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德育渗透的沃土

2014-06-10 23:09张金定
课外语文·下 2014年5期

张金定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世上唯有良好的品德才是最难以获得和保持的。德才兼备,堪为人师,师德是为师者不可或缺的“灵魂”。师者,传道授业而解惑,因而,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德育;课外德育;人文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仅文字兼美,而且是培养学生高尚品格、提升道德修养的载体,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重要。

一、在文本教学中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一再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其用处。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抓住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

因此,我在讲《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分析:举办奥运会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在新世纪的一次重要机遇,将极大地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从而使学生体会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又例如教学《背影》,《背影》中描写年迈肥胖的父亲,迈着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景,父亲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不要紧的,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把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担心、不舍等情感,都含蓄地在言行中表达出来,在平淡的话语中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从而让学生领会父爱的深沉。这是一篇难得的亲情教育的美文。

二、从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教员。”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论何时何地何种途径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比较注重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初中教材推荐的优秀课外阅读作品就有不少,落实德育渗透也就水到渠成。

我在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其中一个章节《严峻的考验》,让学生思考:保尔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经受考验的?经受了怎样的严峻考验?反映了保尔怎样的优秀品质?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进行总结:任何艰难困苦也难不住保尔,他毅然决然地拖着严重伤残的带病之身,参加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在零下40多度的严寒的冬天,他和一批共青团员们克服了缺吃、少穿、严寒、疾病以及残匪侵袭等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和威胁,永远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热情——正如钢铁,越炼越坚强。这种人就像保尔及一大批有志的青年,越炼越英勇、越坚强,他们不愧为伟大的钢铁战士!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保尔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自我献身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顽强坚忍的意志,并从中学习。

三、利用写作渗透德育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但这“小”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使人潸然;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物及人,这些足以提示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如:有公园的健身设施被人拿去当废铁卖,联想到提高公德关注,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从垃圾到处泛滥进而联想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等。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引用“名言、谚语、成语”等,这些都是前人的智慧结晶,也可作在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学生以生活实例加以印证,以便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雨果说过;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他们的英雄,这可让学生联想到身边一些自强不息的人,从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要做生活的主宰者。那么,写作中,师生情、父子爱、同窗谊、朋友道、市井画等均可入文,并使学生在此中使德育教育得到升华。

四、在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因而,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其次,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在教育上,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第三,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让课堂成为德育的沃土,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渗入到学生心田。

(编辑:龙贤东)endprint