乃“生活所原有”,那么,教育的课程即是生活。因为,生活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现实地展开的各种活动,与个人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并且生活当中包含着所有的教育因素。通过挖掘和利用生活当中积极的教育因素,使人在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这样,以生活作为教育的课程,在本质上是将生活课程化了。因此,语文课程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社会。
三、语文课程回归生活的要求:实践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
陶行知反对纯文字的教育,书呆子的教育。他指出传统教育为什么会变味,就是因为其脱离生活,撇开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论决定课程的实施必然通过实践和体验。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实践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不仅丰富学生的生活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方式。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的讨论中,从而收获个性化的答案或把学生带到郊外体验大自然的奥妙、在种植瓜果蔬菜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
四、语文课程实施的方法:“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多种方式
总的来说,陶行知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做合一”,即“事要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2]“做”是贯穿陶行知理论与实践的红线,从“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到“教学要合一”再到“教学做合一”,无不是“做”的因素的增加。“做”是学和教的根本,并且做不是盲目的活动,而是在“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乡村小学的课程活动有抹桌、扫地、擦窗,另外还有探究式的学习、园艺活动、团体设计等,这充分体现教学做的统一。以“教学做合一”为主的课堂实施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五、语文教师课程能力的提高: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
语文课程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大小。陶行知认为,一流教师的素质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花的边疆”,[3]即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同时教师需和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在共同的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教师要做到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当前虽然许多语文教师有先进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意识,可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为语文教师素养方面存在问题,语文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实施和开发。因此,教师必须广泛地、终身地学习,需要不断地创造和开拓。新的课程活动不是教书匠的授课,而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提高的过程。
六、语文课程的丰富与发展: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陶行知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想非常丰富。“社会即学校”给出的教育范围不仅是社会的、世界的,还是历史的,是时空轴上的广阔领域。凡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经验等等,凡社会空间一切有用的物质资源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资源。生活中、社会上一切有利于教育的东西都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陶行知可以说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典范。语文的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包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带领学生多读有品位的报纸、杂志,鼓励学生看优秀的电视节目,通过亲身经历写旅游作文等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社,1991:160.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社,1991:125.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
社,1991:25-27.
作者简介:罗瑞,1989年生,女。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刘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